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脏话,我的赞美诗
作者 余不洁
《
青年参考
》(
2015年03月25日
03
版)
在发明新的流行语方面,中国人从来不缺少幽默感和想象力。不过,这类词汇能够成为书面语言,仍然要拜网络之赐,以至于影响了主流社会和媒体的表达方式。
当年“批水浒”,多数百姓对伟大领袖的意图并没有领会,一个或许让伟人没想到的事情是,李逵的口头语“鸟”在百姓口中流行起来,类似“鸟人”等等粗话甚至经常可以从一些文质彬彬的人口中听到。这些知识分子总算找到了一个符合身份的、用于表达不满和愤怒的词汇,或许也算得上是奉旨骂人。当然,大多数人的发音都不对。记得一次下乡,一位平时很低调的老学究悄悄纠正了我的错误发音:这个字应该念diao(三声)。
大约在文革结束前后,又开始流行一种表达不屑和轻蔑的说法——“che dan”,比较文雅一点的写法是“扯淡”。其实,在大多数百姓心中,这个词多少和男人腰下那部分有些联系。有一次在课堂上,素来庄重文雅的女语文老师居然也说了一句“che dan”,引得男生女生面面相觑。下课后,我等几个爱好语文的跟屁虫自觉地给同学解释,尊师的意思乃是“扯淡”,而不是“che dan”,借机也炫耀一下自己的学问,得意之色大概不亚于孔乙己先生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不过,同学们都明显不以为然,甚至有点不屑。
改革开放后不久,有部电影叫《归心似箭》,其他方面都一般,惟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男主角开场不久居然说了一句“chui niu bi”,重音在后,底气十足,惊世骇俗!这不敢说是那个时代文艺作品的绝响,至少也是空谷足音。看完电影,很多正人君子竟颇为不满。
很久以来,人们都是用“装蒜”来挖苦和斥责某些人装模作样,故作姿态。至于这个词的来历,一时还说不清楚。有个笑话,说是在“瓜菜代”的年代,大家都在挨饿,故而有职工说怪话:一顿饭就这么一块山药,还不够塞牙缝呢。单位领导知道后,在大会上义正词严地训斥:我倒要看看你的牙缝有多大,这么大的山药居然不够你塞牙缝。领导回到家里,却被老婆一顿臭损:“饿成这样,你装什么蒜!”此事遂传为笑谈。
在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经常能听到有人训斥别人:谁给你的说话的权力!今日想来,恍如隔世。随着网络的流行,体弱胆小的人瞬间也都有了说话的权力。尽管这种说话近似独白和腹谤,毕竟机会难得,人们当然要直抒胸臆,一吐为快。
随着时代的进步,“装蒜”这样的词汇越来越不能表达人们内心的强烈感受,特别是网络一代的强烈感受。几年前,偶然在一个地方看到“zhuang bi”二字,居然还是真写,不似在下用“通假字”,着实吃了一惊。后来上网一检索,才发现“zhuang bi”之词意居然已是蔚为大观,语义之丰富,意境之幽远,远胜“装蒜”二字,足以撑得起一篇博士论文。可以预料,随着“zhuang bi”的流行,“装蒜”很快就会成为历史陈迹。
至于“屌丝”,其最初的意思来源于某人贬斥什么人:尔等如何配得做粉丝、竟然也敢追风,因而命之曰“屌丝”。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词汇被无数人捡了起来,戴在头上。“屌丝”最开始来自对方的嘲讽和蔑视,然而,一旦被接受,其中的涵义便陡然发生了变化,甚至逆转了方向,成了弱者手里的盾牌和棍棒。
《新华字典》里估计还没有这两个词,这让很多只接受了义务教育的人在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时候,不得不用别字,甚至借助英文字母。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总是先有口语,后有文字,文字的涵义不过是约定俗成罢了。难怪当年我的语文老师曾私下抱怨说,什么通假字,还不就是圣人们写的错别字,白白给后代添了这么多麻烦。
类似“屌丝”的故事,国外也有很多,譬如美国的准国歌《Yankee Doodle》。据说,这首歌本是英国军队用以嘲笑殖民地居民粗俗的衣着和举止的,颇有轻蔑之意。没想到,他们的对手却高兴地唱起这首歌,以表明他们对自己朴素的衣着和做派感到自豪。
当然,国人自称“屌丝”,绝对和崇洋媚外无关。中国人骨子里从来不缺少幽默感和想象力。看看明清到民国的小说就可以发现,百姓们抒情的语言几百年来都很丰富,大多被后人继承下来,“三字经”甚至被奉为国骂。不过,能够成为书面语言并登堂入室,大约始自当代——这都拜网络之赐,以至于影响了主流社会和媒体的表达方式。恐怕张竞生这等惊世骇俗之辈,亦不会料到“屌丝”这样的词汇能有今日之地位。“一个人的脏话可能是另一个人的赞美诗”,这不是诡辩,其中的确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社会根源。
▋原载共识网,本文有删节
在发明新的流行语方面,中国人从来不缺少幽默感和想象力。不过,这类词汇能够成为书面语言,仍然要拜网络之赐,以至于影响了主流社会和媒体的表达方式。
当年“批水浒”,多数百姓对伟大领袖的意图并没有领会,一个或许让伟人没想到的事情是,李逵的口头语“鸟”在百姓口中流行起来,类似“鸟人”等等粗话甚至经常可以从一些文质彬彬的人口中听到。这些知识分子总算找到了一个符合身份的、用于表达不满和愤怒的词汇,或许也算得上是奉旨骂人。当然,大多数人的发音都不对。记得一次下乡,一位平时很低调的老学究悄悄纠正了我的错误发音:这个字应该念diao(三声)。
大约在文革结束前后,又开始流行一种表达不屑和轻蔑的说法——“che dan”,比较文雅一点的写法是“扯淡”。其实,在大多数百姓心中,这个词多少和男人腰下那部分有些联系。有一次在课堂上,素来庄重文雅的女语文老师居然也说了一句“che dan”,引得男生女生面面相觑。下课后,我等几个爱好语文的跟屁虫自觉地给同学解释,尊师的意思乃是“扯淡”,而不是“che dan”,借机也炫耀一下自己的学问,得意之色大概不亚于孔乙己先生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不过,同学们都明显不以为然,甚至有点不屑。
改革开放后不久,有部电影叫《归心似箭》,其他方面都一般,惟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男主角开场不久居然说了一句“chui niu bi”,重音在后,底气十足,惊世骇俗!这不敢说是那个时代文艺作品的绝响,至少也是空谷足音。看完电影,很多正人君子竟颇为不满。
很久以来,人们都是用“装蒜”来挖苦和斥责某些人装模作样,故作姿态。至于这个词的来历,一时还说不清楚。有个笑话,说是在“瓜菜代”的年代,大家都在挨饿,故而有职工说怪话:一顿饭就这么一块山药,还不够塞牙缝呢。单位领导知道后,在大会上义正词严地训斥:我倒要看看你的牙缝有多大,这么大的山药居然不够你塞牙缝。领导回到家里,却被老婆一顿臭损:“饿成这样,你装什么蒜!”此事遂传为笑谈。
在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经常能听到有人训斥别人:谁给你的说话的权力!今日想来,恍如隔世。随着网络的流行,体弱胆小的人瞬间也都有了说话的权力。尽管这种说话近似独白和腹谤,毕竟机会难得,人们当然要直抒胸臆,一吐为快。
随着时代的进步,“装蒜”这样的词汇越来越不能表达人们内心的强烈感受,特别是网络一代的强烈感受。几年前,偶然在一个地方看到“zhuang bi”二字,居然还是真写,不似在下用“通假字”,着实吃了一惊。后来上网一检索,才发现“zhuang bi”之词意居然已是蔚为大观,语义之丰富,意境之幽远,远胜“装蒜”二字,足以撑得起一篇博士论文。可以预料,随着“zhuang bi”的流行,“装蒜”很快就会成为历史陈迹。
至于“屌丝”,其最初的意思来源于某人贬斥什么人:尔等如何配得做粉丝、竟然也敢追风,因而命之曰“屌丝”。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词汇被无数人捡了起来,戴在头上。“屌丝”最开始来自对方的嘲讽和蔑视,然而,一旦被接受,其中的涵义便陡然发生了变化,甚至逆转了方向,成了弱者手里的盾牌和棍棒。
《新华字典》里估计还没有这两个词,这让很多只接受了义务教育的人在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时候,不得不用别字,甚至借助英文字母。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总是先有口语,后有文字,文字的涵义不过是约定俗成罢了。难怪当年我的语文老师曾私下抱怨说,什么通假字,还不就是圣人们写的错别字,白白给后代添了这么多麻烦。
类似“屌丝”的故事,国外也有很多,譬如美国的准国歌《Yankee Doodle》。据说,这首歌本是英国军队用以嘲笑殖民地居民粗俗的衣着和举止的,颇有轻蔑之意。没想到,他们的对手却高兴地唱起这首歌,以表明他们对自己朴素的衣着和做派感到自豪。
当然,国人自称“屌丝”,绝对和崇洋媚外无关。中国人骨子里从来不缺少幽默感和想象力。看看明清到民国的小说就可以发现,百姓们抒情的语言几百年来都很丰富,大多被后人继承下来,“三字经”甚至被奉为国骂。不过,能够成为书面语言并登堂入室,大约始自当代——这都拜网络之赐,以至于影响了主流社会和媒体的表达方式。恐怕张竞生这等惊世骇俗之辈,亦不会料到“屌丝”这样的词汇能有今日之地位。“一个人的脏话可能是另一个人的赞美诗”,这不是诡辩,其中的确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社会根源。
▋原载共识网,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