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光怪陆离的创意世界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10月14日   25 版)

    “培蕴之屋——下一个北京”

    “培蕴之屋——下一个胡同”

    “火神”

    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于10月7日正式落幕,分布在28个商圈和街道的设计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丰富了北京的黄金周。进入第五个年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内容繁杂,充满了改善生活和创造未来的火花。

-------------------------------------------------------------------------

    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发现乐趣

    “老北京72行中,剃头是个充满趣味与记忆的行当。”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参展项目“胡同剪映”的介绍就是这么有人情味。这个由“乐建筑”和民间理发师共同打造的展览项目,更像是行为艺术和设计艺术的合作,也是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眼中,本届设计周最有趣味的展览之一。

    剃头曾是老北京人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策展人将剃头师傅的行头集合到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可开合移动柜子中,剪子、剃刀、梳子、镜子、板凳和布各得其所。在大栅栏的杨梅竹斜街,策展人再现了剃头师傅的工作场面,为居民和游人剃头刮脸,“居民、行人与胡同环境在镜子里交相映射,形成古今并存的趣味面貌”。

    从9月23日开展到10月7日闭幕,本届设计周中,像“胡同剪映”这样的活动多达420项,遍布北京28个商圈或街区。有些参展内容有机地融入展览环境,比如颐提港冬季花园中的滑稽公共座椅。设计师林菁解释称,中国人向来善于寻找坐处,树墩、摩托车头盔、电脑箱、一堆书,甚至是一只倒放的啤酒瓶,都可能成为椅子。展览的长凳就是这些临时座椅的集中展示,趣味横生的同时,也为路人提供了歇脚的场所。

    美国PBS电视台则把对北京设计周的关注集中在侨福芳草地中庭的展览品上。这件已写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全球最大3D打印物品“VULCAN”的中文名为“火神”,形状如同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火神”在一个等边三角形范围内呈120度中心对称,边长8.08米,高2.88米,可以分解成3个一样的模块,供人进入内部观察、走动。“火神”的内涵是敬畏自然界不可预知的力量,也暗示着人类文明的脆弱和骄傲。

    北京设计周上的文化交流

    当阿联酋设计师莫扎接受邀请为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主宾城市迪拜的展览时,她在第一时间飞到北京,意外地发现北京和迪拜有着骨子里的相似之处。

    “我对北京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没有料到北京和迪拜在城市的转换和变化之中是如此相似,那种老旧的传统建筑与摩登大厦之间的对比,以及旧城区与新城的融合……我几乎是带着留恋回家的。这种相似成了展览的主调。”她告诉阿联酋“The National”网站。

    主宾城市主题展的选址定在了北京大栅栏,莫扎认为这里与迪拜的历史街区阿勒法赫迪区十分相似。“两个城市的布局都以居所为中心,按照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轨迹向外扩展。”她认为,阿勒法赫迪区就像迪拜的大栅栏。

    每年,北京国际设计周都会邀请一个别国城市作为主宾城市,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从2011年以来,伦敦、米兰、阿姆斯特丹和巴塞罗那先后成为主宾城市。

    此外,多个驻华使馆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老朋友。同在大栅栏的“未来城市实验室——培蕴之屋”,就是中国和荷兰设计师联袂推出的展览。

    展厅位于胡同深处。9月23日开幕当天,在展室附近的四合院居住的老人家一边晒着太阳拉家常,一边淡定地为迷路的记者和参观者指路。培蕴之屋探讨城市生态的主题,与附近居民怡然的生活状态达到了内在的和谐。

    展览策划人薄睿婷(Christine de Baan)表示,“培蕴”的内涵是喂养、照顾,使其成长。“在这个迅速城市化的时代,多数人生活在城市中,我们不得不问,人们如何健康快乐地居住在城市中,又该如何反哺城市,为其提供洁净的空气、水、能源和食物。”薄睿婷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我们希望通过培蕴之屋,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培蕴之屋的20多间展室中,有国际知名设计公司DROOG基金会推出的“社交城市”测试版,参观者可以输入对城市的设想,加入甚至改造虚拟城市。而众多用户提供的设想和数据,将为真实的城市建设与改造提供借鉴。在“下一个北京”展厅,参观者投入全息三维世界,尽情领略30世纪的北京街头。“下一个胡同”则通过对旧日生活的敬礼,为胡同改造工程提供新思路。

    “荷兰是小国,却通过创新性项目,用很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成就。荷兰与中国面临相似的难题和困境,因此荷兰设计师希望与中国同行分享技能,打造更好的解决方案。”荷兰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主任范怡兰(Ineke van de Pol)表示。

    薄睿婷指出,荷兰作为小国,却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食物出口国,堪称“小而巧”的国家,其经验正是以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多的效果。

    杂乱中的创意激情

    “北京国际设计周进入第五年,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和涉及概念,培育和发展出了许多工具、产品,不仅满足当代中国的需要,也对全球带来深远的影响。”北京设计周创意总监毕月(Beatrice Leanza)告诉“The Natioanl”网站。

    在2011年和2012年担任北京国际设计周创意总监的陈伯康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撰文称,北京国际设计周并非革命性的创见,从伦敦到米兰,从纽约到东京,世界上的很多城市已成为相对成熟的创意产业孵化器或传播中心。从2011年开始,在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个统一的旗帜下,各方力量寻求自主性的发展,并获得了独特的生存空间。

    “北京国际设计周总是办得规模宏大、无限扩展、内容繁杂。对拥有2200万人口的北京来说,规模小根本不会有影响力,更不用说在总人口接近14亿的中国了。因此,北京国际设计周涵盖了从家具、日用品、时装、平面设计到建筑、城市化、工艺品、手工制品等多个领域。整个设计周期间举办了几百场各种展览、对话和活动,地点分散在北京的‘四九城’(皇城的4个城门、内城的9个城门)。”陈伯康引用设计师好友Masha Ma的话称,在中国做事,就必须“接纳这样的混乱”。

    北京国际设计周由政府主导,指导单位是文化部和北京市委。陈伯康认为,这与中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目标和地方政府为振兴经济而希望搭上全球创意产业的列车有密切关系。唯一的疑问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是不是鼓励设计行业最有效的方式?

    “政府当然不能像建设机场大桥那样建设创意产业,但可以提供好的环境,让人们踊跃创造、实现和分享才华。”陈伯康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国际设计周是一块试验田,将政府由上而下的支持转换为设计师自发的创造力迸发,并且让公众参与其中。

 

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光怪陆离的创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