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打败大牌,征服年轻人

“快时尚”在中国风生水起

本报特约撰稿 张文智 《 青年参考 》( 2015年06月24日   13 版)

    近年来,以Zara、优衣库、H&M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在中国风生水起。

    虽然中国人购自海外的奢侈品仍呈增长态势,但如今,奢侈品的销售在中国本土已出现疲软迹象,它们开设的店面“仅用于展示产品”。与此同时,以Zara、优衣库、H&M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开始在中国风生水起。这背后的原因何在?


    “快时尚”品牌在中国遍地开花

    “西方奢侈品零售品牌在中国正快速没落,我预计将有更多的奢侈品门店关门。”6月中旬,奢华生活时尚品牌“上海滩”的创始人邓永锵爵士,在香港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未来两到三年内,情况会更严峻。”

    近段时间在中国刮起的奢侈品品牌降价风潮,似乎印证了邓永锵的说法。根据国内媒体的报道,今年4月初,香奈儿宣布中国区降价的消息,成为推倒多米诺骨牌的那根手指。紧接着,迪奥、范思哲、古驰等品牌也纷纷宣布降价。

    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并不是中国人不再渴求奢侈品了——毕竟,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中国拥有百万美元及以上资产的人数约为400万,在全球仅次于拥有700万富人的美国——他们在全球奢侈品消费中占46%的份额,但其中约76%购自海外。

    另据网络品牌杂志《Brand Channel》报道,2014年,中国本土的奢侈品消费额为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52亿元),比前一年下降了11%;但中国人购自海外的奢侈品为8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29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9%。正如新华社在报道中所说,“中国的设计师名品店仅用于展示产品”。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商城开发商仍在向市场投放高端的店面空间,好像现在还存在需求一样。《福布斯》杂志称,上海未来3年将新开55家购物中心,同期中国新开业的购物中心面积将达到约4000万平方米。

    不要担心这些购物中心租不出去,快时尚品牌正在占领中国市场。美国房地产及资本管理公司仲量联行的上海分公司,6月11日发布了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来自瑞典的H&M今年计划在中国新开80家门店;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Zara品牌,目标则是60家;日本的优衣库,希望门店数量增加100家。

    根据这份报告,美国的服装品牌更是跃跃欲试。Forever 21目前在中国拥有9家门店,正考虑再开50家;自2013年以来,Gap已在中国开了32家门店;Banana Republic则计划明年开设其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

    房地产服务公司高力国际中国区研究部董事谢靖宇表示,未来5年内,Zara门店将“开遍中国各地”,优衣库也会如此。

    “为了吸引客流,商城业主们需要快时尚品牌。”仲量联行的报告指出,“有些商城业主要求快时尚品牌和奢侈品店开在一起。”古驰通常会拒绝跟Gap为邻,但现实是高端零售店需要这些快时尚品牌为它们吸引客流。

    贴合年轻人需求,快速推陈出新

    对于“奢侈品品牌在中国本土的销量下降,不得不‘委身’于快时尚品牌”的现象,美国“商业内参”网站称,这是中国消费者回归理性的表现——历史已证明,一个国家在经历经济持续繁荣的阶段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会逐步发生改变,从炫耀性消费步入理性消费、科学消费阶段。基于此,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不再省吃俭用,却买一个LV包包,“他们将在购买力允许的范围内购买奢侈品”。

    《金融时报》则称,奢侈品销量在中国本土的下降与关税和汇率有关,反腐运动对奢侈品消费的抑制作用同样不可低估。

    而在瑞士奢侈品公司历峰集团董事长约翰·鲁珀特看来,这种局面跟“有钱人不愿露富”关系很大。

    从快时尚品牌自身来看,正是因为它们贴合了中国年轻人追求新潮、讲求个性的心理需求,近年来才得以快速发展。

    快时尚是指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将时装周展出的潮流服饰搬上货架的商业模式。这其中又以Zara为最,该品牌从设计生产到产品面市的时间不超过两星期,堪称快时装的典范。在Zara的专卖店里,每隔3~4天,货架上的商品就会更新一次。虽然公司每年生产的服装款式超过1.2万种,但每一批次的数量均不大,以营造稀缺感,而且还可以防止“撞衫”。对年轻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其他快时尚品牌的经营策略与Zara基本相同。只要留心观察就可发现,这些品牌的橱窗陈列频繁变换,模特儿身上穿的几乎每天都不同。这种刻意而为的新鲜感会暗示消费者,看中一件衣服后一定得买下来,否则它很快就会下架。

    为了快速推出新品,快时尚品牌的设计师必须频频出现在各种时尚发布会的现场,从大牌设计中“借鉴”灵感,虽然这种行为一直饱受诟病,但和推陈出新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如果被告上法庭,到判决生效时衣服早就销售一空,快时尚品牌只需从利润中拿一部分用以支付抄袭的赔偿即可。

    设计灵感可以来自各大秀场,也可以来自街头巷尾。《金融时报》称,Zara的母公司Inditex不仅有300多名设计师,还有专门的团队活跃在纽约的酒吧、巴黎的商业区、西班牙的街头等地寻找灵感。

    相比买房成家,中国年轻人更愿买衣服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无品牌时尚纷纷进驻网店,让商城业主们失去了底层需求。奢侈品品牌的销售又出现疲软迹象,因此顶级消费者也在流失。这一头一尾阵地的丢失,最终让快时尚在租售商业场地时拥有了议价能力,可以以较为优惠的价格获得黄金店面,进而在中国快速扩张。

    日本经济新闻社今年年初进行了“亚洲十国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在月均收入方面,中国为8482元人民币,位列新加坡、韩国和日本之后。

    对于这一结果,虽然很多中国网友表示自己“拖了后腿”,但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相比,年轻人承担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小是不争的事实——该调查显示,中国和印度两国约80%的年轻人感觉在经济上比较宽裕。

    而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相对于步入而立之年的人,中国的“85后”、“90后”不愿在经济上背负压力,他们不愿买房(或者说因为高企的房价让他们断了这一想法),也不想成家。因此,电子产品和能彰显个性与品位的衣服,成为他们的最爱。

    《华尔街日报》称,与西方国家相比,古老的中国正处在快速变化之中。在着装方面,这个国家的年轻人不再像他们的长辈那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员的迁移流动、社会交往的频繁,让他们需要往衣橱中添置“款式新潮又随时可以丢弃而不必心疼的衣物”。快时尚品牌恰好能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

    在北京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的25岁女孩王雅静(音),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说,刚踏进职场时,她的薪水不高,但“工作了总得穿得像样一点”。好在有Zara、H&M和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她花七八百元人民币便“从头到脚全部搞定”,而且款式还不错。

    不止王雅静这样的普通女孩,连英国的凯特王妃、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也喜欢快时尚。但有媒体批评说,这些公众人物正把自己树立为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坏榜样。因为很多衣服在穿过几个月后就要被淘汰掉,而生产一件衣服是要耗费能源并污染环境的。

    目前,一些快时尚品牌推出了“以旧衣换优惠券”的活动,回收的衣物会被循环再利用。

    “环保与时尚可同时拥有,这并不是奢望,每个人都能做到。”H&M可持续发展部门主管亨里克·拉姆帕对英国《卫报》表示。

    或许,做到了这一点的快时尚品牌,将更受日益注重环保的中国年轻人的欢迎。

 

“快时尚”在中国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