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8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日本留学生仓冈骏:

“中日第二代”是两国友谊的推手

本报记者 贾晓静 《 青年参考 》( 2015年08月19日   11 版)

    仓冈骏

    仓冈与日本同学共同举办交流活动。  中日未来创相会提供

    在两国关系紧张之际,民间层面的交流尤为重要。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日本留学生仓冈骏告诉《青年参考》,他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促进两国青年面对面的交流,让彼此了解真实的对方。


    在中国,24岁的仓冈骏有不少朋友,他被亲切地叫做“仓老师”。在他看来,这个昵称把自己与中国微妙地联系在一起。

    “两年前刚来交大留学时,我一句中文也不会说。”仓冈骏有些羞涩地回忆道,“不过被叫成‘仓老师’后,许多中国同学一下子就记住了我。”

    谈起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仓冈骏说。虽然父亲是中国人,自己有一半的中国血统,但他对这片父亲口中的“故土”并没有特别的感觉。

    “第一次来中国是1993年,那时我两岁,只知道自己的故乡是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那里有奶奶和一些亲戚,其他一概不知。”仓冈回忆道。

    随着年纪渐长,仓冈骏逐渐对“这片与日本隔海相望的大陆”产生好奇。“上大学后我选择了与亚洲政治相关的专业,逐渐对亚洲各国产生兴趣。我逐渐意识到,在东亚,除日本外,还有另外一个大国——中国。我觉得自己有必要了解它。”

    真实的中国与报道中不一样

    2011年,仓冈骏与学长一起来到中国,他们的目的地并非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而是藏于青山绿水之间的旅游胜地——湖南张家界。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到中国,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惊讶,这与我记忆中的中国完全不同。张家界经济发展很快,城市建造得非常漂亮,周边是绝美的自然风景。我在那里住了两晚土家族的房子,招待我们的土家族妈妈温柔开朗。从那时起,我便对中国产生了向往。”

    回到日本后,仓冈开始着手申请中国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次年9月,他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研究生部的一员,专业是经济与环境保护。

    “我觉得,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和百姓的想法都还很模糊。这就是我选择这门学科的目的,我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回想当初的决定,仓冈语气坚定。

    到上海求学的仓冈恰好赶上了中日关系紧张的阶段——因钓鱼岛问题,中国各地不时爆发反日游行。

    “当时很多日本朋友打电话过来,担心我。但其实那段时间我过得不错,甚至混进上海的反日游行队伍‘打了回酱油’。”仓冈笑道,“日本媒体的报道与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通过日本媒体,民众获得的信息非常片面,他们对中国人真正的想法完全不了解。这让我意识到中日两国交流的重要性,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两国民众才会产生那么多误会。”

    在上海生活一段时间后,仓冈很快对中国的这个经济中心有了更“接地气”的了解。

    “在上海,对日本感兴趣的中国人比想象中多很多,会说日语的人很多,了解日本流行文化的人很多,喜欢买日本产品的人也很多。”仓冈说,虽然他并不知道这些人是否喜欢日本,但维系两国民众彼此生活的纽带,却真实而深刻地存在着。

    相似的面孔 不同的文化

    刚来中国时,仓冈一度认为中日两国间有很多相同点,因为“两国国民长着相似的面孔,都使用汉字,所以文化也一定相近”。但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后,他逐渐发现这两个隔海相望的民族,不同点可能更多。

    “就拿上课来说,日本学生绝对不会举手提问,但中国学生在这方面非常踊跃,甚至会抢答。此外,中国的学术论文都是由导师定题、学生完成。在日本则是由学生提出论题,老师辅导。”

    最让仓冈感到吃惊的是两国民众在生活方面的反差。“我在中国企业实习过一段时间,上班第一天就惊奇地发现,本该6点下班,可员工在5点半就走光了。在日本这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公司规定6点下班,员工必须在那之后才能离开,有时还要刻意加班。”

    提及中日企业文化间的差异,仓冈“根本停不下来”。“实习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国领导和下属间灵活的沟通——你只要和上级打个招呼,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在日本就行不通。”

    当然,中国也有让仓冈不太习惯的地方。“我发现中国地铁有‘抢座’现象,周围有长者出现时大多数人会让座。但在日本基本没人‘抢座’,年轻人会有意识地让出‘爱心座’。”

    在仓冈眼里,中日间“有趣的差异”还有很多,但他不喜欢为不同的文化评出个高低,他强调“文化没有孰优孰劣”。

    “中日第二代”并不鲜见

    仓冈护照的国籍一栏填着“日本”,但在他看来,自己的身份并不像这两个字描述得那样简单,自己还有一个更为特殊的身份——“中日第二代”。

    仓冈的父亲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公派留学日本,在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供职于东京附近的研究单位。之后的一切浪漫又顺理成章,从中国来的父亲与在日本出生的母亲一见钟情,然后就有了仓冈。

    在日本,像仓冈一样的“中日第二代”并不鲜见。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的数据,日本的“90后”中有2.78万中日混血儿。未来,每200名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是中日混血。

    “事实上,中日混血儿是混血儿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他们的出现被视为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仓冈说。

    在仓冈看来,虽然有中国背景,但大多数“中日第二代”已完全融入日本社会。就拿他来说,“从小就认定自己是日本人,和周围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但他承认,由于从小受中日双方语言文化、思想和习惯的影响,像他这样的“中日第二代”对中国有“天然好感”。

    “事实上,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要么父母一方是中国人,要么祖父母在日本生活过,总之都是‘和中国有关系的人’。偶尔遇到一两个‘纯日本学生’,大家会惊叹,‘原来你是日本人啊’。”说到这里,仓冈忍不住笑出声来。

    仓冈表示,在与这些“中日第二代”交流后,他发现这个群体比其他日本人更渴望为中日两国交流作贡献,他们“不只是两国关系的稳定剂,也是矛盾的缓冲带”。

    “我在中国认识一个家住九州的朋友,每次回家都有人关心他是否在中国受欺负,空气是不是很糟糕。他每次都耐心地解释,向亲朋好友介绍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现在他周围的人对中国的偏见正逐渐减少。”仓冈告诉《青年参考》,像这位朋友这样的“中日第二代”不在少数,他们是减少中日两国隔阂的推手,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相处的明证。

    “日本人的生活已经跟中国密不可分”

    与大多数“90后”一样,仓冈也热衷社交网络。他不时在朋友圈发些搞笑的段子,“晒”与朋友到处吃喝玩乐的照片。他在中国过得很开心,但也能从“中日第二代”的身份中品出几分苦涩。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在这一刻,我们的立场很微妙。我们应该谢罪吗?我们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无论站在哪种立场,我们的心情都微妙、复杂。不过,从好的方面来看,虽然有些人对此保持沉默,但大多数人选择向身边的中国人或日本人解释另一方的逻辑。”

    仓冈认为,两国之间正确地传递相互认知非常重要。交流一旦减少,就容易产生误会。

    “日本应该意识到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日本人的生活已经跟中国密不可分。”在他看来,许多日本人希望,除了“历史的日本”,“当代的日本”也能被中国人看见。

    “中国、日本都是亚洲大国,在经贸等各领域的合作非常多。整个亚洲到处都有两国的影子,我们为什么不能携手合作呢?不久前,中日在泰国合作建设高铁,就是两国互利共赢的例证。”仓冈说,“未来,如果中日一起努力,就会有更多机会。我个人的感觉是,有朋友在身边是很可贵的。自己无法完成的事,和朋友一起做就能实现。我想,这个道理用在两国关系上也是一样的。”

    “随着两国经济贸易上的往来越来越多,我认为‘中日第二代’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日两国政府应该认识到他们的可贵性,并善加利用,我想这对中日都有好处。”仓冈说。

 

“中日第二代”是两国友谊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