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8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从希特勒别墅到末日避难所

走进阿尔卑斯山下的“纳粹村庄”

本报记者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5年08月19日   28 版)

    隐藏在密林中的地下堡垒入口。

    希特勒与爱娃在贝格霍夫别墅前留影。

    1945年,盟军士兵在希特勒宅邸的庭院中喝酒庆祝胜利。

    由于第三帝国高官们的钟爱,阿尔卑斯山脚下的萨尔茨堡一度被改造为纳粹德国的“末日避难所”。无论是如今修葺一新的希特勒别墅,还是长眠70载而遭人忘却的地下堡垒,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诉说着这座历史名城秀丽面貌下的不光彩历史。


    踏着覆满苔藓的碎石,穿过没有指示牌的松林,来到阿尔卑斯山深处的角落,一座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门伫立在面前。即使是盛夏时节,厚厚的铁门摸上去依然冰冷彻骨。

    任何旅游指南都未曾提到这里,今天的德国政府并不希望人们知道它的存在,因为,大门背后是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秘密堡垒。事实上,不只是这个废弃多年的洞穴,围绕它建造的整个村镇,都一度被规划为纳粹德国在末日临近时的“最后根据地”。

    在公众视野外沉睡整整70年后,得益于历史学家和自由记者们的努力,这个曾深深染上纳粹印记的神秘目的地,终于从阿尔卑斯山的迷雾中现出了身形。

    希特勒心中的人间天堂

    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恩斯特·哈尼施教授说过:“希特勒一手握着萨尔茨堡,一手控制着奥斯维辛。前者是景色秀丽的度假胜地,后者如同死亡工厂,催生了无尽的恐怖。”地狱般的奥斯维辛恶名远扬,天堂般的萨尔茨堡却羞于展示自身与纳粹政权的联系。

    美国《每日野兽》网站特约撰稿人克莱夫·艾文,在前往萨尔茨堡探寻纳粹秘密据点时,起初有些迷惑。因为在尘封多年的史料中,人们会用3个名字——萨尔茨堡、贝希特斯加登和“鹰巢”来称呼希特勒及其党羽的安乐窝。最后,艾文弄清,在纳粹德国的话语中,萨尔茨堡囊括了贝希特斯加登和“鹰巢”,代表着一个已消亡的“封闭式社区”。

    据美国“阿特拉斯奇妙之旅”网站介绍,贝希特斯加登堪称欧洲最美小城之一,四面环绕着高耸的雪山,圆顶教堂、鲜花和啤酒花园星罗棋布,从宝石般澄净的国王湖中流淌出的碧水汇成蜿蜒的小河穿城而过……早在中世纪,这里就备受达官显贵垂青。

    希特勒和这座城市的纠葛,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人不知道,这位“度假客”正是在萨尔茨堡的出租屋内完成了反犹主义著作《我的奋斗》。写作间隙,他会远眺阿尔卑斯山,开着红色奔驰车兜风,或穿着“令人自由”的皮短裤在湖光山色间徜徉。

    1933年,已然手握大权的希特勒故地重游,豪气地掷出120万马克版税(1933年,德国教师的平均年收入为4000马克),在出租屋不远处大兴土木。1935年,“贝格霍夫别墅”宣告完工,与豪华的装潢相比,中心大厅内高达7.6米的落地窗更令人印象深刻。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每年,希特勒都要在贝希特斯加登消磨掉1/3的时光。像巴伐利亚王室和维也纳上流社会成员一样,乡间生活带来的新鲜空气和青山绿水令他心醉。

    据称,希特勒常在窗前凝望远方的悬崖峭壁。在日耳曼民间传说中,“欧洲之父”查理曼大帝和英雄军团就蛰伏在山崖下,一旦吹响号角,便会苏醒并拯救德意志人民。纳粹德国重臣阿尔伯特·施佩尔相信,他的“领袖”频繁来此隐居,正是为了从传说中汲取力量。

    放松身心之余,希特勒还以国家元首身份,在贝格霍夫别墅接见了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英国温莎公爵夫妇、罗马尼亚国王卡洛尔二世等一干举足轻重的人物。德国吞并奥地利、入侵捷克的密谋,也是在他与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在此推杯换盏之际诞生的。

    “那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时光。”这个夺去了数百万生命的魔头曾感叹。

    从私人度假地到临时首都

    希特勒对贝希特斯加登钟爱有加,在纳粹精英的小圈子里并非秘密。“元首”50岁生日时,他的私人秘书马丁·鲍曼下令修建另一所更令人惊叹的宅邸作为寿礼。这次,房子选址在1800米的山巅,经过6000名工人13个月日夜赶工,终于在1939年落成。

    这座高耸云端的建筑有个形象的名字:“鹰巢”。上山的道路不能直接通到别墅,而是先到达海拔1700米的平台,最后的124米需乘电梯——电梯建在山体内部,访客在平台下车后,需穿过一座洞门和一条约130米长的通道才能抵达电梯入口。

    希特勒对这件作品非常满意,还专门为它设计了一些家具。不过,据说是因为幽闭恐惧症作祟,他在“鹰巢”只住过不到10次。倒是他的情人爱娃·布劳恩常来此喝茶,1944年,她还在如中世纪宴会大厅般华丽的房间里为妹妹和一名军官办了婚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1936年起,纳粹党的头面人物也纷纷围绕“超人领袖”的居所建造各自的豪华别墅。建筑师出身的鲍曼仍是负责人。没几年,希特勒的左膀右臂——空军元帅戈林、党卫队首脑希姆莱、“副元首”赫斯以及执掌宣传机器的戈培尔,都在萨尔茨堡郊外有了各自的私人度假地。

    就这样,萨尔茨堡成了2000多名官员和家属的第二个家,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包括保龄球馆、出版社、电影院、绿色农场、幼儿园和游泳池,甚至还有养蜂基地。

    1943年,轴心国在北非和意大利的失利令纳粹当局意识到,位于第三帝国版图南麓的阿尔卑斯山区已不再安全。他们决定,将世外桃源般的贝希特斯加登别墅群升级为“避难所”。于是,鲍曼再次精心策划,将目光投向了大山深处和地下。

    所有属于纳粹高官的房子很快有了地下室,复杂的隧道连接着兵营、秘书处、医务室……构成了功能齐备的指挥中枢,地下堡垒内部还设有完整的通风系统、除湿和供暖设备。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固若金汤的“民族撤退区域”。希特勒和他的核心幕僚希望,一旦末日临近,这里能扮演纳粹德国的临时首都,与他们共同迎接“诸神的黄昏”。

    稀世珍宝战后完璧归赵

    后来的事实证明,纳粹高官们并非杞人忧天。1945年4月25日清晨,昏暗的天空中回响起复仇的怒吼——英国皇家空军派出的数百架重型轰炸机从意大利北部出发,对萨尔茨堡的居住区和军事设施投下了超过1000吨炸药。

    尽管萨尔茨堡在地图上不算起眼,但英军早已通过情报得悉它的战略意义。空袭打击的主要目标有3个,“鹰巢”、贝格霍夫别墅以及党卫队营房。

    不到1小时,城市就变得满目疮痍。但德方事先构筑的地下工事显出了意义:2000名居民中只有6人在轰炸中死亡。受天气影响,“鹰巢”和贝格霍夫别墅均未被击中。          

    然而,那时的纳粹德国已是强弩之末。此后仅5天,希特勒饮弹自尽。他没有按计划退回自己钟爱之地结束生命,而是将人生的终点站选在柏林。又过了几周,法国和美国军队进驻萨尔茨堡,地下堡垒也被美军占领。

    关于到底是哪位盟军士兵最先进入希特勒的出租屋、贝格霍夫别墅和“鹰巢”,至今争议未平。但档案显示,在山体深处的“地下城”内,胜利者起获了数不清的高级红酒、香槟,大量银制器具,还有德军从其他国家巧取豪夺来的无价艺术品。

    家住贝希特斯加登的学者弗洛里安·贝埃尔确认了这一点。早年,在巴伐利亚州政府支持下,他对二战时期的大批工事进行勘测,并采访到了一批参与建造的工程师。

    根据贝埃尔的说法,战争的最后一周,党卫军在当地销毁了大批机密文件,其中包括希特勒的日记、信件和笔记,由于“树倒猢狲散”,难以处理的美酒和文物才得以幸免。

    野心和秘密一同被掩埋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萨尔茨堡的“纳粹村庄”被用作驻德美军的娱乐场所。直到1996年美国人离开,巴伐利亚州政府才决定将这些曾象征着特权的场所对公众部分开放。

    从空袭中幸存下来的建筑,陆续被修葺。阿尔伯特·施佩尔的宅邸被私人收购,一座在轰炸中沦为废墟的酒店变身“文献中心”,记录着萨尔茨堡的过去和纳粹高官的纸醉金迷。

    “鹰巢”则被改建为一家出售汉堡和啤酒的餐厅,由于存在雪崩的危险,它每年只在夏季短暂开放几个月,但仍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怀着好奇心前来,在夏日阳光的沐浴下,一边将阿尔卑斯山变幻莫测的风光尽收眼底,一边揣摩着希特勒和爱娃驻足于此时的心绪。

    为了让和平年代的人们铭记历史,更为了避免此地成为新纳粹分子的“圣殿”,萨尔茨堡市政当局建立了博物馆,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让年轻人了解美景背后的阴暗过去。

    即便如此,关于“纳粹村庄”的秘密,人们从博物馆中窥见的仍是冰山一角,长眠于希特勒别墅地下的秘密堡垒,在官方说辞中鲜有提及,也甚少被走马观花的游客们留意。事实上,“阿尔卑斯山深处到底隐藏着什么”,如今依然是民间探险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少人坚信,某个不为人知的洞穴中仍埋藏着“纳粹宝藏”,为此展开了无休止的搜寻。

 

走进阿尔卑斯山下的“纳粹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