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战争远去 仇恨仍在

东亚为何敌意难消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5年10月21日   05 版)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几十年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影响着两国人的日常生活,从电器、动漫文化到丰田汽车、优衣库,中国对日本元素十分熟悉。

    “南京大屠杀对中国的意义,就像两颗原子弹爆炸对日本而言一样。日本政府需要面对自己的行为。”美国《环球邮报》如是评论道。正如美国《赫芬顿邮报》所说,冲淡战争造成的仇恨需要时间,何况是20世纪最大的冲突;在东亚,尤其是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敌意仍然存在。


    “南京大屠杀是铁的证据”

    10月底,在韩国独立纪念馆举办的南京大屠杀特别展览即将结束,馆长尹柱卿希望它能让人们珍视和平、铭记历史。许多当地居民在参观展览后表示,“了解了更多历史真相,希望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通过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我们希望更多的韩国人珍惜和平。日本应该深刻反思,不要扭曲历史。这场展览的初衷正是为了敦促日本面对历史。”尹柱卿告诉法新社。

    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记者遇到一位从吉林省前来参观的游客。日军攻打南京时,这位游客的父亲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他告诉半岛电视台,不明白日本为什么还在否认曾经的大屠杀。

    正如半岛电视台所说,南京是一座被过去纠缠的城市。78年前的12月13日,30万男女老幼被日本侵略者杀戮,但东京坚称实际数字只有一半。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上个世纪最严重的战争暴行。这里发生的历史,以竞争和怨恨为标签,定义着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关系。

    英国广播公司2014年的民调显示,亚洲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间不信任程度极高,90%的中国人对日本持消极态度,73%的日本人对中国印象不佳。一个中国女孩告诉美国《赫芬顿邮报》,父亲要求她不能嫁给日本人。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不会因巧舌如簧的否定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是铁的证据,不容篡改,任何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讲话中表示,“对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追悼会唤起人民渴望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日方“不断阻挠”,慰安妇档案申遗“还有希望”

    10月15日,由韩国独立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主办的《在中国的韩人武装斗争》展览在南京开幕。对于《“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未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尹柱卿深感遗憾。

    “作为韩国人,我认为慰安妇档案是必须被列为世界记忆遗产的。”他说,日本当局近年来对慰安妇历史的一再否认是对老人们的二次加害,期盼中韩两国携手推进申遗,让慰安妇在有生之年见证施暴者认罪。

    在慰安妇档案申遗首席专家苏智良看来,日方“不择手段地不断阻挠”是慰安妇档案申遗失败的主因,但“这事还没有结束,还有希望”。新加坡“AsiaOne”网站称,中韩两国考虑联手申遗慰安妇档案。韩联社称,是否与中方合作,由民间团体自行判断。

    关于慰安妇的史料不多,幸存的受害者即使在世也已是风烛残年。对89岁的张先兔而言,对抗那段恐怖经历的阴影只有一个办法:“每当我开始想起,就强迫自己忘记。”

    “我不希望这些女性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二十二》的导演郭柯曾在韩国釜山电影节上告诉《日本时报》,“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她们的经历,但我希望写下她们的故事,让全世界看到这些女英雄。”

    “这些慰安妇可能是你我的祖母,遗忘她们是错误的。”他说,“她们想要带着尊严离开,试图找到平静。这不是中国人喜欢讨论的话题,但我希望世界给这些女性以荣誉和尊重。”

    南京人对日本感情复杂

    夏日夜晚,25岁的杨瑞时常在南京老城墙下漫步,78年前日军入侵留在砖墙上的累累弹痕无法打破她的悠闲时光。“我很少注意到那些战争的标志。”这个正在东京工作的南京人对美国《环球邮报》说。

    在抗日战争结束70周年的今天,日军的暴行已成为历史,人们可以不被过去纠缠地生活在这个繁华城市里。但对许多中国人而言,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

    “每年12月13日,响彻全城的警报声都会提醒我们大屠杀的历史。”杨瑞说,“我永远不会忘记,现代中国最黑暗的时刻发生在南京。”

    日语可以帮年轻人找到不错的工作,但南京外国语学校每届的学生中仅有十几人选择学习日语,这个数字会“随中日关系起伏波动”。该校一名老师透露,南京人对与日本相关的话题十分敏感,许多家长因历史问题不愿让孩子学日语。

    “我们的日语老师是位日本老先生,他很耐心地教我们。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作为志愿者来到中国,是为了反思历史。”曾学习6年日语的杨瑞回忆道,“离开学校后我们通过写信保持联系,他告诉我,每年南京鸣笛纪念大屠杀受害者时,他都带着一颗沉重的心躲在房间里。”

    杨瑞的感觉和许多南京年轻人一样,过去痛彻心扉的回忆和现实交汇,让人们对日本的情感十分复杂。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让我震惊又深感难过,但这并没有阻止我喜欢日本文化。”27岁的南京人张思伟告诉美国雅虎新闻网,“我念高中时,日本电视剧和动漫备受欢迎,同学们都玩任天堂的游戏。”

    自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几十年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两国人的日常生活。从家用电器、流行文化到丰田汽车、优衣库,日本元素在中国并不鲜见,南京也不例外。在南京市区一家书店里,与南京大屠杀和二战相关的出版物占据了大半个书架。旁边的角落里,一名年轻人在阅读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作品。

    在59岁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部主任郭必强看来,年轻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是这个时代的大趋势,但日本右翼政客必须面对历史。“南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937年的冬天。”他说,“我们不需要总是谈论历史,但它一直在那里,就像我们古老城墙上的弹孔。”

 

东亚为何敌意难消
安倍供奉靖国神社惹中韩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