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海归公益培训沙龙系列活动开班
微电影培训:帮海归了解中国国情
本报记者 贾晓静 文/摄
《
青年参考
》(
2015年08月26日
15
版)
|
参与首都海归公益培训沙龙系列活动开班仪式的人员集体合影。 |
|
北京市侨联副主席、留联会主席、华夏智库主任陶庆华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
|
在开班仪式上,留联会常委刘泽文为两位老归侨送上慰问金。 |
8月8日,由北京市侨联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下简称“留联会”)举办的首都海归公益培训沙龙系列活动,在北京市华侨服务中心举行开幕仪式。
在首批开办的微电影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出席活动的北京市侨联副主席、留联会主席、华夏智库主任陶庆华对学员们寄予厚望:“希望学员们在系列活动中,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努力增长才干,练就过硬本领,逐步培养自己成为堪当大任的优秀人才,发挥留学人员的独特作用,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贡献。”
------------------------------------------------------------------------
“没有高度就没有特色”
在英国留学多年的张娜对微电影一直很感兴趣,并梦想成为“能自导自演的全能型选手”。从朋友那得知留联会举办海归微电影培训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我是带着100分的期待来参加这一课程的,总体的感受是超出预期,有很多惊喜。”第一次课程结束,张娜满心欢喜地与《青年参考》记者分享上课的感受,“参加这一活动的学员都很有活力,他们在第一堂课就提出好多专业性问题,很犀利。”
身为班长的张娜告诉《青年参考》,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大多是与她年纪相仿的“80后”,这些海归留学地不同、专业背景各异,但不妨碍他们因对微电影的热爱走到一起,这让她觉得非常有趣。
“很多同学都是电影迷,不少人可以一口气说出几十部国内外经典影片的名字。我觉得他们很关注中西电影的区别、国内电影现状等问题。从日常的讨论里,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电影有自己独到的品位。”谈起对同学的印象,张娜的话语中满是赞赏,“在这里上课让我找到重返校园的感觉。当我们共同探讨问题时,会产生很有意思的化学反应。”
据活动组织者、留联会副秘书长、微电影培训班班主任赵峰介绍,本次活动主要面向北京市的海归群体。“我们最初计划做一个系列活动,包括书法、美术等各项培训,微电影培训班只是其中的第一步。”赵峰说,“就我个人的感觉,周围不少人对电影的兴趣都很浓厚。看到这么多年轻人专程赶来参加活动,我认为我们当初的决定没有错。”
在他看来,作为有国际视野的年轻知识分子,“80后”、“90后”海归有浓厚的求知欲,品味爱好也更加特别。“海外留学经历让海归的视野更为开阔,想问题也更有深度,为这些人办班、办好班并非易事。”赵峰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留联会希望让“这个培训班和市面上其他兴趣爱好小组有所区别”。赵峰直言,“没有高度,就没有特色”。因此,他们专门请来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王枫博士为大家授课,也希望未来学生们能有高质量的作品和大家分享。
课程更具“中国特色”,让海归“了解国情”
对性格活泼的张娜来说,参加微电影培训班除了帮她完成梦想、结识伙伴外,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了解中国国情。而这正是活动组者希望达到的目标。
“我在国外上学时就热衷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除了画画没接触过,其他应该都参与了——骑马、篮球、唱歌、舞蹈,多到数不过来。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不了解国内的培训课程,而这次的微电影培训弥补了这种遗憾。”张娜说。在她看来,国内的培训显得别具一格,从课程编排到组织管理都更具“中国特色”。
“早年留学人员出国寻求救国之道,我们这代留学人员赶上了国家快速发展、国力振兴的时期,海归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开班仪式上,北京市侨联副主席、留联会主席、华夏智库主任陶庆华指出,“近代的中国留学生有350多万,海归160多万,这是庞大的数字。未来,海归一定要加强彼此间的交往,但更要加强和社会各界间的交流。海归不仅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国情,更要扎根中国社会,如此才能为自己的社会交往、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对赵峰来说,在培训过程中与年轻人“增加沟通、增进交流”,是他的乐趣所在。“通过和学生交流,了解年轻人的想法是很有意思的事。我今年40岁了,感觉和年轻人渐行渐远。‘70后’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坏境中成长起来,没有‘80后’、‘90后’那么浪漫。尤其是‘90后’,想法很多,没有什么束缚。他们是当下各行各业的主力,无论在商业还是文化方面都冲在前面。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他们的想法,也期待看到他们能有一些有创造力的作品。”
在这一点上,张娜颇有同感。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自己正努力联系其他懂电影的外国同学,希望他们也能加入到培训讨论中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汇聚一堂,大家头脑风暴会更好玩。短短几次课,我们或许不能在专业制作上获得很大提高,但能与同道中人增加交流、通过课程培养爱好,也是极大的收获。”
培训与公益并行
除了传统的“教学”和“实践”,此次培训沙龙系列活动的另一个亮眼之处在于,将“培训”和“公益”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词汇紧密联系起来——在开班仪式上,留联会常委、党建小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刘泽文,代表留联会将培训班的全部收入捐赠给北京市蒙古归侨联谊会的三位贫困老归侨。
“归国老华侨对国家早期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新侨应该向他们学习。”刘泽文在捐赠仪式上说,“留联会是由年轻归国留学人员组成的大集体,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系列培训活动,为首都贫困老归侨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
在北京市蒙古归侨联谊会会长王志云看来,这个看似简单的捐赠之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让新老归侨间的情谊得以联结”。“表面上,年轻的留学归国人员为老归侨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但实际上,他们给予这些老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谈起此举的初衷,赵峰告诉《青年参考》:“在西方国家,做公益非常主流,也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参加培训的都是在国外生活过的学生,对这方面一定有所感触。”
但他同时强调,捐赠更重要的目的是体现为他人奉献的精神。“所谓公益,并非捐出几千块钱的事。我们这次培训的收费非常低,相当于人均每节课25元,但实际成本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事实上,授课老师、工作人员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进来的。他们不收任何费用,提供义务服务。这才是我们想要宣扬的精神。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实践,让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参与进来,这也是留联会探索新时代侨联工作的一种尝试。”
8月8日,由北京市侨联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下简称“留联会”)举办的首都海归公益培训沙龙系列活动,在北京市华侨服务中心举行开幕仪式。
在首批开办的微电影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出席活动的北京市侨联副主席、留联会主席、华夏智库主任陶庆华对学员们寄予厚望:“希望学员们在系列活动中,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努力增长才干,练就过硬本领,逐步培养自己成为堪当大任的优秀人才,发挥留学人员的独特作用,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贡献。”
------------------------------------------------------------------------
“没有高度就没有特色”
在英国留学多年的张娜对微电影一直很感兴趣,并梦想成为“能自导自演的全能型选手”。从朋友那得知留联会举办海归微电影培训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我是带着100分的期待来参加这一课程的,总体的感受是超出预期,有很多惊喜。”第一次课程结束,张娜满心欢喜地与《青年参考》记者分享上课的感受,“参加这一活动的学员都很有活力,他们在第一堂课就提出好多专业性问题,很犀利。”
身为班长的张娜告诉《青年参考》,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大多是与她年纪相仿的“80后”,这些海归留学地不同、专业背景各异,但不妨碍他们因对微电影的热爱走到一起,这让她觉得非常有趣。
“很多同学都是电影迷,不少人可以一口气说出几十部国内外经典影片的名字。我觉得他们很关注中西电影的区别、国内电影现状等问题。从日常的讨论里,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电影有自己独到的品位。”谈起对同学的印象,张娜的话语中满是赞赏,“在这里上课让我找到重返校园的感觉。当我们共同探讨问题时,会产生很有意思的化学反应。”
据活动组织者、留联会副秘书长、微电影培训班班主任赵峰介绍,本次活动主要面向北京市的海归群体。“我们最初计划做一个系列活动,包括书法、美术等各项培训,微电影培训班只是其中的第一步。”赵峰说,“就我个人的感觉,周围不少人对电影的兴趣都很浓厚。看到这么多年轻人专程赶来参加活动,我认为我们当初的决定没有错。”
在他看来,作为有国际视野的年轻知识分子,“80后”、“90后”海归有浓厚的求知欲,品味爱好也更加特别。“海外留学经历让海归的视野更为开阔,想问题也更有深度,为这些人办班、办好班并非易事。”赵峰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留联会希望让“这个培训班和市面上其他兴趣爱好小组有所区别”。赵峰直言,“没有高度,就没有特色”。因此,他们专门请来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王枫博士为大家授课,也希望未来学生们能有高质量的作品和大家分享。
课程更具“中国特色”,让海归“了解国情”
对性格活泼的张娜来说,参加微电影培训班除了帮她完成梦想、结识伙伴外,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了解中国国情。而这正是活动组者希望达到的目标。
“我在国外上学时就热衷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除了画画没接触过,其他应该都参与了——骑马、篮球、唱歌、舞蹈,多到数不过来。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不了解国内的培训课程,而这次的微电影培训弥补了这种遗憾。”张娜说。在她看来,国内的培训显得别具一格,从课程编排到组织管理都更具“中国特色”。
“早年留学人员出国寻求救国之道,我们这代留学人员赶上了国家快速发展、国力振兴的时期,海归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开班仪式上,北京市侨联副主席、留联会主席、华夏智库主任陶庆华指出,“近代的中国留学生有350多万,海归160多万,这是庞大的数字。未来,海归一定要加强彼此间的交往,但更要加强和社会各界间的交流。海归不仅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国情,更要扎根中国社会,如此才能为自己的社会交往、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对赵峰来说,在培训过程中与年轻人“增加沟通、增进交流”,是他的乐趣所在。“通过和学生交流,了解年轻人的想法是很有意思的事。我今年40岁了,感觉和年轻人渐行渐远。‘70后’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坏境中成长起来,没有‘80后’、‘90后’那么浪漫。尤其是‘90后’,想法很多,没有什么束缚。他们是当下各行各业的主力,无论在商业还是文化方面都冲在前面。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他们的想法,也期待看到他们能有一些有创造力的作品。”
在这一点上,张娜颇有同感。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自己正努力联系其他懂电影的外国同学,希望他们也能加入到培训讨论中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汇聚一堂,大家头脑风暴会更好玩。短短几次课,我们或许不能在专业制作上获得很大提高,但能与同道中人增加交流、通过课程培养爱好,也是极大的收获。”
培训与公益并行
除了传统的“教学”和“实践”,此次培训沙龙系列活动的另一个亮眼之处在于,将“培训”和“公益”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词汇紧密联系起来——在开班仪式上,留联会常委、党建小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刘泽文,代表留联会将培训班的全部收入捐赠给北京市蒙古归侨联谊会的三位贫困老归侨。
“归国老华侨对国家早期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新侨应该向他们学习。”刘泽文在捐赠仪式上说,“留联会是由年轻归国留学人员组成的大集体,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系列培训活动,为首都贫困老归侨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
在北京市蒙古归侨联谊会会长王志云看来,这个看似简单的捐赠之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让新老归侨间的情谊得以联结”。“表面上,年轻的留学归国人员为老归侨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但实际上,他们给予这些老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谈起此举的初衷,赵峰告诉《青年参考》:“在西方国家,做公益非常主流,也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参加培训的都是在国外生活过的学生,对这方面一定有所感触。”
但他同时强调,捐赠更重要的目的是体现为他人奉献的精神。“所谓公益,并非捐出几千块钱的事。我们这次培训的收费非常低,相当于人均每节课25元,但实际成本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事实上,授课老师、工作人员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进来的。他们不收任何费用,提供义务服务。这才是我们想要宣扬的精神。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实践,让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参与进来,这也是留联会探索新时代侨联工作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