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蒂姆·寇普透露独门写作“秘诀”
“我这样写出一本探险书”
本报记者 刘坤喆
《
青年参考
》(
2015年04月15日
20
版)
|
蒂姆·寇普在路上,一个人,一条狗(旅途中拥有的爱犬Tigon),以及两匹马。 |
|
在哈萨克斯坦,寇普经历的最冷的时候,气温是零下50度。 |
提起探险类书籍,你的脑海中会跳出什么——瑞典知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的《我的探险生涯》和《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还是挪威人托尔·海尔达尔的《复活节岛的秘密》和《太阳号草船远征记》?抑或是被中国背包族奉为“经典教材”的《中国徒步穿越》?
有个澳大利亚人最近出版的旅行探险类书籍《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穿越游牧民族土地的史诗旅程》,也相当不错。此书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地广泛发行,颇受欢迎,并在2013加拿大“班芙国际图书节”上夺得“最佳探险类图书奖”和“大奖”。
书的作者、36岁的澳大利亚人蒂姆·寇普(Tim Cope),用3年半时间,独自骑马,依次穿越了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5国,横跨1万公里。
如何简洁有效地把这趟旅程记录下来?写这种探险类书籍最重要的因素都有哪些?主题、背景、写作节奏,都分别怎么把握?在今年3月澳驻华使馆主办的第八届“澳大利亚文学周”上,寇普向《青年参考》记者和其他文学爱好者透露了他的写作“秘诀”。
确定主题,找出“纵贯全书的参照系”
“你永远不会开始动笔,如果你预先知道自己写的书会是什么样。”寇普认为,写书前一定不要想太多,直接去写就好,不要畏手畏脚。
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书就没有章法可循。
首要的章法,在寇普看来,就是确立“主题”。“用一个明确的主题去塑形、剪切要写的内容,并缩小焦点。主题明确了,你的写作就有别于游记或日记类写作了。”
“我纵贯全书的思想是什么?
旅行开始之前,我脑子里都出现过哪些想解答的问题?
不确定性在哪里,能投射出我个人风格的主题是什么?
反应当地特点的地方性主题,又是什么?”
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寇普将《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一书的主题确定为“真实反映欧亚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并借助这些成吉思汗的后代来探寻那位帝王当年的足迹”。
主题明确了,思路就清晰了很多,那些和主题关系不大的“枝枝叉叉”要被果断砍掉。
布鲁姆伯利出版社的执行主编安通·穆埃勒(Anton Mueller),是寇普《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一书的编辑。他在拿到寇普的第一稿后对寇普说:“你的开篇写得太‘流水账’了,很多事情虽在你的旅途中确实发生,但未必该被写进书里。”只有那些和主题息息相关的见闻,才值得被着墨。
寇普没有对《青年参考》记者隐藏穆埃勒写给他的电子邮件。后者写道:“蒂姆,你的471~473页,把小狗Tigon受伤的那部分去掉吧,虽然有趣,但无必要,因为这并未给书增色,反而打断了讲述旅行的过程。”
寇普认为,主题除了是“纵贯全书的参照系数”外,也在无形中“为各个章节搭建了框架结构”。
“我要循着这条主线的思路,为每个章节确定副题,它们是每一章的核心思想。”寇普说,比如在哈萨克斯坦那一章,主线之下的副题就是,苏联解体对哈萨克游牧民族生活的影响。
此外,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时常有意识地用总结性语句来点题,这样每部分之间就能由分散状态变得被有机连接起来,这一份前后关照要有”。
交待背景,让读者真正“知你所言”
“恰当的背景能为读者定位,让其对你的旅程有一个相对具体的了解,从而真正地知你所言。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对之后数天、数周、数月所发生的内容有所期待。比如,让读者对你所处的地理位置、身处的季节都有明确感觉,他们才能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你的遭遇、你的感受。”资深编辑穆埃勒对寇普说,这个写作背景可以是个人背景、历史背景、政治背景、自然环境背景,等等。
在寇普这趟为期3年半的独自探险旅程中,蕴含着许多需要交待背景的因素,比如苏联解体前后当地人的生活变化,这是历史大背景;比如哈萨克斯坦所处的自然环境特点,这是地理背景;比如游牧民族的基本生活特征,这是人文背景;再比如蒙古汉子奥奇巴特为何能和寇普变得亲密无间,这是人物的个体背景……
有时,寇普也会感到困惑,“在有些章节的写作过程中,我发现确立‘主背景’很难,因为有些情况是个人经历处在历史背景之下,有时是历史处在我旅程的背景之下。不过最终,一本好的旅行探险书籍,需要平衡这两者,并在其间找到最美的‘交叠重影’”。
写作节奏:和唱歌、跳舞一个道理
像唱歌、舞蹈一样,写作也要讲究节奏。寇普说,涉及景色、人、社会、情感等诸多因素时,都要注意把握写作节奏,既不能过快,那会没讲明白;也不能过慢,那会拖沓繁冗。
“在你‘独自在路上’的那些章节和‘拜访当地人’的那些章节之间,有一个自然而然的节奏。”穆埃勒编辑在谈及写作节奏时,先给了寇普一定的赞许和肯定。
但马上,这位对写书出书这些事早已烂熟于心的资深编辑,就开始一针见血了:“你旅程部分的叙述直截了当,直奔主题;但拜访部分就写得太啰嗦了,而且由于你想包含进来的人、事、物过多,所以显得杂乱无章。比如你的第11章,“被上帝忘却的地方”,就写得过于拖沓、且主次不清。我建议你写得再概括些、精练些,加快叙事的节奏,把写作往前推进得再快一些,以免让读者读到这里失去了阅读的耐心。”
按什么顺序来写:“剧透”有妙用
“按照主题的需要来组织架构,而非只是依着时间先后顺序去写。”寇普这样主张。
但其实,他在一开始也不懂得这样做,而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记着流水账”,直到穆埃勒对他提出了一条重要无比的修改意见——“应该由你牢牢掌控时间,而非被时间掌控”。
穆埃勒认为,一本书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应根据核心思路的需要,打破时间的束缚;不要总是关注何时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而是把思路架到这些之上,关注所发生的究竟是什么,它们意味着什么;并依循着这些点,去组织自己的写作。“这样,你可以把后发生的事先写,局部倒叙,再跳出来,顺序着去写,再挑选后来的事去写。但是有一点,不管怎样跳出时间的束缚去写作,都要遵循主题的需要,围绕着某个明确又集中的点去‘自由穿梭时空间’才行。”
寇普认为,主动掌控时间而非被时间掌控,是写旅行探险类书籍时必须掌握的技巧。
那么,“掌控时间”的具体操作方法都有哪些?寇普很大方地教了记者一招——提前剧透。“只提前投射那么一句话就足以,留下一条线索、一个念想、一个交待,就可以了。这样做,既能吊起读者胃口、留下悬念,又为下文的顺利引出作了铺垫。”
(编者注:关于蒂姆·寇普《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一书和他为期3年半、横跨1万公里的单人旅行,详见《青年参考》2015年3月25日B08版文章《一本书:用马背上的1280天写成》。)
提起探险类书籍,你的脑海中会跳出什么——瑞典知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的《我的探险生涯》和《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还是挪威人托尔·海尔达尔的《复活节岛的秘密》和《太阳号草船远征记》?抑或是被中国背包族奉为“经典教材”的《中国徒步穿越》?
有个澳大利亚人最近出版的旅行探险类书籍《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穿越游牧民族土地的史诗旅程》,也相当不错。此书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地广泛发行,颇受欢迎,并在2013加拿大“班芙国际图书节”上夺得“最佳探险类图书奖”和“大奖”。
书的作者、36岁的澳大利亚人蒂姆·寇普(Tim Cope),用3年半时间,独自骑马,依次穿越了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5国,横跨1万公里。
如何简洁有效地把这趟旅程记录下来?写这种探险类书籍最重要的因素都有哪些?主题、背景、写作节奏,都分别怎么把握?在今年3月澳驻华使馆主办的第八届“澳大利亚文学周”上,寇普向《青年参考》记者和其他文学爱好者透露了他的写作“秘诀”。
确定主题,找出“纵贯全书的参照系”
“你永远不会开始动笔,如果你预先知道自己写的书会是什么样。”寇普认为,写书前一定不要想太多,直接去写就好,不要畏手畏脚。
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书就没有章法可循。
首要的章法,在寇普看来,就是确立“主题”。“用一个明确的主题去塑形、剪切要写的内容,并缩小焦点。主题明确了,你的写作就有别于游记或日记类写作了。”
“我纵贯全书的思想是什么?
旅行开始之前,我脑子里都出现过哪些想解答的问题?
不确定性在哪里,能投射出我个人风格的主题是什么?
反应当地特点的地方性主题,又是什么?”
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寇普将《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一书的主题确定为“真实反映欧亚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并借助这些成吉思汗的后代来探寻那位帝王当年的足迹”。
主题明确了,思路就清晰了很多,那些和主题关系不大的“枝枝叉叉”要被果断砍掉。
布鲁姆伯利出版社的执行主编安通·穆埃勒(Anton Mueller),是寇普《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一书的编辑。他在拿到寇普的第一稿后对寇普说:“你的开篇写得太‘流水账’了,很多事情虽在你的旅途中确实发生,但未必该被写进书里。”只有那些和主题息息相关的见闻,才值得被着墨。
寇普没有对《青年参考》记者隐藏穆埃勒写给他的电子邮件。后者写道:“蒂姆,你的471~473页,把小狗Tigon受伤的那部分去掉吧,虽然有趣,但无必要,因为这并未给书增色,反而打断了讲述旅行的过程。”
寇普认为,主题除了是“纵贯全书的参照系数”外,也在无形中“为各个章节搭建了框架结构”。
“我要循着这条主线的思路,为每个章节确定副题,它们是每一章的核心思想。”寇普说,比如在哈萨克斯坦那一章,主线之下的副题就是,苏联解体对哈萨克游牧民族生活的影响。
此外,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时常有意识地用总结性语句来点题,这样每部分之间就能由分散状态变得被有机连接起来,这一份前后关照要有”。
交待背景,让读者真正“知你所言”
“恰当的背景能为读者定位,让其对你的旅程有一个相对具体的了解,从而真正地知你所言。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对之后数天、数周、数月所发生的内容有所期待。比如,让读者对你所处的地理位置、身处的季节都有明确感觉,他们才能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你的遭遇、你的感受。”资深编辑穆埃勒对寇普说,这个写作背景可以是个人背景、历史背景、政治背景、自然环境背景,等等。
在寇普这趟为期3年半的独自探险旅程中,蕴含着许多需要交待背景的因素,比如苏联解体前后当地人的生活变化,这是历史大背景;比如哈萨克斯坦所处的自然环境特点,这是地理背景;比如游牧民族的基本生活特征,这是人文背景;再比如蒙古汉子奥奇巴特为何能和寇普变得亲密无间,这是人物的个体背景……
有时,寇普也会感到困惑,“在有些章节的写作过程中,我发现确立‘主背景’很难,因为有些情况是个人经历处在历史背景之下,有时是历史处在我旅程的背景之下。不过最终,一本好的旅行探险书籍,需要平衡这两者,并在其间找到最美的‘交叠重影’”。
写作节奏:和唱歌、跳舞一个道理
像唱歌、舞蹈一样,写作也要讲究节奏。寇普说,涉及景色、人、社会、情感等诸多因素时,都要注意把握写作节奏,既不能过快,那会没讲明白;也不能过慢,那会拖沓繁冗。
“在你‘独自在路上’的那些章节和‘拜访当地人’的那些章节之间,有一个自然而然的节奏。”穆埃勒编辑在谈及写作节奏时,先给了寇普一定的赞许和肯定。
但马上,这位对写书出书这些事早已烂熟于心的资深编辑,就开始一针见血了:“你旅程部分的叙述直截了当,直奔主题;但拜访部分就写得太啰嗦了,而且由于你想包含进来的人、事、物过多,所以显得杂乱无章。比如你的第11章,“被上帝忘却的地方”,就写得过于拖沓、且主次不清。我建议你写得再概括些、精练些,加快叙事的节奏,把写作往前推进得再快一些,以免让读者读到这里失去了阅读的耐心。”
按什么顺序来写:“剧透”有妙用
“按照主题的需要来组织架构,而非只是依着时间先后顺序去写。”寇普这样主张。
但其实,他在一开始也不懂得这样做,而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记着流水账”,直到穆埃勒对他提出了一条重要无比的修改意见——“应该由你牢牢掌控时间,而非被时间掌控”。
穆埃勒认为,一本书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应根据核心思路的需要,打破时间的束缚;不要总是关注何时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而是把思路架到这些之上,关注所发生的究竟是什么,它们意味着什么;并依循着这些点,去组织自己的写作。“这样,你可以把后发生的事先写,局部倒叙,再跳出来,顺序着去写,再挑选后来的事去写。但是有一点,不管怎样跳出时间的束缚去写作,都要遵循主题的需要,围绕着某个明确又集中的点去‘自由穿梭时空间’才行。”
寇普认为,主动掌控时间而非被时间掌控,是写旅行探险类书籍时必须掌握的技巧。
那么,“掌控时间”的具体操作方法都有哪些?寇普很大方地教了记者一招——提前剧透。“只提前投射那么一句话就足以,留下一条线索、一个念想、一个交待,就可以了。这样做,既能吊起读者胃口、留下悬念,又为下文的顺利引出作了铺垫。”
(编者注:关于蒂姆·寇普《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一书和他为期3年半、横跨1万公里的单人旅行,详见《青年参考》2015年3月25日B08版文章《一本书:用马背上的1280天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