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2015中英大学生领袖创新体验营完美落幕

英国大学生:“中国,我还会再来”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11月11日   11 版)

    “体验营”成员同心协力准备“社会创新”项目。

    “体验营”的学生参观故宫。

    安迪·考克斯

    “体验营”成员游览北京大学。

    阿什丽·百康

    瑞秋·米德尔顿

    “体验营”成员参观中兴通讯公司展览时,体验中兴手机。

    10月31日上海的清晨,明媚中透着丝丝凉意。这是2015中英大学生领袖创新体验营中国部分的最后一天,英国学生即将启程返英,中国学生将回到各自的学校。持续到凌晨4点还不肯结束的夜聊,起早送别提前离开的同学,登上大巴前的礼物和拥抱,是30名中英学生情谊的写照。不止一名英国学生在话别和不舍中承诺:“中国,我还会再来。”

    北京重逢,缘聚中国

    这是纽卡索大学政治和历史系学生瑞秋·米德尔顿第一次来中国。新鲜的环境、美味的中餐和热情的伙伴,让这个本来有些沉默和叛逆的英国姑娘兴奋起来。

    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申请体验营的初衷,除了希望结交大洋彼岸的朋友,训练自己的社交能力,还有对中国的好奇。“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的文化和人民了解非常少。有限的知识都是关于中国政治的,全部来自课堂。”

    “我迫切地想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和真正的中国两相验证。”瑞秋告诉记者,如果一个月前让她用一个词语概括对中国的印象,就是英国媒体不断重复的“崛起”。在结交了中国朋友,体验了中国生活之后,她心中的中国标签是“和平”。

    在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的当下,2015中英大学生领袖创新体验营(以下简称“体验营”)以民间外交的方式,为两国青年提供交往的契机。

    “体验营”由全国青联指导,由《中国青年报》携手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与英国共同目标基金会联合主办。银联国际作为该项目的战略合作伙伴,独家赞助了“体验营”。

    参与“体验营”的15名中国学生从3000余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名校。英方的15名学生来自11所英国知名高校。

    今年9月13日至19日,这30名学生在英国参加了中英青年领导者圆桌会议,访问了私营企业、非营利机构,以及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了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为有在英国的相识和友谊,10月25日,当英国学生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抵达北京时,迎接他们的不是萍水相逢的局促,而是久别重逢的笑脸。为期7天的“认识中国”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生动的中国社会创新课

    10月25日,英国学生刚刚结束长途飞行,就投入了“体验营”的活动。英国共同目标基金会“体验营”项目的CEO安迪·考克斯说,一些学生连喝了五六杯咖啡,就是为了打起精神,不错过下午的讲座和活动。

    “体验营”的开幕讲座主题是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主讲者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地图,说明不同的文明不约而同地将自己放在了地图的中央。这个生动的切入点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英国学生本尼告诉《青年参考》,他以前从没想到各大洲的世界地图是不一样的,这个独特的视角让他受益匪浅。而他也意识到,“用一种文明的模板,作为评价另一种文明的标准,是很荒谬的,但我们常常这样做”。

    当天晚上,全国青联副主席周长奎在“体验营”的欢迎晚宴上致辞,称“相信此次‘体验营’的中国之旅,会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把握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

    中国青年报社社长、总编辑张坤,银联国际首席品牌官董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先后在欢迎晚宴上发言,对体验营的成员寄予厚望。

    10月26日清晨,中英学生参观了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的北大校园,随后前往坐落于清华科技园的x-lab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x-lab社会创新中心导师王东翔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关于社会企业的研讨会。

    来自北航的吴维皓表示,他从研讨会中了解到了社会创新和社会效益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既实用又有启发性。利兹大学的学生克里斯表示,虽然社会创新的概念来自英国,但在这次研讨会后,他头脑中才有了清晰的社会企业概念。

    x-lab的研讨会给“体验营”成员带来了很深的影响。在“体验营”的成果展示会上,5个小组呈现的“社会创新”提议,都是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

    社会创新正是“体验营”中国部分的主题。在北京的x-lab、上海的中欧商学院举办的两场研讨会为这个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体验营”还将学生们带到多家中国杰出企业,实地考察各行各业的创新成果。

    在腾讯公司,学生们观摩了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成果,并与腾讯公司的高管探讨了“原创”与“模仿”的辩证关系。在汉能集团,学生们通过参观精彩的展览,对能源发展和清洁能源的未来有了全面的了解,汉能首创的智能家居和太阳能汽车更是引起了中英学生的惊叹。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学生伊娃告诉《青年参考》,参观汉能之前,她不知道中国有清洁能源。参观之后,她对汉能公司心怀敬意,也对人类能源发展的未来重燃信心。

    在上海,“体验营”的成员在浦东展览馆体验了飞机操作模型、智能家居应用;在银联国际的讨论室,他们共同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设计未来的支付方式;在中兴通讯公司,他们了解中国自主品牌的手机如何走向世界,以及中兴通讯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同时满足政府治理和居民生活的双重需求。

    这是尼克·杰夫里第四次来中国。这个在诺丁汉大学主修中国商业与经济的英国男生告诉《青年参考》,通过“体验营”,他看到了中国不同的侧面。“这个项目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很多企业的高层并且参观政府机构,如果不是加入这个项目,作为英国人,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些。”

    中国女外交官们的魅力

    对主修政治的瑞秋来说,接连拜会外交部和全国人大的那个下午,令她感触最深,几乎改变了她的世界观。

    10月26日下午,“体验营”的成员前往外交部观摩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她认为在习近平主席访英取得巨大成功之际,这次中英大学生的交流正当其时。

    随后,“体验营”成员前往全国人大,受到了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的会见。

    当有学生询问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外交官时,傅莹女士幽默地回答,“通过公务员考试”,引来全场开怀笑声。傅莹告诉在座的多位有志于外交事业的学生,外交官的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光鲜。

    她回忆了1997年雅加达中国城暴乱时,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年轻外交官冒着生命危险随车护送同胞去机场的故事,她说,“外交生涯并不都是坦途,所以,你如果想当外交官,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英国女生塞勒姆·莫雷利告诉《青年参考》,她虽然主修工程专业,却向往外交生涯。听了傅莹的故事,她热血沸腾,打定主意接受伴随外交生涯的所有困难和苦楚。

    瑞秋告诉记者,认识了傅莹和华春莹这样的杰出女性,让她感到十分荣幸。“她们的优雅和智慧让我折服,她们强烈的个人魅力征服了我。我没有想到中国有这么多优秀的女外交官和官员,这让我对中国未来社会的两性平等满怀憧憬。在这方面,英国的政党应该向中国好好学习。”

    误解是因为离得太远

    曾经担任过中国驻英国大使的傅莹在会见“体验营”成员时表示,中英之间的“黄金时代”来之不易,经过了多次起伏才进入了这个阶段,双方要珍惜。

    傅莹表示,中英之间有真实层面的情况,也有观念和看法上的问题。在真实的层面,中英的立场并没有严重分歧,“我们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我们都希望获得经济的发展,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我们都支持在国际社会建立公平的规则”。

    傅莹认为,在观念方面,英国许多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背负着冷战的包袱,媒体也有严重的政治偏见。但是那些与中国的游客、学生接触过的人,会意识到中国的进步,会明白中国正在走自己的路,并且走得很成功。

    阿什丽·百康在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地理学和社会学,她的理想是开办自己的环境政策咨询公司。“因此,我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世界各地的社会和文化,这也是我申请这个项目的原因。”阿什丽告诉记者,格拉斯哥大学也有中国学生,但校园中不同国家的学生自成一体,相互交往很少。

    来中国之前,阿什丽对中国没有感性认识,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制度化”,“政府全面介入人民生活”的说法上。在中国短短7天后,阿什丽对中国的形容词变得丰富多样起来,比如创新、激情四射、成功。

    傅莹认为,中国在展现本国形象的方面还有待加强。中国人可能是因为秉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理念,不大善于讲自己,中国的国家形象很多时候是被西方媒体所解读。

    傅莹希望中国年轻一代能学会更主动地表达,更有勇气面对世界。而英国的年轻人应该多到中国来,亲自看一看,通过这样的交流减少误解。她认为英国学生通过“体验营”这样的交流项目,年纪轻轻就来认识真正的中国非常有好处,“如果以后你们有机会和中国打交道,起码你们认识的是真正的中国,而不是被偏见塑造出来的中国”。

    她希望年轻人能够避免极端化。“中国既不是非常完美,也不是什么都不好,而是多层面的。中国很成功,但也面对着自己的许多问题。”

    阿什丽对傅莹的说法深以为然,她表示,这次访问如同“打开了魔法世界的大门”,曾经面目模糊的中国如今在她眼中是希望之地。阿什丽已经开始寻找其他项目和机会,希望再次到中国来。与此同时,她通过社交网络发布在中国每一天的行程和收获,并劝说每一个留言的朋友:“中国棒极了,‘体验营’项目棒极了,明年你一定要申请!”她告诉记者:“我现在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了。”

    “你们结合为一个整体”

    除了对高校和企业的拜访,“体验营”特意为成员们设计了体验中国文化的项目。10月27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里,“体验营”成员参观了故宫和景山公园。

    伊娃告诉《青年参考》:“我之前听说故宫很大,但没有想到这么大,实在太壮观,太了不起了。”伊娃表示,下次再来北京时,她打算在故宫待上一整天,细细观摩每一栋宫殿,聆听背后的故事。

    “体验营”的7天行程让英国学生对中国美食竖起大拇指。英国姑娘萨斯基亚告诉《青年参考》,她印象最深的是老北京火锅,“美味健康,创意十足”。

    在北京漫步南锣鼓巷感受胡同文化和在上海夜游黄浦江,是中外学生好评度最高的行程安排。“我们似乎一下子就走入中国的历史中了。”英国共同目标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路易斯告诉《青年参考》。

    经过7天的学习和参观,10月30日下午,“体验营”成员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汇报了对“社会创新”的考察成果。5个小组展示的“社会创新”项目涵盖了食品回收利用、清洁能源、留守儿童、农村妇女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7天的“体验营”中,中英学生亲密相处和互动。伊娃告诉《青年参考》,9月在英国时,她和英国学生住在一起,与中国学生“私交不多”。而这次在北京和上海,她有了中国室友,连续几个晚上与室友聊家人、生活、学业、理想,聊到很晚,不仅感觉与中国学生更加亲密,也更好地了解了中国。

    中英学生间的亲密程度让安迪深受感动。“中英学生没有将自己藏在面具后面,不畏惧展现真实的自我。”他在“体验营”的闭幕仪式上说,“我一直相信,如果我们在内心深处寻找,就能找到连接彼此的纽带。经过在英国的一个星期和中国的一个星期,你们已经成为一家人了。”

    安迪常把涟漪的比喻挂在嘴边,他认为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时,都能带来一圈水波,那就是它的社会影响力,是对其他人的触动和影响,是为了世界更美好做出的努力。

    在“体验营”的闭幕仪式上,他对30名中英学生说:“这一个星期,我经常想到这个比喻。我觉得你们就是这样的石子,事实上你们比石子更厉害,因为你们结合为一个整体,你们是一块大岩石,比30块小石子加起来的体积大得多。”

    安迪说:“我已经等不及想看到这块大岩石落在水中,荡起的涟漪有多大,影响有多广泛。”

 

英国大学生:“中国,我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