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为出名,美国作家化身“亚洲人”

作者 [美] 许华 编译 张俊 《 青年参考 》( 2015年09月23日   20 版)

    无论美国本土作家使用亚洲式笔名是出于何种动机,“非西方人”写出的“西方式”作品更易获得青睐的事实都表明,欧美文学界对创作风格多元化的理解失之肤浅。

-------------------------------------------------------------------------

    1991年,美国各地的文学杂志陆续收到神秘邮包,里头装着荒木安贞(Araki Yasusada)的诗歌。据传,荒木是一位已故的、生前鲜为人知的日本天才,曾遭受广岛原子弹的伤害,并在此后创作的诗句中倾注了对生命的感怀。更让人感叹的是,他的诗作经常附有一些日记片段、用于练习的废稿纸甚至他的头像素描。一时间,各大期刊争相发表这些作品。

    事实上,荒木安贞从未存在于世间。随着文学批评家的质疑声渐起,他终于原形毕露:他的“生平事迹”是由一位默默无闻的日本翻译精心杜撰的。更滑稽的是,这位翻译其实也是虚构的,真正的执笔者被判明为肯特·约翰逊,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作家。

    今年初秋,随着2015年度《美国最佳诗歌》名录公开,一场类似的恶作剧再度上演。人们注意到,这套由谢尔曼·亚历克斯编辑的选集,收录了一首诗——《蜜蜂、鲜花、耶稣、古代老虎、波塞冬、亚当和夏娃》,作者署名“周一奋”(Yi-Fen Chou)。

    或许是得益于“人肉搜索”的发达,不久便有爆料称,“周一奋”是美国人,真名为迈克尔·德里克·哈德逊。哈德逊此后出面承认,自己的诗作因“多次使用真名”而被退稿,因此他换上这个中国味十足的笔名。据他说,这首诗,他用实名投寄了40多次均告失败,改用“周一奋”之后,只投了9次就被《草原大篷车》杂志看中。

    《美国最佳诗歌》的评审者不可避免地因此陷入争议。当地时间9月7日,谢尔曼·亚历克斯发表博客文章,试图为自己辩白。如他所述,相关评审工作非常艰巨,每年都有将近2000首诗需要审阅再审阅,“我阅读的诗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要多”。

    慢慢地,他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即希望更多地推介出自女性和有色人种的作品。亚历克斯承认,他“因为作者的中国式姓名”而对《蜜蜂》给予了更认真的阅读。该诗被采用后,原作者哈德逊站出来承认了一切,但为时已晚,亚历克斯还是将其收进了选集中。

    亚历克斯做错了什么吗?诚实地讲,他对诗歌的钟爱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他被迫做出解释——解释阅读这首诗的“正确姿势”。这是大部分人的阅读习惯:将我们自己的梦想贴近我们选择用眼睛去观看的事物;我们也许会遵循不同的标准,但都在寻找某种价值。

    亚历克斯就为什么会“认真阅读”《蜜蜂》的解释更具启发意义。他说,该诗没有明显的“中国味”,相反,它引用了“亚当和夏娃、波塞冬、罗马竞技场和耶稣”。换言之,其“是着迷于欧洲文化的。我首次读到它的时候就想知道,一位美籍华裔诗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才被迫写出这样一首如此直白而深情的、充满欧洲古典风味的诗歌……最终选用了它”。

    作为一名行事严谨的美国本土作家,亚历克斯当然不会相信,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不会倾向于西方主题。即便如此,他的措辞还是令我想起了一条经常被强加于边缘人群的奇怪标准;在此事中,一位“中国诗人”写的是“非中国”的题材,结果受到了特殊关照。

    正派的、规范的、严肃的文学不排斥多元化视角,但边缘人群很少从中受惠,因为,他们的作品往往被视为民族主义的衍生物,仿佛只有这么写才能保持“本色”。对哈德逊们来说,冒充亚洲人或许是一种相对安全的伪装术——亚洲对许多欧美人来说仍是遥远而神秘的所在,冒名创作者不需要花太多工夫,只要诗中的细节看上去足够“亚洲”就行。

    当年,荒木安贞事件在文学评论界撕开了一条裂痕,谁都无法从中全身而退。在我看来,这样的“恶作剧”至少能帮助我们检验自身的预设与成见,以及我们关于品位与礼数的准则。每当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我们所创造的这个世界。

    今天的我们没必要一味指责哈德逊乃至亚历克斯。“周一奋”仿佛在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对“差异”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肤浅的程度。也许,在内心深处,哈德逊相信自己的地位比中国同行更弱势,只有虚构的身份才能让他得到应得的荣誉?我并不这样认为,相反,我更看重哈德逊那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它嘲讽了使边缘人群难以进入主流空间的无形壁垒。

    (作者在瓦萨学院任教,也是“新美国基金会”的研究员)

    美国《纽约客》杂志

 

为出名,美国作家化身“亚洲人”
全球40大商圈 最高10%折扣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