全球最大目光接触实验:
在对视中感受真正的自己
本报特约撰稿 郭悦
《
青年参考
》(
2015年11月18日
24
版)
|
路人好奇围观“国际解放者”组织的目光接触实验。 |
|
澳大利亚社会运动团体“国际解放者”在全球约140个城市举办了目光接触活动。 |
|
加拿大多伦多的目光接触实验。 |
澳大利亚社会运动团体“国际解放者”在全球展开的全球最大目光接触实验,吸引了来自各国140多个城市的9万多双凝视的眼睛。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实验希望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打破人为的藩篱。
对视能“瞬间建立亲密关系”
和都市中的大多数现代人一样,艾莉森·埃尔金在地铁里宁愿反复观看无聊的广告,或在电车里盯着地板上粘着的糖纸猛瞧,也不愿意一不小心与陌生人对上眼神。第一次听说“全球目光接触实验”要来到她居住的多伦多,她第一个念头就是,那种和陌生人四目相对的感觉,一定像陷入病毒式传播视频一样令人手足无措。
尽管这个活动违背了她厌烦他人的本性,被许多朋友嗤之以鼻,埃尔金仍然被莫名地吸引了,决定到举办活动的克里斯蒂公园一探究竟。
下午交通繁忙的高峰时段,活动主办方闹中取静,在公园里隔开一小片区域,地面放置了很多充当“坐席”的儿童呼啦圈。埃尔金找了个空位,等了片刻,便有位头发斑灰的男士坐到了对面。他叫克莱夫,此时,埃尔金紧张得只恨自己没秒晕过去。
盯着那双明亮的灰蓝色眼睛大约20秒后,埃尔金突然无法自控地开始喋喋不休,仿佛焦虑症突然发作。克莱夫尽可能委婉地让她停止说话,并握住了她的手,于是埃尔金“像个傻瓜似的咧嘴笑了起来”。她开始意识到,每个人的眼睛有多么独特,如同一个让人陷入人性思考的深邃漩涡。
与克莱夫的眼神交流结束后,埃尔金站起身,惊讶地发现自己浑身发烫,脸涨得又红又麻,无法停止微笑但又极度冷静,兴奋到甚至有些轻微的恶心。
据北美青年文化网站“VICE”报道,参加克里斯蒂公园这场目光接触实验的大约有30人,有人莞尔,有人泪流满面,有人歇斯底里地哈哈大笑。他们奇怪的表现让路人既好奇又困惑,甚至吸引了几个路过的警察来尝试了一把。
与大学生劳拉的对视再次让埃尔金兴奋起来,可惜对方没有同样的感受;透过退休教师纳尔逊厚厚的眼镜片,埃尔金似乎感受到了对方一生经历的痛苦;还有位蓝绿色眼睛的女士在结束对视后拥抱了她,感谢她“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和同行的老友克里斯对视60秒,埃尔金也没找到面对陌生人的那种强烈情绪。她不禁怀疑,与陌生人眼神交流会让人找到类似一夜情的刺激。
兰德瑞·莫罗带着靠垫和毛巾,坐在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楼梯附近,任何人都可以来与他对视。他告诉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在过去的目光接触实验中,经常有人成为朋友甚至恋人,然后并肩离去,因为对视“能够瞬间建立亲密关系”。
让人们停下来,“感受真正的自己”
当参与者沉迷于与陌生人对视的奇妙感觉时,塔尔希加·埃兰科兰在周围徘徊,向众人分发撒着开心果碎的奶油饼干。这位专注于冥想、灵气疗法等身心实践的理疗师,是全球目光接触活动在多伦多的主办者。
埃尔金一边吃点心,一边向埃兰科兰描述自己与陌生人眼神交流后有多兴奋。
“我没法给你解释,但我感同身受。”埃兰科兰答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实验时,的确有类似的兴奋之情。”
目光接触实验并不是新概念。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早在2010年,塞尔维亚表演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就曾花3个月时间,每天沉默地坐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一间全然空旷的画室里,与任何愿意坐在她对面的人进行一分钟的眼神交流。
据美国“Collective Evolution”网站报道,今年10月15日,澳大利亚社会运动团体“国际解放者”在全球展开了迄今最大规模的目光接触实验,希望人们与自己、与他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打破人为的障碍。
美国“Buzz Feed”网站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墨尔本、布拉格、伦敦、香港、米兰、洛杉矶等约140个城市,9万多人在公共空间与陌生人对视。加拿大《环球邮报》称,仅温哥华就有近2500人报名参加活动,蒙特利尔则有约6000人参加。
在“国际解放者”创始人彼得·夏普看来,人们在公共场所往往尽可能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却使社会变成了奇怪、寂静、缺乏情感的空间,目光接触实验就是为了打破生活中阻止人们深入互动的社会规范。“我们只是想创造这样的机会和平台,用爱和人性超越分歧。”
“用片刻时间与他人进行目光交流,有各种神奇的好处。”夏普向ABC解释道,“你会感到时间凝固,差异渐渐消失,感受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在眼神交流几分钟后,彼此拥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短短4天内,“国际解放者”制作的有关陌生人对视的视频已被浏览近20万次,被各国媒体转发。
40岁的努亚拉·麦基弗认为,眼神交流能让人们“在精神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离开伦敦金融服务行业的高压工作后,她在旅行中找到了人生目标——做“大笑瑜伽”老师。这一次,她和搭档米歇尔·梅杰一起负责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目光接触实验。
“我经常在别人眼中看到我自己。”麦基弗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但它每一次表达都有微妙的差异。我经常告诉自己,真正的自我比想象中庞大得多。”
而对柯尼斯而言,这种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袒露在陌生人面前的方式,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彼此的内心,完全不需要语言去解释什么”。
纽约的活动组织者艾米·西尔弗曼告诉英国《地铁报》:“通过一分钟的眼神交流,人们有机会停下来一会儿,感受真正的自己。”
“我们就像海中岛屿,表面疏离,最深处彼此相连”
活动开始仅仅20分钟后,克里斯蒂公园下起了倾盆暴雨,秋叶在寒风中瑟瑟落下。人们躲在树下,仍然免不了被冰冷的雨滴打湿,但也有人举着伞盘腿坐在地上,不愿打破彼此的凝视。
坐在喷泉附近的垫子上,黛西·克莫德和拉提·理查兹面面相觑地看了对方十几分钟。“我在思考她人生中可能经历过的故事。我感到异常平静。”克莫德告诉澳大利亚新闻网,“我没看到任何悲伤或愤怒,只有幸福和无比的平静。她眼睛湿润了,然后我也突然涌出了泪意。”
理查兹觉得与陌生人对视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这是开放式的的新体验。”她说,“你几乎可以从眼神中知道对方的全部。”
一些科学研究认为,性格影响人们对眼神交流的反应。44岁的马塞拉·沃加科娃从眼神交流中感受到“爱、满足和幸福”,马克·格雷厄姆则希望他正在凝视的女孩能为他减压,“真正帮助我放松下来”。
“在当今社会,我们倾向于压抑自己最深的情感,而与他人眼神接触能唤醒许多情绪。”参与活动的西亚姆·特鲁利在博客中写道,“将自己完整而脆弱地暴露在另一个人的目光下,需要真正的勇气和信任。”
躲雨时,埃尔金和年轻人杰弗里聊了起来。此人打扮得像个都市嬉皮士,他的宠物狗“金牛”不断穿梭在用目光交流的人群中,试图吸引别人跟它玩飞盘。
杰弗里的工作是“和消极做斗争”,通过集体活动点燃公众热情。“我觉得人们吸毒的目的,其实也是希望和内心世界产生某种联系。这就是我们聚在这里的原因:为了与对方一起感受孤独。”
杰弗里或许一语道出了事实。马克告诉“VICE”:“我吸食过很多毒品,而这场眼神交流给我的感觉比那好太多了。”
《每日邮报》援引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说:“我们就像海洋里的岛屿,表面远远分离,最深处却彼此相连。”
澳大利亚社会运动团体“国际解放者”在全球展开的全球最大目光接触实验,吸引了来自各国140多个城市的9万多双凝视的眼睛。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实验希望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打破人为的藩篱。
对视能“瞬间建立亲密关系”
和都市中的大多数现代人一样,艾莉森·埃尔金在地铁里宁愿反复观看无聊的广告,或在电车里盯着地板上粘着的糖纸猛瞧,也不愿意一不小心与陌生人对上眼神。第一次听说“全球目光接触实验”要来到她居住的多伦多,她第一个念头就是,那种和陌生人四目相对的感觉,一定像陷入病毒式传播视频一样令人手足无措。
尽管这个活动违背了她厌烦他人的本性,被许多朋友嗤之以鼻,埃尔金仍然被莫名地吸引了,决定到举办活动的克里斯蒂公园一探究竟。
下午交通繁忙的高峰时段,活动主办方闹中取静,在公园里隔开一小片区域,地面放置了很多充当“坐席”的儿童呼啦圈。埃尔金找了个空位,等了片刻,便有位头发斑灰的男士坐到了对面。他叫克莱夫,此时,埃尔金紧张得只恨自己没秒晕过去。
盯着那双明亮的灰蓝色眼睛大约20秒后,埃尔金突然无法自控地开始喋喋不休,仿佛焦虑症突然发作。克莱夫尽可能委婉地让她停止说话,并握住了她的手,于是埃尔金“像个傻瓜似的咧嘴笑了起来”。她开始意识到,每个人的眼睛有多么独特,如同一个让人陷入人性思考的深邃漩涡。
与克莱夫的眼神交流结束后,埃尔金站起身,惊讶地发现自己浑身发烫,脸涨得又红又麻,无法停止微笑但又极度冷静,兴奋到甚至有些轻微的恶心。
据北美青年文化网站“VICE”报道,参加克里斯蒂公园这场目光接触实验的大约有30人,有人莞尔,有人泪流满面,有人歇斯底里地哈哈大笑。他们奇怪的表现让路人既好奇又困惑,甚至吸引了几个路过的警察来尝试了一把。
与大学生劳拉的对视再次让埃尔金兴奋起来,可惜对方没有同样的感受;透过退休教师纳尔逊厚厚的眼镜片,埃尔金似乎感受到了对方一生经历的痛苦;还有位蓝绿色眼睛的女士在结束对视后拥抱了她,感谢她“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和同行的老友克里斯对视60秒,埃尔金也没找到面对陌生人的那种强烈情绪。她不禁怀疑,与陌生人眼神交流会让人找到类似一夜情的刺激。
兰德瑞·莫罗带着靠垫和毛巾,坐在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楼梯附近,任何人都可以来与他对视。他告诉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在过去的目光接触实验中,经常有人成为朋友甚至恋人,然后并肩离去,因为对视“能够瞬间建立亲密关系”。
让人们停下来,“感受真正的自己”
当参与者沉迷于与陌生人对视的奇妙感觉时,塔尔希加·埃兰科兰在周围徘徊,向众人分发撒着开心果碎的奶油饼干。这位专注于冥想、灵气疗法等身心实践的理疗师,是全球目光接触活动在多伦多的主办者。
埃尔金一边吃点心,一边向埃兰科兰描述自己与陌生人眼神交流后有多兴奋。
“我没法给你解释,但我感同身受。”埃兰科兰答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实验时,的确有类似的兴奋之情。”
目光接触实验并不是新概念。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早在2010年,塞尔维亚表演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就曾花3个月时间,每天沉默地坐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一间全然空旷的画室里,与任何愿意坐在她对面的人进行一分钟的眼神交流。
据美国“Collective Evolution”网站报道,今年10月15日,澳大利亚社会运动团体“国际解放者”在全球展开了迄今最大规模的目光接触实验,希望人们与自己、与他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打破人为的障碍。
美国“Buzz Feed”网站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墨尔本、布拉格、伦敦、香港、米兰、洛杉矶等约140个城市,9万多人在公共空间与陌生人对视。加拿大《环球邮报》称,仅温哥华就有近2500人报名参加活动,蒙特利尔则有约6000人参加。
在“国际解放者”创始人彼得·夏普看来,人们在公共场所往往尽可能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却使社会变成了奇怪、寂静、缺乏情感的空间,目光接触实验就是为了打破生活中阻止人们深入互动的社会规范。“我们只是想创造这样的机会和平台,用爱和人性超越分歧。”
“用片刻时间与他人进行目光交流,有各种神奇的好处。”夏普向ABC解释道,“你会感到时间凝固,差异渐渐消失,感受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在眼神交流几分钟后,彼此拥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短短4天内,“国际解放者”制作的有关陌生人对视的视频已被浏览近20万次,被各国媒体转发。
40岁的努亚拉·麦基弗认为,眼神交流能让人们“在精神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离开伦敦金融服务行业的高压工作后,她在旅行中找到了人生目标——做“大笑瑜伽”老师。这一次,她和搭档米歇尔·梅杰一起负责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目光接触实验。
“我经常在别人眼中看到我自己。”麦基弗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但它每一次表达都有微妙的差异。我经常告诉自己,真正的自我比想象中庞大得多。”
而对柯尼斯而言,这种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袒露在陌生人面前的方式,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彼此的内心,完全不需要语言去解释什么”。
纽约的活动组织者艾米·西尔弗曼告诉英国《地铁报》:“通过一分钟的眼神交流,人们有机会停下来一会儿,感受真正的自己。”
“我们就像海中岛屿,表面疏离,最深处彼此相连”
活动开始仅仅20分钟后,克里斯蒂公园下起了倾盆暴雨,秋叶在寒风中瑟瑟落下。人们躲在树下,仍然免不了被冰冷的雨滴打湿,但也有人举着伞盘腿坐在地上,不愿打破彼此的凝视。
坐在喷泉附近的垫子上,黛西·克莫德和拉提·理查兹面面相觑地看了对方十几分钟。“我在思考她人生中可能经历过的故事。我感到异常平静。”克莫德告诉澳大利亚新闻网,“我没看到任何悲伤或愤怒,只有幸福和无比的平静。她眼睛湿润了,然后我也突然涌出了泪意。”
理查兹觉得与陌生人对视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这是开放式的的新体验。”她说,“你几乎可以从眼神中知道对方的全部。”
一些科学研究认为,性格影响人们对眼神交流的反应。44岁的马塞拉·沃加科娃从眼神交流中感受到“爱、满足和幸福”,马克·格雷厄姆则希望他正在凝视的女孩能为他减压,“真正帮助我放松下来”。
“在当今社会,我们倾向于压抑自己最深的情感,而与他人眼神接触能唤醒许多情绪。”参与活动的西亚姆·特鲁利在博客中写道,“将自己完整而脆弱地暴露在另一个人的目光下,需要真正的勇气和信任。”
躲雨时,埃尔金和年轻人杰弗里聊了起来。此人打扮得像个都市嬉皮士,他的宠物狗“金牛”不断穿梭在用目光交流的人群中,试图吸引别人跟它玩飞盘。
杰弗里的工作是“和消极做斗争”,通过集体活动点燃公众热情。“我觉得人们吸毒的目的,其实也是希望和内心世界产生某种联系。这就是我们聚在这里的原因:为了与对方一起感受孤独。”
杰弗里或许一语道出了事实。马克告诉“VICE”:“我吸食过很多毒品,而这场眼神交流给我的感觉比那好太多了。”
《每日邮报》援引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说:“我们就像海洋里的岛屿,表面远远分离,最深处却彼此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