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创业遇挫 海归如何从头再来?

本报记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5年07月15日   15 版)

    最近,一则“海归创业屡失败,心理失衡走上贩毒路”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湖南吴姓男子,早年留学加拿大,在留学期间就开办公司赚得第一桶金,回国后“水土不服”,创业屡次失败。眼看身边的朋友事业有成,心理失衡的他竟冒险走上贩毒路,只求一夜暴富。近日,武汉警方将其缉拿归案,以其为首的4人贩毒团伙随之落网,警方共缴获毒品52公斤。

    近几年,海归回国创业一直是热门话题,媒体上也经常出现“‘90后’海归创业团队3个月公司估值破千万”、“留英海归舍弃CEO职位,开启公益创业之路”之类的报道,海归创业成功的故事层出不穷。

    但创业难免失败。在一些项目顺利运转的同时,更多的人正在经历创业失败。即便当下顺遂,也不意味着未来能一路高歌猛进。对每个海归创业者来说,遭遇各种困难和障碍,几乎是创业过程中的必修课。

    海归回国创业遭遇“水土不服”

    “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优厚的国家扶持政策,是近两年海外人才纷纷回国创业的关键因素。”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但商业环境的差异也让海归创业“水土不服”的现象屡屡发生。很多人在国内创业不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脚下的市场认识不足。

    “我们的技术还算牛,但面对市场确实很为难。”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创业经历,“80后”鲍刚(应本人要求使用化名)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2011年从英国学成归来后,他加入江苏一家移动广告初创公司,企业的创始人兼CEO是他留学时认识的学长,“做技术出身,人靠谱,信得过”。

    “当时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很火,加上我们在国外学的技术还算过硬,投资人愿意出钱,产品一上线反响非常好。前期通过烧钱,我们把开发者稳住了,但一直不见广告到位,我们用尽了各种营销手段,甚至不惜降价吸引客户。”鲍刚对《青年参考》记者说。

    “CEO召集员工天天开会,用最快速度进行产品迭代,可情况依旧不见起色。慢慢地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前后一年多,技术骨干一个接一个离开,广告销售团队最后也解散了,资方随即停止注资。”在鲍刚看来,当时同期发展的移动广告公司,诸如多麦、唯一等后来进展都不错。而他们吃亏在销售和推广,没有精准的市场策略,更没有专职且精通的销售主管。

    “创业,对的位置一定要有对的人。海归的技术和管理背景占优势,但市场方面一定要有熟悉本土的人,才能接地气。”据鲍刚介绍,目前公司还在,两位最早的开发人员仍奋战在创业路上,但他已经离职。

    从美国带回的开发团队出师不利

    在美留学的徐敬程创立的公司目前正常运转,从去年驻扎中关村到现在,他见过不少创业失败或放弃的人。“放弃创业的人中,员工要比CEO多,很多人刚开始是想加入一个团队,看看自己适不适合创业,但后来发现工作不稳定又辛苦,便产生了退缩情绪;而CEO和创始人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创业梦,即便遇到难题,也会想办法解决,要么改变产品思路,要么加紧研发迭代。”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放在创业上同样适用。从《青年参考》记者接触到的创业出师不利的案例看,市场、管理、文化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海归创业项目夭折。

    徐敬程向记者坦言,公司虽然融资到位早,运转一直正常,但自己从美国带来的技术开发团队,回国后遇到了种种难题。“周末加班对于很多中关村创业者来说再平常不过,我的团队却很少这样。我尽力为伙伴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租很好的公寓,公司出钱为他们办健身卡,但事与愿违。”最终,两名技术骨干相继离开。好在徐敬程早有准备,请到一位在技术领域摸爬滚打数十年的人员接手。

    在初创公司待过、现已进入集团公司就职的魏瑶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一些海归习惯了国外的生活节奏和步调,回国后马上创业,会面临和中国社会脱节的情况。“拿我之前的例子讲,公司创始人太nice了,每次让我们加班都解释好久,说加到晚上8点,一到点儿人就走,甭管手头儿的活儿做没做完……创业公司,尤其在中国,加班是不可避免的,太人性化反而会滋生懒惰和不负责任的问题,企业还是需要一些狼性的。”

    总结经验最重要

    创业是自负盈亏的买卖,从海归踏上创业之路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身兼数职,还要具备全盘意识和极强的抗压能力。

    鲍刚说:“刚开始创业风生水起,我们豪情满满,后来渐渐难以为继,CEO动员全员降薪,我们也配合,但最后,公司连薪水都发不出……要说中间不想退出是假的,可看着一手打造的产品就这么没落,总觉得可惜。我是在最后才决定退出的。”

    徐敬程认为,支撑自己一路走来的是创业的热情。面对巨大的压力,一定要及时调整。“我选择和团队一起分担压力,而不是一个人忍着。”徐敬程创业团队的另一位核心人物,是在国内读大学的宋航。两人虽不是同学,但交情甚笃,“我负责技术部分,和工程师沟通;宋航对国内熟悉,又在京津念过大学,负责管理市场和对接”。

    “健身是我保持高效率工作的核心原因。说实话,创业很辛苦,而且生活工作很难平衡。重要的是你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个人变得不在乎自己、不关心身边人,那是非常可怕的。”在徐敬程的朋友圈中,每天都能看到他分享的健身图片。在他看来,这不是“秀”,更像是变相督促自己。

    回顾2012年从第一家创业公司离开的那段时间,鲍刚说“自己的状态比想象得要好”,失败其实不可怕。“客观地讲,现在创业的成本相对较低,大多数时候是投资方在担负亏损。”项目失败了,总结经验最重要,败在经验不足还是缺乏对市场的精准定位,需要重新审视。

    “是为了解决问题创业,还是为了赚钱创业”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创业挑战赛上,真格基金的投资经理刘元介绍,他们每天能收到300多份商业计划书,其中海归创业项目占了绝大多数。但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成功的几率也非常低。

    “对于创业失败或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来说,再出发不如先进入资质完善、规模较大的创业公司积累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再创业,办事风格会成熟很多。”刘元表示。

    有过一次失败后,鲍刚并未放弃,现在在北京再度创业,这次还是在熟悉的移动广告领域。“一年是新手,两年是熟手,三年到六年就是行家。”他向《青年参考》记者提到,身边已有不少二次创业或多次创业的人。

    “是为了解决问题创业,还是为了赚钱创业?出发点不同,日后的结果截然不同。”“90后”徐敬程的公司去年年底起步后,今年遇到一些产品定位困难,“项目平台已经开发好了,但究竟上不上线,内部意见不一,上线的话情况不敢确定,后期维护成本很大,花费精力也很多。可如果不上线,有什么出路?”最终,他们完成了一次艰难的方向调整,决定另行开发一套产品,两个项目并驾齐驱。

    在跟《青年参考》记者聊天时,他明确表示,在北京创业的这段时间,自己无论是对商业布局的理解还是待人处事,都有了很大进步。“感觉忽然之间懂得什么叫商业模式了。创业,意味着你要放弃稳定的工作,去追求不确定的东西,但这正是创业者与众不同之处。”

    “那些真正为解决问题而创业的人,在我看来非常了不起。即便中途遭遇坎坷,甚至失败,暂时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到时机成熟时,他们也会出来创业。”徐敬程说。

 

创业遇挫 海归如何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