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只有17亿人
中产阶级:在欧美衰落,在新兴国家崛起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10月07日
07
版)
|
有房有车曾是中产阶级的标志。 |
美国皮尤中心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即使按照最宽泛的定义,全球也只有17亿人能被称为中产阶级。这个数字远远小于经济学家的预期。与之相伴的则是欧美国家中产阶级人群的缩小和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危机。
------------------------------------------------------------------------
到底谁才是中产阶级?
72岁的美国退休教师卡伦·罗伯逊和她的退休消防员丈夫巴里,每年有6位数收入,没有负债。“我们努力工作,慷慨付出,认真纳税,小心存钱,就这样过了43年。”卡伦告诉美国《赫芬顿邮报》,“我一直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但她也说不清,“标准”的中产阶级到底该有多少财富。
在10月9日即将举行的加拿大大选和明年将见分晓的美国大选鏖战中,与中产阶级有关的话题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加拿大moneysence网站认为,这是因为多数加拿大人将自己看作中产阶级。“造福中产阶级”的口号,近似于“为人民服务”。
然而,美国《福布斯》杂志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中产阶级到底是谁?是按财富划分,还是按价值观划分?
政客们无法在这一定义上达成共识。保守党认为,中产阶级的家庭年收入应达1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6万元)以上,这些人生活得很好,且会越来越好。自由派则认为,中产阶级正在苦苦挣扎,年收入在44701~89401美元(约合人民币28.4万~56.8万元)之间。
“正是这些人支撑着我们的经济,他们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分给他们的蛋糕却越来越小。”加拿大新民主党定义的中产阶级没有具体的收入标杆,而是收入位于中间60%的人群。他们认为,这些人“工作努力,但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经济学家也为中产阶级的定义争论不休。
美国智囊机构文化研究与分析中心的研究员玛格丽特·金认为,收入和财产状况只是定义社会阶级的部分要素。“与人们通常的想法不同,中产阶级是一种思维方式,根植于受到的教育、做决定的能力、向社会上层移动的能力、对未来的信心和自我的决心。”
加拿大环球新闻网引用经济学家怀特的话说:“如果你不算富有,又不太穷,就会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知名调查机构益普索的数据显示,85%的加拿大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我们头上没有美元标志,因此中产不等于美元价值,而是你自己感觉属于这个阶级。”怀特举例称,也许有人在多伦多有栋价值100万美元的公寓,但街对面的房价是200万美元,他因此会觉得自己比别人穷。
怀特的理论也许能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最近的调查提供解释。受访的750名美国百万美元及以上富豪中,44%将自己看作中产阶级,另外40%认为自己是“上层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内部也会分层。下层中产阶级被认为是受教育较少、缺少工作自主权和收入较低的人。一般情况下,需要夫妻都出去工作才能维持体面生活。这些人往往在经济和社会出现波动时,最先被甩出中产阶级的行列。
全球中产阶级只有17亿人
据经济学家统计,全球中产阶级鼎盛时,总规模约为20亿人。然而,最近美国皮尤中心对全球中产阶级的调查发现,即使以最宽泛的定义,截至2011年,全球只有17亿人可算得上中产阶级。
该报告的作者拉凯什·科克哈尔表示:“全球中产阶级的规模小于人们的想象,也没预想得那么富有,分布区域更集中。”
按照报告,2011年世界71%的人口(约43亿人)仍处于贫困或低收入群体,56%的人口(约34亿人)生活水准略高于世界贫困线,即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2920~14600美元(约合人民币1.9万~9.3万元)。
即便将贫困或低收入之外的人群全部算作中产阶级,也只有17亿人口。
日均收入在10~20美元(约合人民币63.5~127元)的人,被皮尤列为真正的“中等收入”。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全球中等收入人群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从2001年的3200万增至2011年的2.35亿。全球中等收入人口增长了3.85亿,达7.84亿,其中超过半数来自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
欧洲和北美仍住着世界87%的富裕家庭,其标准是人均日收入超过50美元(约合人民币317.7元)。美国高收入人口世界第一,不过其占本国总人口的比例10年中下降了两个百分点,2011年为56%。英国《金融时报》称,如果计算富裕家庭占总人口的比例,许多欧洲国家已超过美国。
在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逐渐增长的同时,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却在衰落。
《赫芬顿邮报》称,皮尤慈善信托基金旗下的国通博客一项新的分析显示,2000~2013年,美国各州的中产阶级家庭比例都在降低。这项研究将中产阶级家庭的财富范围划定在收入中位数的67%~200%。而收入中位数在此期间也在不断下降。
有人认为,中产阶级概念的核心是,是否对未来怀有希望。但“希望”难以衡量和量化。而美国《大西洋月刊》今年6月刊登的“美国梦”调查显示,近20%的美国中年人认为自己没有实现“美国梦”,今生也无法实现。
在德国,尽管就业率很高,中产阶级也在萎缩。根据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工作和任职资格研究所最近的报告,1992~2013年,德国中产阶级占人口比例从56%下降到48%。这项研究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家庭月收入在2100~7000欧元(约合人民币1.5万~5万元),约为德国收入中位数的60%~200%。
德国经济研究所也进行了类似研究,结论是1997~2013年德国中产阶级占人口比例从64%下降到58%。同时,接近贫困的人口从30%增长到35%,而高收入阶层从14%增长到17%。
中产阶级构成了德国战后经济发展的动力。“二战后的那些年,德国的中产阶级规模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其经济基础是高工资和较小的收入差距,以及完善的税收制度。”德国经济研究所认为,随着中产阶级的萎缩,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将发生剧烈的阶级斗争。
欧美的中产阶级为何衰落
《华盛顿邮报》报道,希拉里在新的竞选广告中也打起了中产阶级牌。她表示,理想的中产阶级生活正在日益远去。“我希望让美国回到我成年时的状态,像母亲那样没上过大学的女人,也能看着女儿进入法学院。”
今年68岁的希拉里初入职场时,正是美国中产阶级最繁荣的时期。她承诺“竭尽所能”,让中产阶级一词重新有意义。然而搞清楚中产阶级为何衰落,才是症结所在。
美国中产阶级的衰落已非新鲜事。进入新千年以来,中产阶级的工资基本没有上调,高收入阶层的薪资却在逐年增高。与此同时,育儿、学费和看病的开销直线上涨。在毁灭性的房市泡沫高峰期过去10年后,房价又开始让很多人难以承受。国际上普遍认为,家庭收入的30%用于支付房价是可接受的最高基线,国通博客的分析表明,大量美国家庭的购房支出超过了这个数值。此外,该国多家媒体指出,教育的不平等正在残害美国的中产阶级。
德国经济研究所则认为,政府福利保证制度“变味”是中产阶级衰落的重要原因。
有人提出衡量中产阶级并不应考量收入,而应研究在支付完日常账单之后,手里剩多少钱。这些钱是否足够人们拥有自己的房子,开着自己的车,过舒适的生活,能适时休假,并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这种观点从消费习惯的角度,提供了中产阶级衰落的另一种解读。以美国为例,“婴儿潮一代”(指美国在二战结束不久出生的一代人)是中产阶级最蓬勃的时期,因为社会福利使中产阶级的门槛降低了。
“以前,中等收入足以支撑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有电视的房子、属于自己的车、孩子能接受大学教育、每年休假一次。”纽约理财顾问斯蒂芬妮·詹金撰文称,“‘婴儿潮一代’不会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为退休后存钱,而医疗费用也在可控范围内,尤其是对有保险的人来说。所以即使收入不太高,也能负担得起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随着“千禧一代”(指1985~1995年出生的人)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加消费主义的崛起和全球性福利社会的衰落,人们付完账单后可支配的资金变少了,中产阶级也随之萎缩。
美国皮尤中心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即使按照最宽泛的定义,全球也只有17亿人能被称为中产阶级。这个数字远远小于经济学家的预期。与之相伴的则是欧美国家中产阶级人群的缩小和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危机。
------------------------------------------------------------------------
到底谁才是中产阶级?
72岁的美国退休教师卡伦·罗伯逊和她的退休消防员丈夫巴里,每年有6位数收入,没有负债。“我们努力工作,慷慨付出,认真纳税,小心存钱,就这样过了43年。”卡伦告诉美国《赫芬顿邮报》,“我一直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但她也说不清,“标准”的中产阶级到底该有多少财富。
在10月9日即将举行的加拿大大选和明年将见分晓的美国大选鏖战中,与中产阶级有关的话题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加拿大moneysence网站认为,这是因为多数加拿大人将自己看作中产阶级。“造福中产阶级”的口号,近似于“为人民服务”。
然而,美国《福布斯》杂志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中产阶级到底是谁?是按财富划分,还是按价值观划分?
政客们无法在这一定义上达成共识。保守党认为,中产阶级的家庭年收入应达1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6万元)以上,这些人生活得很好,且会越来越好。自由派则认为,中产阶级正在苦苦挣扎,年收入在44701~89401美元(约合人民币28.4万~56.8万元)之间。
“正是这些人支撑着我们的经济,他们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分给他们的蛋糕却越来越小。”加拿大新民主党定义的中产阶级没有具体的收入标杆,而是收入位于中间60%的人群。他们认为,这些人“工作努力,但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经济学家也为中产阶级的定义争论不休。
美国智囊机构文化研究与分析中心的研究员玛格丽特·金认为,收入和财产状况只是定义社会阶级的部分要素。“与人们通常的想法不同,中产阶级是一种思维方式,根植于受到的教育、做决定的能力、向社会上层移动的能力、对未来的信心和自我的决心。”
加拿大环球新闻网引用经济学家怀特的话说:“如果你不算富有,又不太穷,就会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知名调查机构益普索的数据显示,85%的加拿大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我们头上没有美元标志,因此中产不等于美元价值,而是你自己感觉属于这个阶级。”怀特举例称,也许有人在多伦多有栋价值100万美元的公寓,但街对面的房价是200万美元,他因此会觉得自己比别人穷。
怀特的理论也许能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最近的调查提供解释。受访的750名美国百万美元及以上富豪中,44%将自己看作中产阶级,另外40%认为自己是“上层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内部也会分层。下层中产阶级被认为是受教育较少、缺少工作自主权和收入较低的人。一般情况下,需要夫妻都出去工作才能维持体面生活。这些人往往在经济和社会出现波动时,最先被甩出中产阶级的行列。
全球中产阶级只有17亿人
据经济学家统计,全球中产阶级鼎盛时,总规模约为20亿人。然而,最近美国皮尤中心对全球中产阶级的调查发现,即使以最宽泛的定义,截至2011年,全球只有17亿人可算得上中产阶级。
该报告的作者拉凯什·科克哈尔表示:“全球中产阶级的规模小于人们的想象,也没预想得那么富有,分布区域更集中。”
按照报告,2011年世界71%的人口(约43亿人)仍处于贫困或低收入群体,56%的人口(约34亿人)生活水准略高于世界贫困线,即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2920~14600美元(约合人民币1.9万~9.3万元)。
即便将贫困或低收入之外的人群全部算作中产阶级,也只有17亿人口。
日均收入在10~20美元(约合人民币63.5~127元)的人,被皮尤列为真正的“中等收入”。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全球中等收入人群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从2001年的3200万增至2011年的2.35亿。全球中等收入人口增长了3.85亿,达7.84亿,其中超过半数来自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
欧洲和北美仍住着世界87%的富裕家庭,其标准是人均日收入超过50美元(约合人民币317.7元)。美国高收入人口世界第一,不过其占本国总人口的比例10年中下降了两个百分点,2011年为56%。英国《金融时报》称,如果计算富裕家庭占总人口的比例,许多欧洲国家已超过美国。
在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逐渐增长的同时,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却在衰落。
《赫芬顿邮报》称,皮尤慈善信托基金旗下的国通博客一项新的分析显示,2000~2013年,美国各州的中产阶级家庭比例都在降低。这项研究将中产阶级家庭的财富范围划定在收入中位数的67%~200%。而收入中位数在此期间也在不断下降。
有人认为,中产阶级概念的核心是,是否对未来怀有希望。但“希望”难以衡量和量化。而美国《大西洋月刊》今年6月刊登的“美国梦”调查显示,近20%的美国中年人认为自己没有实现“美国梦”,今生也无法实现。
在德国,尽管就业率很高,中产阶级也在萎缩。根据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工作和任职资格研究所最近的报告,1992~2013年,德国中产阶级占人口比例从56%下降到48%。这项研究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家庭月收入在2100~7000欧元(约合人民币1.5万~5万元),约为德国收入中位数的60%~200%。
德国经济研究所也进行了类似研究,结论是1997~2013年德国中产阶级占人口比例从64%下降到58%。同时,接近贫困的人口从30%增长到35%,而高收入阶层从14%增长到17%。
中产阶级构成了德国战后经济发展的动力。“二战后的那些年,德国的中产阶级规模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其经济基础是高工资和较小的收入差距,以及完善的税收制度。”德国经济研究所认为,随着中产阶级的萎缩,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将发生剧烈的阶级斗争。
欧美的中产阶级为何衰落
《华盛顿邮报》报道,希拉里在新的竞选广告中也打起了中产阶级牌。她表示,理想的中产阶级生活正在日益远去。“我希望让美国回到我成年时的状态,像母亲那样没上过大学的女人,也能看着女儿进入法学院。”
今年68岁的希拉里初入职场时,正是美国中产阶级最繁荣的时期。她承诺“竭尽所能”,让中产阶级一词重新有意义。然而搞清楚中产阶级为何衰落,才是症结所在。
美国中产阶级的衰落已非新鲜事。进入新千年以来,中产阶级的工资基本没有上调,高收入阶层的薪资却在逐年增高。与此同时,育儿、学费和看病的开销直线上涨。在毁灭性的房市泡沫高峰期过去10年后,房价又开始让很多人难以承受。国际上普遍认为,家庭收入的30%用于支付房价是可接受的最高基线,国通博客的分析表明,大量美国家庭的购房支出超过了这个数值。此外,该国多家媒体指出,教育的不平等正在残害美国的中产阶级。
德国经济研究所则认为,政府福利保证制度“变味”是中产阶级衰落的重要原因。
有人提出衡量中产阶级并不应考量收入,而应研究在支付完日常账单之后,手里剩多少钱。这些钱是否足够人们拥有自己的房子,开着自己的车,过舒适的生活,能适时休假,并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这种观点从消费习惯的角度,提供了中产阶级衰落的另一种解读。以美国为例,“婴儿潮一代”(指美国在二战结束不久出生的一代人)是中产阶级最蓬勃的时期,因为社会福利使中产阶级的门槛降低了。
“以前,中等收入足以支撑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有电视的房子、属于自己的车、孩子能接受大学教育、每年休假一次。”纽约理财顾问斯蒂芬妮·詹金撰文称,“‘婴儿潮一代’不会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为退休后存钱,而医疗费用也在可控范围内,尤其是对有保险的人来说。所以即使收入不太高,也能负担得起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随着“千禧一代”(指1985~1995年出生的人)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加消费主义的崛起和全球性福利社会的衰落,人们付完账单后可支配的资金变少了,中产阶级也随之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