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走进“不可思议的印度”(上)

邻国印度:传统又现代、熟悉又陌生

本报特约撰稿 杜东 《 青年参考 》( 2015年04月29日   10 版)

    2014年10月29日,神圣庄严的印度恒河祭祀。

    2015年4月13日,印度总理莫迪出席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工业展,大力推广“印度制造”。

    2015年1月11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全球投资者峰会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开幕。该峰会是由印度总理莫迪在2003年创立的,每两年举行一次。本次,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作为伙伴国参加,是该峰会有史以来伙伴国数量最多的一次。

    在中国青藏高原的另一侧,“居住”着一位熟悉又陌生的邻居——印度。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从小都听说过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说它陌生,是因为作为相邻的大国,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尚不算频繁。据统计,2013年两国人员往来合计90万人次,同两国25亿的人口总数相比,往来密度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印度旅游的宣传口号是“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印度是那种你看过一眼后就再也忘不掉的地方”。

    本文作者曾3次到访印度,近距离观察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中国近邻。在本期和下期(5月7日)“交流”版,《青年参考》将连续推出其亲身感受印度的系列文章——走进“不可思议的印度”(上)、(下)。


    中印两国虽为近邻,但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认识非常模糊,印度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也相对有限。而且,由于西方殖民者遗留的边界问题、或出于竞争心理,两国对彼此的认知有时倾向于负面。

    印度留给访客的印象往往鲜明而深刻,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将其说得一无是处。偶尔会听到一些从印度回来的朋友抱怨,印度处处脏乱差,根本不适合旅行。

    我曾3次到访印度。今年1月底,我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南,经过7小时的飞行来到印度首都新德里。对于暂别北京的雾霾、一心向往南亚次大陆灿烂阳光的中国人而言,新德里虽有温暖的阳光,但空气质量却令人失望。

    几大城市,特色各不相同

    如果要拍摄一部介绍印度的纪录片,从传统的选景视角来看,往往会选择这样几个城市: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瓦拉纳西。

    其中,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孟买是印度的经济中心,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拍摄地;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代表着印度优势产业软件业和服务业;瓦拉纳西是印度的圣城,体现着印度人的精神寄托。

    如果用现代的视角看印度,就应加上古吉拉特邦的首府艾哈迈德拉巴德。

    印度总理莫迪自2002年当选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以来,大力吸引外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注重与基层民众的沟通,在10余年间取得了10.2%的年均增长率,创造了印度的“古吉拉特模式”,他领导的古吉拉特邦也被称为印度的广东。在2014年印度全国大选中,莫迪率领的印度人民党一举击败长期执政的印度国大党,在全国多数邦取得主导地位。

    印度民众大多对莫迪总理领导的新一届政府抱有较高期望,希望他能将古吉拉特模式复制到全印度。

    作为火车站茶贩的儿子、作为低种姓阶层的一员,莫迪的奋斗经历比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更加励志,他受到印度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与印度前总理辛格相比,莫迪是一位更具个人魅力的领导人。2014年他访美时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面对18000多名在美印度人的演讲,让人感觉既亲切、又激动,莫迪在那次演讲中谈到了“印度梦”。他说,到2020年,要让每个印度人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2015年1月访印时,我在新德里市中心看到了无家可归者在夜晚露宿街头、生火取暖的景象。印度朋友告诉我,前不久新德里遭遇了一场寒潮,一个晚上就夺去了十几个流浪汉的生命。看来,莫迪政府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整个国家就是个“宗教博物馆”

    中国人自小就熟知《西游记》里唐僧赴西天取经的故事。可能大部分中国人对印度的印象还保留着“西天”的烙印,觉得印度是个纯正的佛教国家。

    其实,佛教于公元7世纪在印度就已衰落,现存于印度的佛教是19世纪重新兴起的。当代印度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度,其中印度教占据主导地位。印度也因此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数千年来,宗教信仰始终深刻影响着印度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深入到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在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它可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在印度,不管在城镇还是乡村,工厂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同你交谈时,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会感到不可思议。

    在印度,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之后再继续赶路。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他们又会重复一番。

    白天,在大街上十字路口的庙内或路边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讲述各种神话故事。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的教义行事。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

    对中国人而言,无论是否信佛,印度的菩提伽耶都是值得到访的圣地。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儒、释、道三教的交融,已融入中华文明的基因。到佛教的发源地来,坐在佛祖释迦摩尼悟道的菩提树下,或许能让你在浮躁的尘世中寻得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印度,制造吧”

    在工业化进程中,印度选择了与中国不同的道路,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优先发展了软件、制药、服务等产业,在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印度在工业化进程中没选择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是选择了智力密集型产业,这导致其优势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比较有限。

    自2014年底莫迪政府提出“印度制造”这一概念以来,此计划就广受争议。“印度制造”的英文是“Make in India”,这也可看作是对“Made in China”的巧妙回应。“Made in China”是叙事语态,表示是已完成的工作,而“Make in India”是祈使语态,意思是“印度,制造吧”。

    以印度的制造业基础和低廉的工资水平,印度具备大力发展制造业的潜力,以满足国内的需求,甚至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产业经营者无法确定政府是否有能力实现愿景,因为基础设施瓶颈、政策僵化及通关障碍早已使印度落后于其他亚洲国家。

    在印度投资的中资企业明显感到,印度的制造业缺乏熟练技工,其职业教育也尚未与市场接轨。从印度年轻人的求学及职业选择来看,最优秀的年轻人都希望进入印度理工大学学习,毕业后从事计算机软件行业。许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都抱着改变命运的理想努力拼搏。即使在其他行业工作,多数印度年轻人在一家企业也最多工作3年。他们通常通过频繁的跳槽来提升自我价值,从而提高薪水。

    印度独特的宗教和社会传统,也是它的软实力所在。印度是一个地道的多元文化社会,印度教的传统又是多姿多彩,不要求服从和一致,所以印度文化里阻碍创新的因素较少,而创新正是当今国际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转型阶段最需要的活力因子。

 

邻国印度:传统又现代、熟悉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