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全民创业 时代潮流or盲目跟风?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05月20日   16 版)

    5月16日,北京,以“创新创业、科技惠民”为主题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举行。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个90后创客团队,他们怀揣创新梦想亮相科技周舞台。

    在当代中国的年轻人中,创业是比炒股还要时髦的事。有人创业是“基于使命感和源源不断的激情”,有人创业则因为怀才不遇、对现实不满,还有人创业是为了获得更多收入、改善生活。全民创业的面纱下,到底是一些怎样的面孔?

    全民创业:新概念而非新现象

    李先生的父母都是国有企业员工,2003年,他从浙江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海关工作,成为全家人的骄傲。10年过去了,9000元的月薪让上有老下有小的李先生,自觉无法对抗接近3%的通胀率。去年,34岁的他辞职,加入了杭州一家初创的电子商务公司。

    李先生透露,与他同期离职的5个同事,都进入了私营公司。孔宣(音)也曾是江西省的公务员,如今在杭州开办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他告诉美国彭博社:“(创业)最大的不同是我现在开心多了。互联网行业更加有活力。”

    彭博社称,公务员曾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工作,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铁饭碗,从创业中寻找个人价值。

    英国《金融时报》称,创业热潮席卷中国,空气中弥漫着钱的味道,白手起家成为百万富翁的例子似乎无处不在。在网上书店当当搜索“创业”,会出现2.7万本相关书籍。2015年4月,美国“福布斯”网站称,在中国,资产超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亿元)的富翁已经超过400人,他们的财富几乎都是在近30年内获得的,其中很多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沃坦投资发展中心的管理合伙人和投资总监杨光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扑面而来的创业狂潮中有中国经济放缓、就业市场岗位不足的因素,同时也离不开技术发展,如今六七成的创业企业都集中在互联网相关行业。

    投资顾问阚雷也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表示,现在创业的基础设施比10年前好得多,首先是创投市场的资金充足,只要团队靠谱、商业模式靠谱,就能拿到投资。2014年新的公司法实施后,降低了开公司的门槛。互联网模块化和移动支付的成熟,也使互联网创业的难度大大减小。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14年3月到2015年1月,我国新注册企业达到358.33万家,同比增长47.1%。美国《华尔街日报》称,2015年的前3个月,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继续涌入中国。虽然6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5亿元)的总投资额,与2014年第四季度的6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6亿元)相比有所减少,但仍然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初创企业的涌现是重要原因。

    阚雷认为,虽然“全民创业”的概念很火,但它其实并不是新现象。比如1998年前后的下岗再就业,也是大规模创业,“只不过我们现在把它提到了新的高度”。

    通过创业实现自我

    真格基金的投资经理刘源告诉彭博社,去年该公司对100家初创企业注入了7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亿元)的天使投资,这些企业一半以上是1985年之后出生的大学毕业生创办的。阚雷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他身边很多1980年到1985年出生的人已成为创业的支持者,比如投资人和投资顾问,而冲在创业前沿的是“85后”和源源不断涌入的“90后”。

    随着“80后”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90后”也陆续进入职场,社会主流文化发生了变化,铁饭碗不再是这一代人的人生理想。当他们进入职场,希望大展拳脚时,现有的体制没有给他们充足的发挥空间。

    阚雷提到了“认知鸿沟”的概念:“70后”进入职场时,和“60后”相比有明显的认知鸿沟。比如“60后”不会用电脑,“70后”会,因此他们上升得非常快,很容易获得重要的岗位。但是“80后”不一样,认知鸿沟的缩小导致“80后”及之后的年轻人在职场上没那么容易晋升,也就难以获得成就感。偏偏“80后”、“90后”又是特别愿意自我实现的一代。当他们无法在工作单位取得事业成就,却又需要自我实现的时候,就会自己单干。

    2010年,阿里巴巴前员工陈玘抛了阿里巴巴股份,用换来的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10万元)创办了女性购物电商平台蘑菇街。那些股票如今的市值是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963万元),而蘑菇街在最新一轮融资后,市值约为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亿元)。“我离开阿里巴巴的时候,同事问我为什么要走,如今我会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还留在这里’。” 他告诉加拿大《环球邮报》。

    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员工中,不乏离职创业成功的典范。过去3年里,阿里巴巴的前员工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创业公司,包括快的打车和在线教育网站创客。当年硅谷的技术大咖Paypal和谷歌也输送了大量创业者。

    贝塔斯曼亚洲集团的合伙人安娜贝拉·龙告诉《华尔街日报》,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的员工普遍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可以负担得起“追求梦想的代价”。“他们不缺钱,”她表示,“他们只为梦想而奋斗。”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创业并没有这么容易。

    杨光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创业需要团队、资金、投资人,北京集中了大量的资源,对创业者来说得天独厚,而二三线城市就没有这个条件了。

    “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对的,但不可否认,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杨光说,很多创业成功者都是35岁开外,做到了企业高管之后,出来挑旗单干的,这些人的成功几率更大。团队、市场经验和人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对于许多没有资本也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来说,创业似乎意味着在微信和淘宝上开店卖衣物。杨光说,最初,很多人创业都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更高层次的创业才能达到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目的。

    创业泡沫并非坏事

    《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初创公司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从私人投资者手中融资,随之而来的是对其潜在价值被高估的担忧。有人认为,许多初创公司还在探索盈利方式,融资标价已被越抬越高。投资者和互联网创业者拿用户数量和商品交易总额等指标衡量初创公司,而不是利润和渠道。

    亚洲科技网站TechinAsia也指出,中国很多初创公司谎报获得的投资额。著名孵化器公司500startups的大中华区合伙人马睿曾表示,超过一半的初创公司存在这个问题,这甚至成了初创公司的一项策略。“这是非常不健康的,因为新的创业者会用这些数字作为基准,导致已经过热的市场变得更加非理性。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然后因为错估跳入市场。”他说,这个趋势助长了已经存在的创业泡沫。

    阚雷指出,很多创业团队都不是经过磨合的成熟团队,有时候就是志趣相投的朋友凑在一起,成立了公司。更主要的是,很多创业者自己都没有想清楚要做什么。“我见到的创业者很少有能撑过一年的。”不过他认为,即使初创企业夭折了,创业者仍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提升。李克强总理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喝咖啡时,特意喝掉了上面的泡沫,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细节。

    阚雷举例说,工业革命后,英国四处修铁路,但并非所有人都发财了,事实是很多公司死掉了,“和现在的创业泡沫是一样的”。不过那些修铁路的人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因为他们有了不同的视野。而铁路修好后的英国也成了世界强国。“泡沫一定是有的,但它对于创业者和国家来说,未必是坏事。”阚雷说。

    创业只适合少数人?

    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2014年中国产生了超过66万个专利,比2013年增长了12%。而百度、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也在支持创新。3月6日,雷军称,小米已投资了27个初创企业,目标是100个。

    我国此前有过类似的创业热潮,比如2010年前后蜂拥而起的团购网站。到2011年9月,中国已有大大小小5000余家团购网站,其中赚钱的寥寥无几。小企业陆续关门,到11月,有1500家团购类初创企业关张大吉。2012年8月,超过3000家倒闭。

    据调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平均寿命为3~5年,平均每年有20~30%的企业“自然死亡”。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近6年中,有160个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只有62家企业目前仍在运营。

    阚雷表示,不同地方的人生活状态都不一样,有人愤世嫉俗,有人追求生活情调。但当你到了中关村的创业大街,看到那种生龙活虎的状态,每个人都在讨论创新,讨论未来,“就能感觉得到国家的生机和活力”。

    阚雷对《青年参考》记者说,他见到的最多的创业者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但他认为创业难以改善生活,“想要改善生活应该去打工。创业虽然有可能赚钱,但也可能让你过得更糟”。有人创业是为了实现理想,这群人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看得到未来3年甚至10年的图景,却不知道明天或下个月要做什么。阚雷说,这样的人其实并不适合创业。“最适合创业的是能对着公众说理想,回到公司能脚踏实地做事情的人。”

    赛富亚洲创始人阎焱曾经表示,创业是少数人的事,而且它应该只适合少数人。不过,他也认为,年轻人争相创业,总比争相当公务员好。

    杨光也认同,并非所有人都有创业的能力。在社会的创业热潮下,个体应该理性地衡量自身能力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慎重决定是否要投身创业浪潮。

    本版图片来源CFP

 

全民创业 时代潮流or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