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朋友圈”不断扩大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5年04月01日
04
版)
 |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提出筹建亚投行的倡议。《日本经济新闻》报称之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
 |
3月17日,德国财长朔伊布勒与中国副总理马凯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当天,朔伊布勒宣布德国将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投行。 图片来源 CFP |
3月31日,吉尔吉斯斯坦和台湾“总统府”分别宣布,递交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申请意向书,赶上了3月底创始成员国资格确认的截止日期。
各国在3月底纷纷加快脚步“排队”加入亚投行。目前已有四十多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囊括亚洲各国和主要西方国家,远超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处长金立群此前预测的35个。
亚投行“破冰”得益于中国不懈努力
随着截止日期逼近,各国申请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资格的动作也越来越快。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报道,3月30日,埃及、俄罗斯、芬兰正式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此前一天,丹麦、澳大利亚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公然反抗美国”。荷兰、巴西、格鲁吉亚在28日提前行动,英、法、德、意等欧盟国家则早在3月中旬就已“先下手为强”。
据路透社报道,亚投行具体的创始成员国数量最早到4月15日才能确定。3月底之后,其他国家仍可申请加入,但只能成为普通成员国。3月29日,中国财政部宣布英国和瑞士已正式被接受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
“我们应该推进建设一个地区性的金融中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中国应“加强在金融体制稳定性、投资、融资、信用评级和其他领域的务实合作”。
顾名思义,亚投行是重点为亚洲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政府间多边金融机构,由习近平于2013年10月2日提出筹建倡议。当时,部分欧盟国家、澳大利亚、韩国等表现出了兴趣,《日本经济新闻》报称之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曾担任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表示,中国被迫创办亚投行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世界金融体系的改革一直停滞不前,其二是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幅飙升,远超当前国际金融机构的能力。
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2010~2020年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缺口高达8万亿美元,现有金融机构很难满足。此外,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多支持环境保护和性别平等项目,亚投行选择将火力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很有必要。
2014年10月24日亚投行正式在北京建立时,只有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在内的21个国家成为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而且其中不少是尼泊尔、孟加拉等东南亚债务国。在美国施压下,许多国家在这一阶段放弃加入亚投行,选择了观望。
正如路透社所说,这将导致亚投行很难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并对该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果美国及其盟友坚持不合作政策,亚投行很可能孤立无援。
《华尔街日报》称,为争取更多国家加入,中国主动提出改变传统的国际金融机构规则,不再寻求一票否决权。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犹豫不决的发达经济体,对亚投行有今天的面貌至关重要。
在中国的不懈努力下,今年3月中旬开始,亚投行迎来了期待已久的“破冰”。此后两周里,亚投行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西方国家无视美国警告加入亚投行
3月13日,英国成为第一个公开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遭到美国强烈反对和指责。对此,英首相卡梅伦只简单回应:“我们认为这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英国《金融时报》称,英国希望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此后,法、德、意等欧洲国家也纷纷放弃观望姿态,“排队”加入亚投行。因为英国公司在亚投行项目中得到优惠待遇,将置其他国家的企业于不利境地。
《纽约时报》认为,英国的加入,大大提升了这家羽翼未丰的银行的信誉。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英国的“背叛”让美国精心维护的大坝上出现了第一条裂缝。
3月27日,韩国《中央日报》如释重负地宣布,面对“亲中”还是“亲美”的“试金石”,韩国苦恼了8个月,总算下定决心搭上了亚投行的“末班车”,“虽然晚,但做得好”。
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说,是否加入亚投行不仅考验韩美关系,也考验韩国在与北京的经济吸引力和与美国的安全联盟之间的平衡能力。而以英国为首的美国主要盟友的加入,“让韩国的脚步变得轻松起来”。
“亚投行是第一个韩国从一开始就作为主要成员国加入的国际金融机构。韩国在全球日益重要的经济角色要求其承担更多责任,亚投行将成为韩国做到这一点的重要场所。”韩国政府声明称。
3月29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宣布,决定签署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亚投行的谅解备忘录,并就此展开谈判。《悉尼先驱晨报》称,堪培拉的投资可能高达30亿美元。澳国库部长霍基强调,澳美之间的紧密关系不会受影响。
然而在当天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澳前总理霍克公开指责现政府“太听美国的话”,拖延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极其荒谬”。他认为,只有成为亚洲大家庭的一员,才最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金融时报》则指出,亚投行对中国在区域、国际扩大经济影响力很重要,但中国也需要西方国家的支持,说它是中国单方面的大胜“绝对夸大其辞了”。“别刻意放大亚投行的意义,中国既不是霸权主义,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孤立。”
3月31日,吉尔吉斯斯坦和台湾“总统府”分别宣布,递交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申请意向书,赶上了3月底创始成员国资格确认的截止日期。
各国在3月底纷纷加快脚步“排队”加入亚投行。目前已有四十多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囊括亚洲各国和主要西方国家,远超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处长金立群此前预测的35个。
亚投行“破冰”得益于中国不懈努力
随着截止日期逼近,各国申请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资格的动作也越来越快。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报道,3月30日,埃及、俄罗斯、芬兰正式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此前一天,丹麦、澳大利亚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公然反抗美国”。荷兰、巴西、格鲁吉亚在28日提前行动,英、法、德、意等欧盟国家则早在3月中旬就已“先下手为强”。
据路透社报道,亚投行具体的创始成员国数量最早到4月15日才能确定。3月底之后,其他国家仍可申请加入,但只能成为普通成员国。3月29日,中国财政部宣布英国和瑞士已正式被接受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
“我们应该推进建设一个地区性的金融中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中国应“加强在金融体制稳定性、投资、融资、信用评级和其他领域的务实合作”。
顾名思义,亚投行是重点为亚洲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政府间多边金融机构,由习近平于2013年10月2日提出筹建倡议。当时,部分欧盟国家、澳大利亚、韩国等表现出了兴趣,《日本经济新闻》报称之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曾担任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表示,中国被迫创办亚投行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世界金融体系的改革一直停滞不前,其二是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幅飙升,远超当前国际金融机构的能力。
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2010~2020年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缺口高达8万亿美元,现有金融机构很难满足。此外,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多支持环境保护和性别平等项目,亚投行选择将火力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很有必要。
2014年10月24日亚投行正式在北京建立时,只有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在内的21个国家成为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而且其中不少是尼泊尔、孟加拉等东南亚债务国。在美国施压下,许多国家在这一阶段放弃加入亚投行,选择了观望。
正如路透社所说,这将导致亚投行很难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并对该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果美国及其盟友坚持不合作政策,亚投行很可能孤立无援。
《华尔街日报》称,为争取更多国家加入,中国主动提出改变传统的国际金融机构规则,不再寻求一票否决权。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犹豫不决的发达经济体,对亚投行有今天的面貌至关重要。
在中国的不懈努力下,今年3月中旬开始,亚投行迎来了期待已久的“破冰”。此后两周里,亚投行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西方国家无视美国警告加入亚投行
3月13日,英国成为第一个公开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遭到美国强烈反对和指责。对此,英首相卡梅伦只简单回应:“我们认为这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英国《金融时报》称,英国希望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此后,法、德、意等欧洲国家也纷纷放弃观望姿态,“排队”加入亚投行。因为英国公司在亚投行项目中得到优惠待遇,将置其他国家的企业于不利境地。
《纽约时报》认为,英国的加入,大大提升了这家羽翼未丰的银行的信誉。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英国的“背叛”让美国精心维护的大坝上出现了第一条裂缝。
3月27日,韩国《中央日报》如释重负地宣布,面对“亲中”还是“亲美”的“试金石”,韩国苦恼了8个月,总算下定决心搭上了亚投行的“末班车”,“虽然晚,但做得好”。
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说,是否加入亚投行不仅考验韩美关系,也考验韩国在与北京的经济吸引力和与美国的安全联盟之间的平衡能力。而以英国为首的美国主要盟友的加入,“让韩国的脚步变得轻松起来”。
“亚投行是第一个韩国从一开始就作为主要成员国加入的国际金融机构。韩国在全球日益重要的经济角色要求其承担更多责任,亚投行将成为韩国做到这一点的重要场所。”韩国政府声明称。
3月29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宣布,决定签署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亚投行的谅解备忘录,并就此展开谈判。《悉尼先驱晨报》称,堪培拉的投资可能高达30亿美元。澳国库部长霍基强调,澳美之间的紧密关系不会受影响。
然而在当天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澳前总理霍克公开指责现政府“太听美国的话”,拖延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极其荒谬”。他认为,只有成为亚洲大家庭的一员,才最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金融时报》则指出,亚投行对中国在区域、国际扩大经济影响力很重要,但中国也需要西方国家的支持,说它是中国单方面的大胜“绝对夸大其辞了”。“别刻意放大亚投行的意义,中国既不是霸权主义,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