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国内游,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 蔡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10月07日   27 版)

    这几年旅居海外,走了几个国家和地区,撇开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有趣部分,我时常会对某些景观有“不过尔尔”的评价。相比较而言,我泱泱大中华不少自然风光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国内我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过,真想像徐霞客一样走遍祖国山水,但一想到国内旅游,我就心生纠结。

    吵:静静地游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中国人多,国内游拥挤嘈杂自然是躲不过的,不过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的景点都是如此。而我们景点的可怕在于导游的扩音器,每个导游似乎都在尝试用最大音量招呼团友和介绍资讯。静静地游览在国内大小景点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5月我游漓江,去之前脑中萦绕着的是几十年前小学课本里《桂林山水》中的那句“漓江的水真静啊”,惨淡的现实却是此起彼伏大呼小叫的移动扬声器,“来,我们看这里……”跟漓江码头入口处相比,一般菜市场绝对算是清静的。尤其令我失望的是,这里是桂林。

    几十年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口号就震天响,而且赶在很多国内城市开发之前。然而,这个抢占先机发展了几十年的城市,旅游业仍旧是土法炼钢的状态,让人失望。而在国外,最常见到的旅行团讲解的情景是,导游对着麦克风小声介绍,成员都戴着耳机安静倾听,其他游客并不会受到过多干扰。即便在游人密度非常大的著名景区,也不会有耳膜嗡嗡响的感觉。

    俗:破坏审美的招牌和缺乏个性的纪念品

    某英文网站评价桂林阳朔是“地球上最美的地方”,景色之美肯定不是国人夜郎自大。但当我真正漫步在阳朔的大街小巷时,眼前充斥着各种“某姐啤酒鱼”招牌,似乎百家姓里所有姓氏都在阳朔开起了啤酒鱼饭馆。对,就是那种毫无美感的招牌——通常是一整片红色的背景配上白色或者黄色的字体——硬生生地横亘在眼球和山水美景之间,只带来清泉濯足的扫兴。

    在著名的阳朔西街,从入口就被各种大姐招呼着去吃啤酒鱼,有些大招牌上还用小字标着“著名主持人某某、名导某某曾在此用餐”,“中央电视台某某栏目推荐”,“湖南电视台在此取景”,“啤酒鱼国际金奖”……感觉名人去阳朔没干别的,就挨家吃啤酒鱼评金奖去了。在这条著名的街上,我彻底体会到什么叫“连绵不绝,目不暇接”,扑面而来,无处可躲。

    2011年游兵马俑是十几年后的故地重游。下了车看到景区面貌一新,高兴了没一会儿我就发现,游客要在大太阳下步行半个小时,才能走到当年坐小公共汽车下车时就看到的兵马俑大门。才看见门,人已经累颓了。为什么这么远?因为游客在正式进入景点之前,必须步行穿过漫长的纪念品一条街。这并不是兵马俑景区独有的特点,北京的慕田峪长城亦是如此。

    当然,在游客必经之地设立纪念品商铺并不是我国特色,但全国各地的纪念品似乎都是亲生的兄弟姐妹,就难免让游客郁闷。逛国内古镇,束河、西塘、平遥……一律都是商铺一家接一家,走多了极其无聊。民族风围巾、民谣歌手打着非洲手鼓、印有奥巴马头像的“为人民服务”文化衫、来路不明的铜色佛像“古董”……我猜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义乌小商品。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不同主题的博物馆中,几乎都只有一个小小的店铺,经营带有各馆独特文化和专门设计、做工精美的纪念品,让人觉得逛纪念品商铺也是一种享受。相较之下,我们遍布全国景点的纪念品似乎带着浓浓的商业目的,做工敷衍,而那些纪念品背后的人文景观,大多传达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不同文化和讲究精致的民族。真是悲哀。

    坑:多年的旅游顽疾,防不胜防

    网上有篇《全国景点50大陷阱》的帖子,从“不要接近峨眉山的和尚”开始,说到“不要买白洋淀的茶叶蛋”。国内旅游的游客被坑是旅游业多年的顽疾,所以我基本不选择团队旅游,全是自己认认真真做旅游攻略,平时也算比较小心,但仍有防不胜防的感觉。

    2012年去香格里拉,所住的酒店老板和遇到的几个司机都推荐“纳帕海依拉草原”,都说“那里美得像天堂”。我在网上也看到有人推荐,于是一行人包了一辆汽车前往。车开了半个小时就到了地方,据说里面有5个经典景点,但从门口看进去是一片烂泥地。来都来了,就进去吧。然后被告知,步行烂泥地的门票是60元/人,骑马是1个小时280元/人。必须选择骑马了。骑了半个小时,眼前的景色跟在外面看到的无二,一条一米多宽的人工水渠就是神秘的“天葬河”,一片烂泥地里的几朵小花就是传说中的“花海”,而“纳帕海”完全没看见,心情跌到了谷底。

    回来上网,看到有人这样评价:“在酒店热情好客的司机强力推荐下,进了一个由当地村民将放马草地围起来的专门宰客的地方,光秃秃的草原,几匹马、野花点缀着。”后悔自己当初做攻略时没看到这个评价。有人说我去的季节不对,但那种外地人被当地人合伙蒙了的情绪挥之不去。有这样的感觉的,一定不是只有我。

    对三亚向往很久,但那里真是名声过差,让我想去又总会放弃。作为一个游客,这是对一个旅游目的地最差的感觉了,你还没有去,就要小心翼翼,时时处处被提醒着防骗。

    曾经去意大利和瑞士边境的旅游胜地科莫旅游,在饭馆里点了一个最便宜的披萨。饭前,服务员端来一杯免费柠檬汁,餐后又端来两种当地特有的自酿水果酒,热情地邀请我品尝,并说免费。因为真的是两大杯,多年国内旅游防骗的警钟在我脑海中响起,我迟迟不敢喝,直到核对了账单上的数字才知道,我多虑了。

    反思:旅行就是受骗?

    关于境外旅游,我还有与国内旅游迥异的其他体验。

    第一次去澳门,我诧异地发现很多景点居然不收门票,后来到了欧洲,也没见过古城镇门口有售票处,自然景观例如国家公园也基本是无门票的。国内动辄就圈片地说是几A级景区,还有高额的门票以及摆渡车费,连乡下的一座小庙可能都收门票,让人咋舌。

    在柬埔寨的吴哥窟,我被当地的小姑娘以十分礼貌的方式缠着买纪念品,缠了十几分钟,最后我说不要纪念品直接给她钱,她转过身去流泪。我这才惊觉,她或许穷,但想有尊严地赚游客的钱。

    在北欧的旅游景点,竟然可以没有人跟着你叫卖;在景点附近的饭馆吃饭,价格也并不比市区其他地方高。国内游却有很多细节令人心有芥蒂。例如,我对很多景点的摆渡车耿耿于怀。有些景点山路难行,但在南京的中山陵、北京的慕田峪长城之类的地方,游客使用的停车场距景点入口有十几分钟车程,我认为这就是强制游客乘坐摆渡车。

    两个月前,我跟国内知名网络旅行机构的5钻团出游,在5天里虽然没有任何强制购物,但导游不断强调,如果不去她介绍的饭馆,就要小心吃了拉肚子,如果不是她介绍的土特产,就是伪劣产品……实在令人心里不太舒服。

    这些都是小事,似乎不值一提,却像眼中的沙粒那般给旅行减分。每当我念叨这些事,父亲就会说,出来旅游不就是受骗的吗?

    是吗?我们对旅游竟然可以保有这么低的标准吗?若境外旅游让人更轻松,我为何选择令人郁闷的国内游呢?

    图片来源 CFP

 

国内游,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