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生活上最大的文化冲突就是北京的交通。刚回来时我都不敢过马路,人们都在跑,”姜玉欣笑称,“这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行人和汽车PK的地方。”
2003年姜玉欣离开北京到法国留学时,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只有200万辆。阔别十年重回故土,改变的不仅是越来越拥堵的北京,还有想清楚了自己要什么的姜玉欣。
出国,为了追求“成长感”
三字头的年龄就成为丹麦洛科威集团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的姜玉欣,在同事眼中是工作完成度120%的职场偶像。在面对《青年参考》记者时,笑意盈盈的姜玉欣言谈间,显示出受过良好教育女性的自信和从容。她告诉记者,对于“70后”来说,出国是梦想,是多年奋斗的目标,这和现在的留学生有很大不同。
2003年,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在国企工作3年的姜玉欣,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是“人生赢家”,但原单位“没有个人职业规划,也不会鼓励年轻人尝试不同职位”的用人方式,刺激着当时25岁的姜玉欣,她选择了辞职出国读书。
姜玉欣说,回头看,她仍然觉得出国是正确的选择。“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我认为人生除了衣食住行,还是应该追求一些有意义的事。”而对她来说,这种有意义的事,就是“成长感”。
自学法语6个月,姜玉欣奔赴法兰西。刚到法国时,姜玉欣也没想好自己要干什么,索性一边读着老本行金融专业,一边寻找人生方向。“读金融的人每天都和数字打交道,研究深了很像技术工人,很难看到企业的全貌。”而离开了工作的环境,她反而能看清很多问题。
姜玉欣反思在国内工作的3年,认为并非个人能力阻止她达到理想的高度,而是对制度的不了解。“你完全不了解公司的组织体系,以及如何达到你期望的高度。”于是,她申请攻读巴黎政治学院的组织管理学硕士。
姜玉欣深入浅出地向《青年参考》记者介绍了组织管理学,称大学生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应该明白,未来取得的成就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你和这个企业结合的结果。“有的组织给你更大的空间。你要考虑在怎样的组织中,有更大的成长。”
女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法国工作过6年的姜玉欣,对于中国的职场女性心存惋惜。
“很多女孩对自己放弃得太早了。”姜玉欣认为,女性在二十几岁初入职场时,职业成熟度比男性差很多。她看到很多姑娘二十多岁时的重心在于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精力很大程度上被牵扯了。很多人天然地认为:“如果我的老公有很好的工作,能赚钱养家,我为什么还要投入那么多精力到工作上?”姜玉欣说:“这是特别自然的,每个女孩都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而且很长时间之内可能都无法得到答案。”她身边的很多人“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中挣扎过”。
而男性不会指望女友养家,因此直接往前跑了,这就是为什么男性二十多岁时普遍在职场上“跑得比女生快”。
姜玉欣表示,这个问题是她在出国时想明白的。“我出国家人是反对的。我当时已经25岁了,有很好很稳定的工作,但我觉得如果当时不出去,到了30岁,就不会走了。”她说,让她决心放弃一切,义无反顾出国的,是一个设想:“到了30岁一切还是这样,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当时母亲对她说:“你不要30大几的时候一个人回来啊!”因为家人觉得,姜玉欣出国就很难找到男朋友了。而她却下定决心:“就算这辈子单身,也走!”
姜玉欣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回头想想,出国之后的路,在别人看来比较顺利,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压根没有指望任何人,这个心态一直跟着我到现在。”她觉得女人最大的障碍其实是自己,“但是这个问题,25岁之前我就没有想明白”。
“中国对女性的态度太宽容了,”姜玉欣结合自己在国外的工作经历谈到,“在国外会更难,因为西方是更强硬的男权社会。”她认为外国女性的成熟度比中国女性要高。外国女性很自立,不会特别依赖家人、男朋友、老公。
姜玉欣回国接触很多初入职场的中国姑娘后发现,“很多女孩下班就回家,回家可能也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但是仍然下班就走。在我眼里,她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没有完成”。
为什么她们没有向前一步,将这些事情做完?“因为她们只是把这份工作看做谋生的手段。没有主动去想,主动去看。”
姜玉欣的理论是,女性如果一直成长,真正的优势在30岁之后。那时,女性已经完成了结婚生子的步骤,人也变得成熟。
而与男性相比,女性的优势在于更认可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胆子没有那么大,不容易做出格的事情,公司用起来比较放心”。此外,女性的倾听、沟通能力,对事物整体的理解力都强于男性。
海归优势在于负责任的心态
与姜玉欣聊久了,就能感到她身上有种不声不响的坚强。姜玉欣认为,这是海外生活对她最大的影响,她称之为独立和负责任的心态。“从我这里出去的东西就是最终的版本,而不是等着上司帮我检查。无论客户是谁,我都要做到最好。”
姜玉欣承认,西方文化对她的工作方式影响很大,比如“说真话”,“最先考虑的是目标如何达成,而不是人际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在国内工作的人经常会有思想负担。”姜玉欣认为这是一种原则、一种个人的风格,回国工作后,这样的原则偶尔会带来麻烦,不过是暂时的。
她认为这样的原则给她带来的益处更大,不需要过度隐瞒自己,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如果你的老板和同事目标都是好好工作,即使大家的路径不同,他们也不会对你有意见。”
在姜玉欣看来,现在的年轻人一毕业就在家里人的压力下开始买房,只想着挣工资还房贷,被社会条件绑架,是“很可怕的”。海归的优势在于独立思考能力强,更多关注“我想干什么”。作为HR,她最欣赏的海归素质是,“自理能力比较强,心态比较开放,对职业有追求”。不过她也提到,海归与个人能力并不直接相关。
姜玉欣从不强化自己的海归身份,她“能感觉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却没有将此作为了不起的事。“家人和朋友也没把我是海归当回事。”
她认为,与毕业就回国就业的学生党相比,在海外工作和生活多年的海归成长性更好。因为他们“内心是不一样的,职业发展中的塑造也是不同的”。姜玉欣很有感触地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克服困难足够多的时候才能达到成长。”
海归妈妈的育儿经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姜玉欣在说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时,再次提到了“负责任的心态”。在她看来,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工作,都要负责任。明确了这一点,接下去要做的就是“找方法”。
姜玉欣的第一个孩子生在国外,她一边工作,一边自己将孩子带到3岁,期间生了第二个宝宝。“身在国外的环境中,你没有时间抱怨,只能想办法把问题解决。”
不过,姜玉欣感到,她的育儿观念和一直在国内的同学不尽相同。“国外生活必须靠自己搞定,没有人帮你,因为人工很贵,老人也不能过去帮着带孩子,所以必须按照你的节奏安排生活,而不能按照孩子的节奏。虽然那个阶段很累,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对孩子未必是坏事。”在姜玉欣的教育下,孩子并不会特别粘她。
姜玉欣说起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的经历时,语气中有种义无反顾的果断。“该办事还是要办事,该去哪里还是要去哪里,最多就是带着孩子一起去了。孩子也知道父母的生活是怎样的,活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而不是被保护起来。”
姜玉欣不断提到自己的“幸运”:在工作初期当了妈妈,没有打乱职业发展的节奏。“我在每次生完小孩回来上班后,都会有特别珍惜的感觉。”她说,休产假给了她一个空间,让她和原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更好地思考职场上的问题。“这段时间里,我是挺渴望回到工作状态的。”而回到职场后,她“甚至比以前更加专注于工作”。
母亲始终只是姜玉欣众多身份中的一个,而不是她生活的全部,“没觉得是特别大的事情”。姜玉欣给年轻女性的建议是:“自己别太在意,结婚、生子、把孩子带大只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不要把这些事情看得过分重要,那样对于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也没有帮助。”
在姜玉欣看来,西方式教育的好处是首先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人,缺点在于过分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忽略了孩子还没有足够的甄别是非的能力。作为海归妈妈,她的理想是将中西的教育精华结合起来,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要在关键的选择上帮孩子把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