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为后来者照亮前路,却因政治无缘诺奖

“中微子教父”的双重人生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5年10月21日   28 版)

    庞蒂科夫与妻儿合影(摄于1940年)

    庞蒂科夫晚年在苏联从事科研教学

    庞蒂科夫去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被送回意大利安葬。

    莫须有的间谍身份和自导自演的逃亡,让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在东西方经历了两段迥异的人生。他从未因信仰而忽视学术,却因“铁幕”阻隔而错失了无数荣耀。


    10月初,20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加拿大物理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和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以表彰他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这一科研成果。1988年、1995年和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都与这种人称“幽灵粒子”的神奇物质有关。

    多数人并不知道,1993年辞世的意大利籍科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然而,这样一位物理学界的教父级人物,却因为莫须有的间谍身份和一次自导自演的逃亡,在东西方经历了两段迥异的职业生涯。终其一生,庞蒂科夫未能驱散头顶的重重疑云,他的学术成就一直与意识形态纷争纠缠不休。

    不辞而别的物理学巨匠

    “原子人飞走了!”伦敦《每日快报》以醒目的大标题写道。英国广播公司迅速跟进称,英国军情五处开始寻找一位失踪的著名物理学家。而在地球另一端,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在头版文章中指出:“毫无疑问,像他这样一个人,对苏联来说非常有用。”

    时值1950年秋,为人低调的布鲁诺·庞蒂科夫在一夜间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当年8月的最后一天,这位在英国牛津附近原子能研究室上班的科学家带着妻子和儿子,提前结束了在意大利罗马的休假,来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们没有停留,次日便启程前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在这段旅程中,一家人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冷战阴云下的偏执心态,让狂热而猖獗的猜测甚嚣尘上。各路媒体和情报机关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苏联——此前一年,莫斯科刚刚试爆了原子弹,华盛顿则决定利用核聚变开发威力更强的氢弹。在这一背景下,庞蒂科夫核物理学家的身份,让他的失踪变得极为敏感。

    事态的发展印证了欧美各国的判断。销声匿迹5年后,庞蒂科夫果真出现在了莫斯科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并声称“意识形态”是他不辞而别的缘由。

    此后60年间,庞蒂科夫出走苏联的内情一直笼罩在迷雾中,不过,他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并未因此受到贬损。毕竟,他离开前已作出了太多贡献,尤其是在中微子领域,他惊人的直觉和深刻的思辨影响了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美国《大西洋月刊》指出,此后数十年间获得诺贝尔奖、与中微子相关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印证了庞氏的设想。

    英国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历史学家弗兰克·克洛斯言之凿凿地告诉英国《观察家报》:如果一直留在西方,庞蒂科夫根本不可能错过诺贝尔奖。

    身份和信仰曾让他辗转各国

    英国《卫报》称,在所有被指控为苏联间谍的人当中,庞蒂科夫也许是最有成就、最富想象力的学者。他相貌英俊,智力超群,颇具运动细胞,曾梦想成为网球选手。

    美国《华尔街日报》写道,1950年秋天之前,庞蒂科夫的人生顺利得有如神助。他娶了一位美丽而知性的瑞典妻子,有一个聪明活泼的儿子,还接受了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教授头衔和物理系负责人职位,后者希望他能在翌年1月走马上任。

    彼时,似乎并没有太多人留意庞蒂科夫的成长经历乃至政治立场。出身于一个从事纺织业的富裕犹太人家族的他有7个兄弟姐妹;他的表妹艾米丽·奥赛雷尼一度担任意大利的公共工程部长,和许多该国的同龄人那样,艾米丽被视为“活跃的共产主义者”。

    庞蒂科夫则在罗马大学踏上了探究万物奥秘的道路。1933年,年仅20岁的他成为物理学泰斗费米的门生,旋即被吸收进后者身边的精英团队,投身于对中微子的研究。史料记载,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外号,费米是“教皇”,弗朗哥·拉塞蒂是“红衣主教”,埃米利奥·塞格雷被称为“蛇怪”。身为最年轻的成员,庞蒂科夫的外号是“小狗”。

    5年后,庞蒂科夫又加入了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巴黎的实验室,并在那里结识了一位攻读法国文学的瑞典女生,也就是他后来的伴侣玛丽安。众所周知,弗雷德里克·居里是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且一直在向身边人传播自己的政治信仰。

    如《华盛顿邮报》所说,每个认识庞蒂科夫的人都熟悉他那股属于左翼青年的冲劲儿。对一名目睹祖国陷入法西斯主义之手的犹太裔知识分子而言,这并不令人惊讶。

    迫于不断蔓延的种族迫害,庞蒂科夫于1940年远赴大西洋彼岸。在俄克拉何马州的一家石油公司,他发明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方法:利用中子探测岩层中的石油储量。

    但他很快发现,“玻璃天花板”依然存在。庞蒂科夫在核物理学方面的造诣少有人能匹敌,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使他无缘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1948年,重返欧洲的庞蒂科夫入籍英国,并参与了英国政府在哈韦尔研制核武器的绝密项目。正是从这里,他开始走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归于崩溃。

    “间谍指控”从未真正坐实

    庞蒂科夫投奔苏联后几十年间,外界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他举家出走,究竟是因为不断激化的国际局势令他担心自己的安全,还是他从最开始就在向苏联提供绝密情报?

    事实上,争论各方都无法一锤定音。多年后,曾在苏联克格勃供职的官员奥列格·高迪耶夫斯基和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爆料称,庞蒂科夫确实曾为苏联情报机关效力,他在身份即将暴露的1950年8月从欧洲逃往莫斯科。有人据此进一步猜测,是英国情报机构的高级成员、双料间谍哈罗德·金·菲尔比,向克格勃传递了庞蒂科夫涉险的消息。

    然而,庞蒂科夫及亲友始终对此矢口否认。没人能找到表明他是间谍的证据。以英国历史学家西蒙·特切蒂为代表的一派相信,他离开西方只是为了逃避迫害。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庞蒂科夫不辞而别时,美国联邦调查局正在意大利对他展开调查,但并未发现疑点。作为公开的左派人士,庞蒂科夫年轻时便向往苏联的社会制度,他的核物理学家身份在冷战初期也相当扎眼,因此,他被各国情报部门紧盯,并不令人意外。

    这位科学家最终现身莫斯科时,欧美各国的情报部门风声鹤唳了好一阵子,他们担心庞蒂科夫将自己了解的机密和盘托出。《卫报》称,就在庞氏出走5个月前,原曼哈顿工程科学家、史上最有名的核间谍克劳斯·福克斯的身份曝光。据说,他的泄密使苏联造出核武器的时间比预计的提前了至少两年,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直接影响了历史进程。

    不过,经过一番手忙脚乱的排查,欧美各国松了口气——庞蒂科夫并没有接触到涉及核武器的关键信息,也找不到他向苏联传递相关情报的确凿证据。

    在沉默中为人生画上句号

    据英国《展望》杂志报道,在苏联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庞蒂科夫,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特殊关照。他先后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和一枚斯大林奖章,并于1958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在和之前存在巨大差异的社会制度和科研环境下,他选择隐姓埋名,在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长期从事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研究,直到1993年因帕金森综合征去世。

    冷战的铁幕隔断了几乎所有信息渠道,庞蒂科夫在苏联的真实生活状况也因此成了谜团。《华盛顿邮报》认为,去苏联是庞蒂科夫自己的选择,但他生活得并不如意。

    《纽约时报》也提到,庞蒂科夫在杜布纳研究所过得不算愉快,仿佛成了“住在镀金笼子里的囚犯”。物质待遇上,他比大多数苏联公民享受到的更多,但行动严格受限,每次离家都有贴身保镖跟随。精神状态十分脆弱的妻子玛丽安在此期间吃了不少苦头,她的心理健康极度恶化,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治疗——这恰好为庞蒂科夫与情人幽会提供了便利。

    如日中天的职业生涯戛然而止时,庞蒂科夫37岁。于异国度过的余下43年中,他在科研领域并未再度取得惊世骇俗的成就,家庭生活饱受创伤,更目睹了苏联的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的落差。弗兰克·克洛斯就此写道:“如果庞蒂科夫是间谍,他已受到了惩罚。”

    整个后半生,庞蒂科夫对苏联领导人表现得十分尊敬。当柏林墙倒塌,苏联人开始毫无顾忌地抨击政府时,已年近八旬的他对自己当年的惊世之举依然罕有置评。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布鲁诺·庞蒂科夫似乎从未对年轻时的选择流露出悔意,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只是在撒手人寰前不久,这位与帕金森综合征抗争多年的老者,对英国《独立报》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是个傻瓜。”

 

“中微子教父”的双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