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被指“挥霍救灾资源”

外国登山客“拖累”尼泊尔震后救援?

本报特约撰稿 姜琳 《 青年参考 》( 2015年05月13日   22 版)

    救援直升机准备在珠峰营地着陆。

    ■编者按 当遭遇强震的尼泊尔各地依然满目狼藉,该国政府便已着手“重启”珠峰登山项目。外媒指出,近些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为尼国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但在此次震灾救援的关键阶段,这些人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可忽略——


    4月27日,即8.1级地震横扫尼泊尔之后两天,百余名登山者——向导、游客及他们雇佣的本地劳工,在无线电频道中高声呼救,请求派直升机带他们撤离珠峰。当时还没有谁意识到,这些人的求救,意味着这个贫瘠山国的其他受灾区的救援行动将被耽搁。

    根据RMI探险队的一名向导戴维·汉恩在博客中的记述,“重大的珠峰飞行表演”其实从地震当天就开始了。5架高空直升机(约占尼泊尔所有同类直升机的1/5)忙碌地将人员和物资送下“世界屋脊”,来自多家私营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在随后数日内执行了超过90个架次的任务,将滞留在珠峰前进营地的160名登山者全部带回山下的大本营。

    稍后,一位名叫亚伦·阿耐特的登山客披露了当天的情况:“有些报道中提及的‘登山者面临生死考验’并不属实,至少是夸大的。我所在的队伍当时在海拔最高处,在2号营地。其他人在更低的1号营地。大家都有足够的食物、燃油、水和遮盖物,足够坚持几天。”

    如果事实果真像亚伦所说,这些登山者有挥霍救灾资源之嫌——为数不多的直升机本可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另一方面,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因为直升机迟迟无法到位,尼泊尔地方官员倍感沮丧。只有借助直升机,救援队伍才能到达许多闭塞的受灾地区,进而查明设施受损和人员伤亡情况。廓尔喀地区行政专员助理吉登德拉·波德尔表示,“很多受地震影响的村庄非常偏僻,应优先获得直升机的支援,但我们实际得到的反而最少。”

    在无国界医生组织工作的普林斯·马修不断通过社交媒体呼吁向兰唐谷(Lantang Valley)增派直升机,该地距珠峰不远,几乎全被埋在废墟下。他的求助没得到回应。

    既然灾情如此严峻,为什么人们宁肯把宝贵的直升机用在帮助并未面临紧迫危险的外国登山者撤离珠峰上,也不肯把它们派去援救那些苦苦挣扎的平民?

    美国登山俱乐部前主席、曾于1991年登顶珠峰的马克·里奇道出了原因,“都是为了钱。许多直升机由私人掌控,当登山者求援,他们当然会优先确保金主的安全。”

    前去挑战“世界屋脊”的人,通常会被要求购买救援保险。为确保这套保险机制随时有效,错综复杂的服务体制必不可少。比如,很多美国登山者每年向美国登山俱乐部缴纳保额5000美元的“全球救援险”,具体工作则由各个登山胜地的企业或个人承担。“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人们非常慌乱,便大喊大叫,‘情况紧急,我有全球救援险,来接我!’”里奇说。

    他补充道,“并不是说救援保险和救援服务不好,问题在于,它很容易被滥用,尤其是当登山者挪用了像直升机这样重要的资源,导致对更多生命的救援受阻之时。”

    站在私营航空公司的立场上,相比报酬微薄的人道主义救援,去救援登山者属于履行商业合同,无论怎样都更有利可图。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登山客数量飚升,这桩生意的油水更丰厚了。前不久,《纽约客》网站刊发的一篇文章就提到,1996年之前,只有630人曾立足于珠峰之巅,但随后20年间,这个数字暴涨到了6241人。

    这就意味着,更多有钱但缺乏经验的登山客来到珠峰“尝鲜”;通常来说,这类人群对“特殊待遇”的需求尤为强烈。

    用美国VICE网站专栏作家安德鲁·比沙拉德的话说,登山本是自力更生的游戏,如今的商业化却消除了它的大部分风险,降低了对技能的要求;地震袭来,登山者们不愿自行脱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该享受VIP待遇,其中就包括“打飞的”下山。

 

外国登山客“拖累”尼泊尔震后救援?
体育明星戒毒,不同的“洗心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