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旅英作家眼中的“中国小皇帝”

薛欣然 译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5年06月10日   24 版)

    薛欣然和儿子盼盼

    旅英作家薛欣然(1958年生于北京)曾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当过主持人,后来远嫁英国人托比·艾迪,后者供职于出版行业。

    自1997年离开中国后,薛欣然每两年回国一趟,走访城市和乡村,迄今已采访过100多个独生子女家庭,但她仍不认为自己足够了解这个群体。由于家庭背景、生活条件和不同观念的影响,每个独生子女都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思考着中国、世界以及他们要追求的梦想。


    “你一定要帮他打开箱子,他什么也不懂!”

    2001年10月的一天,我去伦敦希斯罗机场接朋友的儿子。那时来英留学的中国学生还不太多,一个高高瘦瘦的中国小伙站在出口非常显眼。

    他叫杜壮,瘦得像纸片一样弱不禁风,一手推着行李箱,一手举着手机。他没像一般游客那样左顾右盼找人,而是专心致志地听电话,表情严肃得像在恭听圣旨。

    直到我站在他面前,他才意识到我,简单冲我笑笑。中国人没有见面拥抱或互吻脸颊的习惯,握手也是成年人间的礼仪。杜壮什么也没做,直接把手机递给我:“我妈要和你说话。”

    电话那头的咆哮还没停止,似乎对方要从里面跳出来。我永远忘不了那天他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欣然,我儿子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记着帮他打开行李箱啊,他什么也不会做!”

    她还吧啦吧啦地交待了其他事情,但我惊讶得什么也没听进去。“听到我说的话了吗?”她直喊,“你一定要帮他打开箱子,他什么也不懂!”

    我目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答复。“大姐,你确定是要让我帮他打开箱子吗?哪只箱子?”

    “就是他的行李箱,行李箱!他不会开箱子,东西都是我帮他收拾的。”

    我更吃惊了,他不是已经大学毕业了吗?“你是担心他可能把某些东西弄碎?”

    “不是!他根本不知道箱子里装了啥,更不知道怎么晾衣服。你一定得帮他,说好了啊,我就把他交给你了,清楚没?”

    这段对话听起来很滑稽,我却花了将近10年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过度关爱变成了相互指责

    过去30多年,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除个别情况,每家每户只能生养一个小孩。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约有1.4亿独生子女。亲子甚至3代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家中惟一的小孩有“小皇帝”或“小公主”之称。听了很多独生子女讲述自己的故事后,我才了解到中国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关爱,甚至在有些情形下,这种宠爱造成了相互指责。

    2002年,我认识了留学生金燕子。到英国念书前,她不会做饭,不会去超市采购,甚至不知如何在餐馆点餐。有一天她告诉我:“我恨透了爸妈,23年来他们都拿我当宠物养,弄得我现在什么都不会,活得简直不像个正常人。”

    我经常听到类似金燕子这样的独生子女抱怨父母,不过,在中国当个好妈妈同样不易——在外她是有全职工作的独立女性,回到家,就算做不成“虎妈”,也得是永无休止、滚滚向前的车轮,陪着孩子上美术课、音乐课,甚至学击剑、骑马等贵族运动,每天还要补习两三个小时的书法或数学,日程满满,周末无休……做不到这些,她就等着日后背负家庭罪人的骂名吧。

    所以,当我把孩子的指控转告这些父母时,有些人表现得暴跳如雷,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位母亲厉声回应道:“究竟是我们把孩子当宠物养,还是孩子拿我们当下人使唤?”另一位母亲说:“从孩子出生那天起,我们便失去了自由,最后竟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温很少回国看望父母,甚至每周打一次电话都嫌烦。“从小,我的生活就像秒针一样忙,还得看爸妈的脸色行事。20年里我从未停下歇息过一秒,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让爸妈高兴,才能不被老师和同学取笑。”

    “我从没想过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除了好好学习和身体健康,我也不知道父母对我还有什么期待。即便难得放假,我也没出过门,我父母觉得满世界都是人贩子和骗子。”温说,“在家我从不看电视,同学在玩什么游戏我也不知道,更没法加入他们的对话,我只有一个人找乐子。”

    我不是大家眼中的“好妈妈”

    迄今为止,我已采访过100多个独生子女家庭。自1997年离开中国后,我每两年回国一趟,走访城市和乡村,跟采访过的家庭保持联系。

    前段时间我收到了“月亮”的消息,她是个很有艺术天分的学生,但她母亲因为思念孩子而煎熬不已,她于是准备放弃梦想回国。还有个叫宗辉的男生,表现出色,拿到了全额奖学金,但每天只花50便士(约合人民币5元),把省下的钱寄给从未离开过小山村的母亲。

    我不敢说自己足够了解独生子女这个群体。由于家庭背景、生活条件和不同观念的影响,每个孩子对于中国、世界以及他们要追求的生活品质,都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但有一点是他们都认同的,那便是以家庭为核心和对每个家庭成员无私的爱,一如他们的父辈那样。

    1997年离开中国时,我已意识到自己没法做一个大家眼中的“好妈妈”——我不想看到自己的小孩像仓鼠一样在应试教育的车轮中耗尽精力。亲友没法理解我对孩子几乎放养的教育理念,纷纷劝我“别学西方那套,如果现在不让孩子学习足够多的技能,将来你必定受埋怨”。

    对独生子女来讲,怎样才是正确的妈妈、好妈妈,我不知道,但我一直在努力为儿子创造足够多的空间和可能,让他去观察、去体验、去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最佳方式。我的孩子能不能理解这种做法,并珍惜眼前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我只希望时间会告诉我,我没有做错。

    ▋英国《卫报》

 

旅英作家眼中的“中国小皇帝”
盼盼眼中的独生子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