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别人创业,她创“艺”

返乡,不意味着“在外混不下去”

本报记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5年05月13日   16 版)

    李丽琼

    李丽琼经常举办小型沙龙,推动青年文化交流。

    她在广东潮汕地区的青年圈子中小有名气,她是返乡青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回到老家,别人大谈互联网创业,她却忙着返乡创“艺”:从组织各种艺术文化沙龙,到开办潮汕创意生活节;从介绍当地的传统手工技法,到活跃本土青年文化……她被身边的人称作“返乡青年代表”,给了他人正能量。

    她叫李丽琼,一个典型的潮汕人,同时又是一个非典型的返乡人。

    她讲话慢、温声细语,一段微信语音原样打出来几乎就是一篇文章。和很多潮汕人一样,她是“茶痴”,出门旅行必带一整套简易的功夫茶具,茶叶也不怠慢,对潮汕名茶凤凰单枞了如指掌。她做了微信公众号,名叫“布焦绿”,取不焦虑的谐音;她对自己的定位是“潮汕折腾青年”。

    但提到“返乡青年”这个称号,她说“刚开始有点抵触”。“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却忽然收到很多好人好事的表彰……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已经‘非主流’了?”


    留守大城市,还是返回家乡?

    要不要回乡工作,是很多年轻人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来到大城市念书的学生,在毕业之际,总会在去留之间做一番考量:是留在一线城市过“沙丁鱼”的日子,还是回到老家,稳稳妥妥地继续接下来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棋谱。

    其中的大多数人,追随时代的脚步,在大城市“潜伏”下来,每天早晨搭乘地铁,从下一个更像北京或上海的地方出站,迎接新一天的征程。他们充满活力和干劲儿,遭遇一次次挫折,重拾希望,再遇挫折,最终有人离开了北上广,但更多的人留了下来。

    返乡青年是另一群人。不论是为了照顾家中父母,还是想过上安逸稳妥的生活,选择返乡,在很多人看来有一丝“倒退”的意味。与大城市相比,“乡”总是与小城市划上等号。而关于小城市的刻板印象,不外乎“缺乏机会”、“无聊无趣”、“三姑六婆”、“交通不便”等。

    最让人感叹的,是家乡——通常意义上的三四线城市,很少有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比较贫乏单调。

    2007年,李丽琼大学毕业后“很自然地”回乡发展,起初她也感到不适应,“周末不知去哪里玩,没什么活动能参加,找不到可以聊天的人,生活非常枯燥”。

    “很多人都忙着结婚生子、赚钱养家,业余生活多以吃饭唱歌为主,想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太难了。”决心做点什么的李丽琼,开始探索在家乡进行艺文活动的可能性。

    “返乡,不意味着在外混不下去”

    相比多数候鸟式的潮汕青年来说,一心系在家乡土地上的李丽琼,面对“返乡创艺”这个话题有自己的从容。

    从最开始接管介绍汕头传统民俗文化的微博“随拍澄海”起,李丽琼就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潮汕地区的文化活动信息。随着资源的累积,她开始试水、举办一些小型的青年沙龙活动。从评论潮汕公共事务,介绍潮汕饮食、民居、风俗文化,到寻找特定场地开办线下交流,李丽琼慢慢进行着自己的探索,搞出的“动静”也越来越大。

    在去年8月李丽琼连同当地青年开办的首届潮汕生活节上,他们请到了深入潮汕乡村田野调查10多年的丁烁、带队前往南极科考的汕头大学教师陈益纯、独立漫画师和会做手钩花的巧手姑娘,搭台把这些有趣的潮汕人物聚合起来,活跃了本地年轻人的文化氛围。

    在她看来,当初回到家乡,根本没想过做本土青年文化活动,而近几年尝试下来的小小心愿,“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告诉人们,不一定要以返乡为荣,但真的不必以返乡为耻”。

    “社会是多元化的,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不一定值得骄傲,返乡生活也并不意味着在外混不下去了。”

    更重要的是,李丽琼认为在外生活一段时间再回家乡,对土地和家人的感情会发生变化。“如果没离开家乡,你的视角是不完整的。走出去,再回来,看一个地方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比如在北京待久了,有时很想回老家吃一碗粉粿,没走出去,就不会有对故土的牵挂和情愫。”

    “除去潮汕这个标签,剩下的,其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过日子的问题。”李丽琼觉得,每个地方都值得去发现,每个地方都有它合适的生活方式。

    返乡创“艺”遭遇质疑

    直到今年年初,李丽琼都是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不计报酬地做相关活动。她总是被不断问道:“你们做这件事有用吗?是家乡需要的吗?”

    由于缺乏认同和共鸣,在活动执行层面,她总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阻力。她想做青年活动,但把这个点子告诉周围人时,鲜有人理解到底什么是青年活动。

    更直接的质疑还有:“你现在拿多少工资,做这个赚钱吗?”今年30岁出头的李丽琼,虽已结婚,但还未要小孩。“亲戚朋友能理解吗?家人支持你这样折腾?”《青年参考》记者问。

    “你是觉得家人必须要理解你吗?”李丽琼反问,“其实他们不一定要理解你,只是因为关系亲近,我们从内心渴望能从家人那里获得理解和认同。有时亲人的不理解,也源于你自己解释得不到位,要更耐心一点。”

    今年1月,李丽琼正式从某大型企业辞职,虽已升到中层,她还是毅然离开,继续探索潮汕本土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

    “担心邻里或其他人对你的负面评价吗?”李丽琼笑道:“又不影响别人的生活,不给别人造成麻烦,为什么会怕?”

    末了,她回答,“要有钝感力(日本知名作家渡边淳一创造的词汇,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想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好”

    今年年初,她又发起午后知识聚餐活动,号召每人用6分钟时间分享一个小技能或知识点,得到很多上班族的响应。除了活跃青年文化和培育本土艺文气氛,李丽琼还关注文化保护和创意发展等话题。

    “在文化保育这件事上,我觉得每个人的家乡都不是一张白纸,传统的手艺活、工艺美术,还有古厝,甚至妈妈们的手工钩花,都是艺的一种形式。”

    她提到农村过去存在的杂货铺,“它们曾是邻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物品的交换和流通,杂货铺更是人际沟通、联络感情的渠道,不过它们已慢慢消失”。

    “想原封不动地保存某个事物,在今天看非常困难,时代具有选择性,一件物品的消亡有其时代必然性。我们不排斥今天很多先进和时尚的开发方式,但如何让它延续历史的脉络,这对我们是难题。”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努力,李丽琼逐渐积累了一批粉丝,会有陌生人在看过她的公众号之后加她微信好友。李丽琼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不知不觉中,我有了一点青年导师的感觉,但我原本不想教别人什么……你希望自己有怎样的心态,自然就会吸引同样的人,人以类聚。”

    “我乐于探索身边的世界,也相信生活中有很多可能性。”李丽琼说。她不一定会用全部心力来做潮汕文化保护工作,但一定不会动摇这种念头,“想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是来自内心的召唤”。

 

返乡,不意味着“在外混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