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留学以色列(下)

中国留学生:在以色列,学会了批判和质疑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05月27日   18 版)

    北京国际教育展上的以色列留学展台。

    从北京八一中学毕业后,刘双龙考入了北京交通大学。八一中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有合作项目,他通过面试后获得了求学以色列的机会。

    “其实没太犹豫。”刘双龙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他是个爱玩的“活跃分子”,对国内散漫的大学生活有所耳闻,担心进入大学后管不住自己,于是索性远走以色列。

    4年过去了,刘双龙仍活跃地利用课余时间“上天入海”,“玩转欧洲”,却同时在以色列严谨的学习氛围中,淬炼成了一枚如假包换的“学霸”。

    以色列城市:治安好到“路不拾遗”

    以色列驻华使馆文化学术及省际事务主任柯智凯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在美国股票市场上,科技股市值总数最高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中国,排在第三位的就是以色列。而以色列只有800万人口,还没北京市朝阳区的人口多。

    “以色列人能做到这一点并非因为聪明,而是因为以色列文化鼓励新的点子和更好的解决方案。”在以色列理工学院读硕士的郑正非将这个国家的种种奇迹概括为一句话:以色列是个“神奇的地方”。

    这份神奇也体现在大学教育上,“课后作业一般都是给一个实际问题,让你自己分析,假设模型所需数据等,没有答案,没有对错,有详细分析过程就行”。正非告诉记者,他的一位同学在几次考试中答案与参考答案明显不同,计算也有错误,但因步骤详细正确,还是获得了满分。

    在以色列理工学院读大一的王维一告诉记者,他接触的教授不多,“有整天板着脸的,也有一直嬉皮笑脸的”,但他们的共同点是,“讲的课都是‘真东西’”。

    在海法大学以色列研究专业读硕士的徐航,本科学英语,毕业后在一家公益机构工作了一年多,终于抵挡不住“犹太民族和以色列传奇的吸引力”,远赴以色列深造。

    说起以色列,徐航告诉《青年参考》,由于这个国家无论男女,满18岁都要服兵役,很多人服完兵役还会到世界各地走一走,所以他们来读大学时,年龄都已经比较大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

    郑正非也告诉记者,读研时,同学们的差异更大。“拿我上的统计学课程为例,班上大约60人,年龄25~50岁不等,下面坐着的同学很多比老师年龄都大,甚至有其他专业的教授来听课,和我们一起交作业。各国的人都有,很多是边工作边上课,而且小孩都很大了,甚至还有服兵役的同学穿着军装、挎着枪来上课。”

    在正非看来,以色列理工学院是典型的理工科学校,“但又不死板”,学校有很多创新技术展览。“在这里,既有彻夜喝酒狂欢,也有整夜埋头学习,该玩玩,该学学,大家很活泼,我喜欢这样。”

    徐航告诉记者,国内很多人说起以色列首先想到巴以冲突,但他在以色列看到的却是,“和平的希望和尊重彼此文化价值这些美好的东西”。

    刘双龙也告诉记者,他赴以留学之前,母亲担心安全问题,来后才发现,担心是多余的,海法城的治安好到几乎“路不拾遗”。

    王维一承认,刚来以色列时“内心里总是对战争或恐怖袭击有一丝担忧”,这“与本地人对安全的信任形成了强烈反差”。

    “大神”无处不在,强度不及高考

    由于身处以色列最好的理工科大学,刘双龙身边的以色列同学中,“智商特别高的,有的是”。生活在“大神”云集的环境中,刘双龙并没觉得英雄气短。“可能是性格使然吧,我性格里可能就没有自卑的东西。”他说着,自己也笑了起来。“但是真的能看到山外有山。”

    在徐航看来,以色列的本科教育当得起“扎实”二字:作业量非常大,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高。

    正非认为,学习的强度因人而异,但总体来说不如国内。“这边上课注重深度,不像国内强调广度。这边一学期基本只有两三门课,但课程内容和作业量都较大。”

    刘双龙也表示,“刷夜赶作业”是常有的事,考试前的准备也让人抓狂。“好成绩一定来自付出。”不过他认为,这个压力“比不了国内高考”。

    以色列的学习气氛很浓,会让人安下心来学习。“你周围的人都很勤奋,你会顺理成章地更努力。”如今的刘双龙已拿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offer,这位“学霸”表示,在以色列的学习氛围中,“有好成绩理所应当”。

    不过,刘双龙也告诉记者,在以色列读书的4年,每年都目睹中国学生因“挂科太多被劝退”,在他看来,这主要是看自己。“其实从课程本身来说,如果认真学习,不会这样。”

    在徐航看来,与国内相比,以色列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常处于自由的“放羊”状态,每周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堂课,课上主要在于讨论,而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做调查和实地访问。

    说起中国学生在以色列的表现,刘双龙告诉记者,“班上第一名不是中国人”, 他和另一名中国学生的成绩在班级排三四名。他觉得中国学生学习比较刻苦,且更会考试,一些实际操作能力比他好的当地学生,考分没他的高。

    以色列与中国学生的不同

    说起中、以两国学生最大的不同,柯智凯想起了几个月前的一件事。

    以色列理工大学的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其中一名教授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使馆本来想安排他在中国的某所著名大学演讲,却没成功,因为当时正值期末考试期间。这所大学的工作人员透露,平时安排演讲不是问题,但考试期间就比较复杂。

    “在以色列,如果有机会和诺奖得主交流,每个人都愿意参加,不管是要准备考试或有别的事要做,他们总会抽出时间。在中国,学生更多是为了考试而努力学习。对学生来说,成绩确实非常重要,但很多时候答案并不在书本中,而应向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取经。还有谁比诺奖得主更成功呢?”柯智凯说。

    刘双龙说,如果是他,哪怕离考试还有两天,他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去听诺奖得主的讲座。不过他也提到自己认识的一些在以中国学生,“真的是超级学霸,一定不会去听”。

    提问和质疑也是以色列学生的特长。

    柯智凯说,以色列学生更愿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在以色列课堂上,讨论甚至辩论并不罕见,当教授提出一种观点,学生会表示“也许您是对的,但我还有另一种解决方法”。这在企业甚至军队中都很常见,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如果以色列人认为师长或上司想错了,他们不会忍着,而是会说出来。“不是因为不尊重他们,而是为了获得最佳解决方案。”柯智凯解释道。

    徐航对老师鼓励学生发问和质疑深有感触。他向记者说起了一句以色列谚语:“两个犹太人在一起,从来不会同意对方。”他认为国内文科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而他在以色列学习过程中,因常参与辩论而受益匪浅。

    王维一则发现,以色列是“因信仰而立”的国家,“信仰已刻在每个以色列人的骨子里。他们有时表现的有些守旧、古板,但能感觉出,这种‘古板’带给他们前进的动力”。

    赴以留学能带给你什么?

    正非认为,赴以留学的优势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以色列的教育体系基本参考欧美发达国家,但暂时还没被国内蜂拥出国的学生所关注,因此奖学金录取的压力相对较小。再比如,随着中、以两国政府全方位合作的加深,未来中以关系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才,这也给留学以色列的同学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

    刘双龙一直计划去美国深造,而美国对以色列大学的认可度成有利条件。“今年康奈尔大学我这个专业录取的中国学生,大多来自清华、北大,可见以色列理工在外国人眼中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方面,刘双龙透露,进入大学前两年,希伯来语是必修课,他虽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但足以支持日常生活。他和5个以色列学生住在一套公寓里,相处融洽。徐航透露,海法大学的中国人有150人左右。当地人对中国人友好而好奇,“如同中国人对犹太人的好奇一样。”

    自称“关于娱乐,自认为最有资格发表看法,因为这4年真是玩下来的”的刘双龙还列举了以色列的附加优势: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去以色列国内各地还是欧洲旅行,都“既方便又便宜”。“如果有机会,我真想重来一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以色列的教育。柯智凯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他曾跟随大使去了很多中国城市,与当地学生见面交流。在北京以外的学校,多数学生对以色列一无所知,但一般在推介过半后,会积极提问。“提问就说明他们感兴趣,而且提问正是以色列精神的体现。”

 

中国留学生:在以色列,学会了批判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