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媒:屠呦呦获诺奖让中国民众惊讶又兴奋

本报特约撰稿 郭悦 《 青年参考 》( 2015年10月14日   12 版)

    屠呦呦

    野生的中药材青蒿。

    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论称,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多个“第一”:第一个中国公民凭借在中国的成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一位中国女性诺贝尔得主;第一个研究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医学的诺奖成果。

    不过,中国网民更感兴趣的是屠呦呦的背景。因为没有博士学位、海外学习科研背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美国“VOX”新闻网称,这位40年来默默无闻的科学家获诺奖,让中国民众惊讶又兴奋。

    屠呦呦:获诺奖“并不太意外”

    得知自己获诺贝尔奖时,84岁的屠呦呦正在北京的家里看电视。“没什么特殊的感受。有点出乎意料,但也并不太意外。”英国《每日电讯报》如此援引她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的话。

    被英国《卫报》问到关于获奖的想法时,屠呦呦简单地回答道:“我太老了,承受不起这个了。”她还说,这不是她的个人成就,而是对“所有中国科学家”的奖励,“我们在这个领域共同努力了几十年,获诺奖不应该是一个惊喜”。

    尽管如此,她当晚还是一夜未眠。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说,作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从植物中提取青蒿素对抗疟疾堪称“现代中国最为之自豪的成就之一”。美国《石英》杂志称,为这个罕见的成就,屠呦呦不知疲倦地工作了30余年。

    人类几千年来一直与疟疾斗争,其历史足以刻进基因。过去15年里,疟疾的死亡率骤降15%。直到今天,这种疾病仍然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约100万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非洲最贫穷地区的婴幼儿。

    如今,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成为人类对抗疟疾的最后防线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其作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物,因为它快速、有效,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有助于减少产生耐药性的风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称,自2000年以来,超过10亿名疟疾患者在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中受益,疟疾在几个国家的流行被成功控制。

    “这个发现为人类提供了强大的新手段,对付使人衰弱、每年影响数百万人的疾病。”诺贝尔评委会在颁奖词中写道,“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痛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5日当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贺信中写道,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外交政策》杂志称,华人科学家中不乏诺奖得主,但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奖还是第一次。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回中国后,有网友评论称:“中医,中国人,一个女人,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敬畏的了。”

    寻找青蒿素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诺奖结果公布后,屠呦呦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客厅里摆满了花篮,不停地接待各路访客让她有些疲于应对。在此之前,即使在中国,这个84岁的老人也是相当鲜为人知的人物。在她2011年被授予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后,她家乡的官员才开始争相保护这位科学家的故居。

    据《卫报》报道,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宁波,是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这个名字出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951年,她离开浙江,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作为女孩,她觉得自己能上大学“非常幸运”。

    毕业后,拥有西医专业背景的屠呦呦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楼之岑,学了两年半的中医。她和同学李廷钊结了婚,有了两个女儿,并在北京定居。直到1969年被任命为“523任务”小组成员,她平静的生活才被打破。

    这个项目诞生于1967年5月23日,属于机密的军工项目。当时,由蚊子传播的疟疾极大地困扰着在越南北部丛林与美国人战斗的中国士兵,毛泽东下令成立秘密研究中心,希望在自然界中寻找治愈疟疾的方式。

    《纽约时报》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全世界已有超过24万种化合物被用于测试,却无一成功。年轻的屠呦呦被派往海南岛6个月,丈夫在农村工作,他们只能将4岁的女儿留在一家托儿所。“工作是当务之急,我当然愿意牺牲个人生活。”屠呦呦后来回忆道。

    在中国最南端闷热的热带雨林中,屠呦呦目睹了这种以蚊子为媒介的疾病如何给人体带来致命的破坏:“我看到很多疟疾晚期的孩子,他们很快就死了。”

    研究团队从青蒿中提炼出活性化合物青蒿素,但它不像想象中那么有效。屠呦呦开始在古籍中寻找出路,很快在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找到了答案:将青蒿浸水绞汁饮用。

    屠呦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高温可能使活性成分受损。她用沸点只有35摄氏度的乙醚作为溶剂来提取青蒿素。在老鼠和猴子身上试验时,它能够百分之百地抑制疟原虫。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的路易斯·米勒告诉CNN,许多科学家在早期测试结果不理想后转向其他道路,但屠呦呦选择了坚持。

    在临床试验前,屠呦呦在自己身上进行了药物测试,以确保它是安全的。“作为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我有这个责任。”她向媒体解释道。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1977年,“523任务”首次以团队名义发表学术论文。由于无法独立打入国际市场,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被卖给一家瑞士公司。美国研究人员在调查青蒿素历史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屠呦呦应得的赞誉。

    青蒿素是“中医给世界的礼物”

    谈及如何使用诺奖奖金,屠呦呦和老伴儿开起了玩笑:“这点钱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吧?太少了啊!”

    尽管与同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相比,屠呦呦拿到了96万美元奖金中的一半,获得了约合人民币310万元的奖金,她还是发出了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类似的调侃。

    多年来行事低调、远离聚光灯的屠呦呦其实对此并不在意,她甚至表示自己“腰不好,可能不去领奖”。2008年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这位身材矮小的科学家简陋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个旧沙发,几乎没有供暖,电话和储存药物的旧冰箱是仅有的现代化痕迹。

    屠呦呦获奖后,青蒿素的发现是否应归功于屠呦呦一人引发了争议。牛津大学疟疾研究者尼古拉斯·J·怀特认为,参与这项研究的其他人应得到同样的荣誉。

    “我不是要争名利,在我们那个时代,所有的科技论文都不会以个人名义发表。”屠呦呦这样告诉《纽约时报》。她坚称自己在研究中作出了“关键性”贡献。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则称,她在研究中“点燃了火种”。

    “我们希望中国公众不会陷入英雄崇拜,他们不应忽视其他人的努力。”北京大学教授饶毅说。屠呦呦对此表示同意。“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努力成功的例子,它是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美国雅虎新闻网援引她的话称,“重要的不是这个奖项本身,而是承认中药里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正如美国《福布斯》杂志所说,获得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是中国长久以来的梦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推动科学研发,到2011年已成为中医领域的第二大投资国。

    2011~2015年间,中国政府在医学研究上的投资超过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7亿元),专利申请的数量居世界第一。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科学家自1986年以来独立开发了约40种化学药物,但中国医药行业在全球供应链中仍处于低端的原料药出口国。尽管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中国仍然为成为真正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而努力。

    《华盛顿邮报》称,屠呦呦获得诺奖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非常值得骄傲。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吕爱平称,这证明了世界医学界对中医的认同,不仅鼓舞全球中医药学者,亦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让中医帮助我们征服那些威胁生命的疾病,并在全球范围内让人们享受其益处,这是我的梦想。”《日本时报》援引屠呦呦2011年的文章称,“但它们不能拿起来就用,我们将不得不在未来做更多工作。”

 

外媒:屠呦呦获诺奖让中国民众惊讶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