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媒:中国父母理性生二孩

本报特约撰稿 郭悦 《 青年参考 》( 2015年07月22日   12 版)

    ▋图片来源 CFP

    中国推出“单独二孩”政策已有一年多,但选择生第二个孩子的“单独”家庭并不像预期中那么多。生二孩“又忙又累又贵”成了许多年轻父母的心声,“只生一个好”的观念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选择。


    “单独二孩”政策遇冷

    7岁的伟嘉(音)是个典型的中国男孩,他喜欢自行车和一切与汽车有关的东西,是个每周运动两次的羽毛球爱好者。几个月后,他将变得和大多数中国城市里的孩子不太一样,多个弟弟或妹妹。

    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2013年12月,中国推出“单独二孩”政策后,有人曾预计会出现小规模婴儿潮。当时,中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估计,新规定将使生二孩的夫妇增加1100万对,其中的200万对会在新规出台第一年后就加入“二孩大军”。

    事实上,像伟嘉父母这样决定“冒险”生第二个孩子的年轻夫妻并不多。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7月9日透露,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有145万对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其中139万多对办理了相关手续。

    《华盛顿邮报》称,预估与现实的差距显示出中国存在人口危机:低生育率、人口迅速老龄化和劳动力萎缩,将在未来几十年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发展和政府养老金系统造成巨大压力,其严重性不容低估。

    在北京工作的杨雪(音)和张子安(音)夫妇有个11个月大的女儿小桃子,张子安是独生子,童年时代的孤独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有一次表弟来我家,我们在一张床上睡了好几晚。我喜欢这种感觉,多希望成长过程中能有兄弟姐妹陪伴。”如今已是工程师的张子安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但他并不计划生第二个孩子。

    张子安和杨雪工作不错、收入不低,但在到处都是高层公寓和大型商场的北京东部郊区通州,房租同样高得吓人。他们希望把小桃子送进私立的中英双语幼儿园,好让她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教育体系中“不输在起跑线上”。

    杨雪表示,即使经济宽裕,他们也不会考虑生第二个孩子。“钱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时间、精力也很重要。”她说,“我们都有工作,很难照顾好孩子。”

    和张子安夫妇一样,3岁孩子的父亲伊森也担心第二个孩子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养一个孩子已经成了我们支出的大头,二孩在教育、住房上会花费更多。”他告诉CNN,照顾一个孩子已经让他们夫妻和各自的父母忙得团团转了。

    “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头胎是女孩的农村家庭被允许再生一个孩子。后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乃至“单独”家庭获准生二孩。不过,“领情”的人似乎并不多。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学者蔡勇(音)在2007~2010年在江苏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500名有资格生育二孩的城乡女性中,只有6.5%的人选择这么做。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不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的少数民族女性,平均每人只生1.5个孩子。

    蔡勇认为,收入增加是家庭规模缩小的重要原因。“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他告诉《经济学人》杂志,“即使没有独生子女政策,新生儿的数量也会直线下降,只是速度不同而已。”

    《经济学人》杂志称,随着良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越来越昂贵,中国家庭对生孩子、养孩子的费用日益担忧。2013年的研究发现,一个家庭通常每年要在孩子身上花2.25万元,直到他或她成年。2015年的政府报告称,即使不考虑学区房的高额费用,城市父母在孩子前5岁的花费也比农村父母高至少一倍。

    去年9月女儿降生前,一向奉行“穷养富养都是养”的赵女士从没想过养孩子会这么费钱。

    “半个月吃掉一桶奶粉,200多元一包的纸尿布只够用一个星期,衣服、玩具开销更大,孩子一生病简直就是烧钱。现在养孩子不是锅里多加一瓢水的事儿了。”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自己和丈夫每月收入两万元左右,日常开销就占了一大半,现在有了孩子更是捉襟见肘。

    更何况,中国家庭不仅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照顾,也希望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全球就业市场占据优势。伟嘉的父母花费年收入的近15%给他“报班”,包括每周的英语课。中国市场研究公司艾瑞咨询称,超过一半的6岁以下中国儿童在幼儿园之余上课外班。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帮忙带孩子,能省下请保姆的费用。但由于人们结婚、生育的年龄比过去晚,老人的年龄也比过去大,精力不足以应付两个孩子。

    此外,《经济学人》杂志称,独生子女家庭过于普遍,让中国社会的某些配置已不再适合多孩家庭,比如,在网上预订可以带两个孩子入住的酒店房间很难;公园的游戏设施只能坐两个大人一个孩子;家庭卫生间里的牙刷架,往往只能放3个牙刷……

    “只生一个好”的观念深入人心

    2013年年底政府宣布推出“单独二孩”政策时,市场总监康璐(音)和丈夫探讨是否生二孩。“考虑到目前的情况,我们很快放弃了这个念头。这不是个艰难的决定。”

    到目前为止,许多中国家庭对“单独二孩”政策不甚热衷。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几十年来的大力宣传也让人们相信“只生一个好”。

    康璐家附近没有3岁以下幼童上的幼儿园,她又不放心完全将孩子交给保姆。3年前,父母搬到北京帮她照顾女儿,但他们现在年纪大了,难免精力不济。这意味着,康璐可能得放弃自己珍惜的事业,照顾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据美国《国际商业时报》报道,中国许多企业要求女性员工在怀孕前将“时间表”告知老板,“计划外怀孕”的人可能被罚款,或者拿不到奖金。更何况,北京的房价在过去几年持续飙升,康璐和丈夫根本买不起更大的房子。他们也担心,首都烟雾弥漫的空气会影响新生儿的健康。

    “丈夫和我给了女儿我们能做到的一切。我们花钱送她上最喜欢的芭蕾舞课,等她长大会会送她出国留学。但如果再有一个孩子,我们可能无法为他们做到这些。”康璐说。

    “女儿带给我们的幸福值得用任何东西来交换。我36岁了,我知道这可能是要孩子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我很怀疑,宝宝带来的喜悦能否逾越这些实际障碍。”康璐告诉《华盛顿邮报》,“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就是独生子女,在我看来,一个孩子已经很好了。”

    正如CNN所说,对很多人而言,解开30多年的心结并不容易。多年来,在电视屏幕上的典型中国家庭里,热情的父母、祖父母围着宝贵的孩子转,后者被视为“唯一的希望、责任和快乐”。

    放弃银行高薪工作、专心在家照顾3岁儿子的张女士斩钉截铁地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她绝对不会考虑生第二个孩子,因为不希望“有任何人分走或稀释自己对儿子的爱”。张女士有两个兄弟姐妹,她认为父母很难对几个孩子不偏不倚,非独生子女也无法像别的孩子那样享受全部的资源、照顾和爱。

    加州大学的王峰(音)告诉《经济学人》,数十年对独生子女好处的宣传已经改变了家长的思维方式。很多人相信,人口太多是造成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污染的最大原因,认为没有独生子女政策,这个国家就会糟糕得多,“只生一个孩子”的观念在许多人心目中有“爱国味道”。

    年轻父母理性生二孩

    当生产时的痛不欲生、哺乳时的整夜难眠和孩子生病时的焦头烂额暂时被抛在脑后,周女士那颗母爱泛滥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她每天满心爱意地摆弄儿子的小手小脚,用照相机不停捕捉他“萌萌哒”的瞬间,还跟朋友商量,“他有个妹妹一定很开心”。

    “我现在好了伤疤忘了疼,特别想再生个闺女。”周女士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听说生二胎就不怎么痛了。”

    周女士的父母和公婆都已退休,而且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抢都抢不过来”,养孩子的费用也有大把人等着补贴。周女士的丈夫是格外重视“传宗接代”的南方人,她自己则希望,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童年时代的孤单。

    “即使一切条件都不成熟”,周女士还是打算趁年轻尽快生二孩。“将来什么都会有,别错过生养、陪伴孩子的最好时光。”她告诉《青年参考》,“只有生了孩子,才能体会那种不计代价去付出的父母之爱。”

    很多年轻父母因生二孩“又忙又累又贵”打起了退堂鼓,但也有不少人“迎难而上”。他们大多经济条件较为宽裕,有照顾孩子的时间精力,或是爱子之心彻底占了上风。

    在“单独二孩”政策推出前,自由撰稿人李月(音)偶然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她很幸运,宝宝出生后可以省下一笔数目不小的罚款。

    起初,周围人对她的选择并不认同。“我的母亲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她告诉英国《卫报》,“我告诉母亲自己又怀孕后,她觉得完全不可接受,足足一个月没跟我说话。”和6个表兄弟、表姐妹一样,李月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曾认为一个孩子是最好的。

    “第一个女儿来到世间前,我只打算生一个孩子,但看到女儿的那种幸福、满足让我想拥有更多孩子。”她说,“现在我妈妈也非常爱我的小女儿,搬来我家精心照顾。她甚至开始游说别人要二孩了。”

 

外媒:中国父母理性生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