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李克强总理圆满结束欧洲之行

中欧关系“四十不惑”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07月08日   12 版)

    “我们如今面对的是全新的中国,而中国面对的也是全新的欧洲。”欧盟驻华大使史伟如此向《青年参考》记者概括40年来欧洲眼中的中国形象,而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会晤对于中国形象的改变有很大帮助。

    2015年是中欧建交40年,7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结束在欧洲的访问返京当天,欧盟驻华大使史伟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第十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结果。


    “有所作为”战胜“空谈”

    在访问欧洲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金融时报》等欧洲媒体表示:“2014年中欧双边投资只有区区两百亿美元,参照中欧的经济规模和大规模双边贸易来说,这是很难令人满意的。”

    6月28日,李克强总理开启了任期内的第六次欧洲之行。除参加第十七次欧盟领导人峰会和中欧工商峰会外,李克强还对比利时和法国进行了正式的国事访问。“经济”始终是贯穿李克强紧凑行程的关键词。

    “李总理此行着眼的是长期目标,也就是增加中欧经济联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告诉美国彭博社。

    如今,中欧每天的贸易额超过17亿美元,2014年双边贸易额超过了6000亿美元。欧盟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为了实现2020年中欧贸易额达到10000亿美元的目标,李克强对欧洲政商界的领导人提出:“如果欧盟对华出口管制放松一小点,中国从欧洲进口就能增长一大截。希望欧方利用出口管制改革契机,调整放宽军民两用等产品对华出口限制。”

    “如果早点达成全面的、均衡的、高标准的投资条约,它将有机会结合双方各自的优势,形成合作的新格局。”李克强的讲话中流露出对中欧贸易未来的信心。

    在李克强抵欧前夕,欧盟《议会》杂志提出,接下来的几个月和几年对中欧关系来说非常关键。如果中欧希望显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体可以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挑战,如今就到了拿出决策的时候。而第十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意义在于“揭晓人们能否指望中欧关系在重要问题上有所作为,还是只能满足于仪式性的空谈”。

    从会晤的成果来看,“有所作为”战胜了“空谈”。

    2013年,第十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制定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如今已经覆盖100多个合作领域。欧盟驻华大使史伟向《青年参考》记者透露,该规划书为中欧未来几年的发展指定了重点目标,因此中欧双方领导人共同决定此次会晤不出台新的文件,而是关注规划书的执行情况。

    随着合作的深入,中欧战略契合度越来越高。在中欧领导人会晤前,中国驻欧盟大使杨燕怡就向路透社透露,中国正在寻找“一带一路”与被称为“容克计划”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FSI)协同合作的方式。

    “我们有强烈的政治意愿,我们也有合作的共同基础,中国已经做好了投资的准备。”杨燕怡表示。李克强在中欧工商峰会的主题发言中宣布:“中方将积极考虑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助力欧洲战略投资基金。”

    李克强还承诺,中方将“扩大购买欧洲投资银行债券,充分发挥泛欧投资合作平台、中东欧投融资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安排的功能,并通过丝路基金拓展与欧洲在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金融部门等领域的合作。”

    史伟向《青年参考》透露,双方领导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与EFSI的对接。互利合作的具体方式、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的事宜,将在今年9月28日在中国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研究讨论。

    中欧: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李克强在中欧工商峰会上发表演讲时称,中欧关系来到“不惑之年”,经过风雨历程的考验,日趋成熟稳定,正处在谋划未来、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盟总部时,确定了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李克强表示:“我这次访欧,就是为了同欧盟新一届领导人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与工商界共同探讨推动全球产能合作之道,加强双方人文交流,开创中欧关系发展新局面。”

    新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分别于去年11月和12月上任,这是李克强与两人的首次正式会晤。李克强与两人共同见证了知识产权对话、城镇化建设、科技技术合作和研究人员往来、打击商业瞒骗等8项成果性文件的签署。

    2015年是中欧建交40周年,中欧关系的定位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升格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史伟看来,中欧关系已经达到了新的阶段,中国对“容克计划”的支持则标志着中国与欧盟的合作有着良好开端。

    EFSI是总量为3150亿欧元的投资基金,旨在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创新和研究,以及其他领域的投资,激发欧洲经济活力并创造就业。德国之声网站认为,李克强希望通过许诺对EFSI注资,深化中欧的经济联系。

    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尼古拉·卡萨里尼告诉“德国之声”电台,中国对EFSI的兴趣有政治和经济双重诱因。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中国来说是优质而且相对安全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此举也显示了中国希望与欧盟增加政治联系的努力。

    “自从美国2010年宣布了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全面加强,已跳出美国及其亚洲盟友设置的包围圈。”卡萨里尼分析道,“通过宣布投资欧盟新的基金,北京希望能够加强与欧洲的联系,并在美欧这组跨大西洋的盟友间打下一个锲子。”

    在面对中国时,美欧立场已经出现了细微差别,多个欧盟重要成员国忽略华盛顿的呼吁,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就是很好的例证。李克强也在中欧工商分会上强调,中欧政治制度理念虽有不同,但欧洲商业外交传统深厚,双方务实合作契合点很多。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在改变

    “40年前,中国还不是活跃的国际事务参与者,中欧之间也没有强烈的经济联系。如今中欧之间一天的贸易额,就超过1975年全年的水平。”说起建交40年来欧洲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史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分别举例,并在最后向《青年参考》记者总结称:“我们如今面对的是全新的中国,而中国面对的也是全新的欧洲。”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每年对欧盟成员国的投资已稳步增长到140亿欧元。这个数字将随着中国资本的增加继续增长。“我们进入了中国资本的新时代。”该报告的作者写道。中国的外汇资产有望在未来5年内翻两番,从现在的6.4万亿美元达到2020年的20万亿美元。欧债危机使欧洲国家缺少资本,急需中国投资。

    有专家告诉彭博社,中国企业在欧洲注资初创企业和建设项目,改变了很多欧洲国家居民对中国的固有印象。“这样的改变对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格外重要。这些国家的公众舆论曾经长期对中国政府持负面态度,中国形象的改变不仅对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有帮助,对中国和欧盟加强联系也有积极影响。”

    史伟告诉《青年参考》,1975年的时候,多数欧洲人想不到,短短40年后,中国会在国际社会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他提到,定期的高层会晤帮助领导人建立更加亲密的私人关系,对于达成谅解和建立互信有很大帮助。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转变并不是由领导人完成的”。

    史伟说,如今欧洲人提到中国,率先想到的是有活力的经济、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由于每年都有几百万中国人到欧洲,欧洲人开始结识更多的中国人。“我认为中国形象的转变,更多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除了旅游、商贸等民间自发形式,官方也在推动中欧人员交流。中欧之间历史最悠久的人员交流合作是口译员培训。欧盟委员会预算和人力资源副主席克里斯塔莉娜·乔治艾娃在《议会》杂志撰文指出,这项培训已经持续了30年。乔治艾娃最近在北京访问时,见到了一些正在接受培训或已经完成培训的年轻人。“我看到的一切,让我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如今中欧之间有60多个高层对话,我们有大范围的人员交流。”

    李克强总理在此次欧洲之行中与欧洲领导人达成协议,欧盟将在中国15个没有设立欧盟领事馆的城市设立签证中心,方便更多中国公民申请赴欧签证。

    双方约定,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商谈和签署互免持外交护照人员签证协议,并探讨在更大范围内便利双方商务、旅游、学生等签证手续。史伟透露,此举旨在“促进中欧人员往来,夯实双方关系的民意基础”。

 

中欧关系“四十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