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3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独自穿越5个国家、历时3年半、横跨1万公里

一本书:用马背上的1280天写成

本报记者 刘坤喆 《 青年参考 》( 2015年03月25日   20 版)

    蒂姆在蒙古的群山中。

    蒂姆的著作《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穿越游牧民族土地的史诗旅程》封面

    “蒂姆·寇普是一个有智慧的年轻人,知道为何及如何旅行,并懂得什么样的细节能带给读者乐趣和感悟。也许在未来,他会被当做经典,带给人们启发。”  ——爱尔兰作家黛芙拉·墨菲


    探险家、旅行作家、纪录片制片人。他的每一个头衔,都颇为吸引眼球。

    他的经历更是充满离奇色彩——当过芬兰和俄罗斯亚北极地区的荒野向导,骑车穿越俄罗斯到达中国,还曾划船沿叶尼塞河穿过西伯利亚到达北冰洋。

    但这个叫蒂姆·寇普的澳大利亚人迄今最大的“壮举”,是沿着成吉思汗的足迹进行的一次探索之旅:从2004年春到2007年年底,独自一人骑马,自东向西先后穿越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5国,横跨1万公里。

    《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穿越游牧民族土地的史诗旅程》一书,便是他此行的一大成果。

    2015年3月,北京,《青年参考》记者借第八届“澳大利亚文学周”之机,就这本书和这趟旅行,独家专访了蒂姆·寇普。

    澳大利亚小伙:不爱法律,爱探险

    今年36岁的蒂姆,来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吉普斯兰(Gippsland)。这个地区横跨澳大利亚东南角,境内有风景独特的荒原、湖泊、人迹罕至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

    蒂姆是家中4个孩子里的老大。父亲是一名户外运动教练,经常带着全家去南澳的野外探险旅行,爬山、划船、徒步、滑雪……或许正是这样的生长环境,赋予蒂姆一颗“零距离接近大自然”的心。

    高中毕业后,他按部就班地上了大学,专业是法律。“但我很快发现自己对法律不感兴趣,根本不希望以此作为我今后的事业”,蒂姆对《青年参考》记者说。

    于是,他放弃了法律,去了芬兰,在那里学了一年“如何在亚北极地区进行荒野生存和当向导”。“我在芬兰的第一天,就学习如何砍树、捕鱼、打猎、采蘑菇。这种接近自然的传统生活方式,特别适合我。”

    这一年,用蒂姆自己的话说,对他后来3年半的“成吉思汗之旅”帮助很大。

    2000年,21岁的他展开了自己的长距离冒险,他和澳大利亚人克里斯·哈瑟利为伴,用14个月时间骑自行车横穿了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最后到达北京。他将此行写成了书《不坐火车:从莫斯科骑车到北京》,并在2003年由著名的企鹅出版社出版。同时,他还为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和“国家地理”频道,将此行拍成了两部纪录片电影。

    能讲流利的俄语,具备野外生存的专业知识,现在又有了14个月的“实战”经验——蒂姆开始酝酿“更大的动作”。

    2004年春天,他正式把自己“扔到了马背上”,开始了这趟最终耗时3年半的旅程。和上一次的自行车之旅不同,这一次,蒂姆完全是孤身一人。

    2007年12月,这个不可思议的壮举终于被蒂姆完成。他将这趟探寻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生活的长途冒险旅行,也写成了书,命名为《追寻成吉思汗的足迹》,由出版《哈利·波特》的布鲁姆伯利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地广泛发行,颇受欢迎,并在2013加拿大“班芙国际图书节”上一举夺得“最佳探险类图书奖”和“大奖”。此行,他还为欧洲ARTE和澳大利亚ABC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电影,并斩获奥地利格拉兹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此外,他本人也获得了“2006年澳大利亚探险家”、2007年“国家地理”探险家的称号。

    2005年,他被选为伦敦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并且是世界探险队常规徒步探险的领队。2008年以来,他每年都返回蒙古,为世界知名的探险旅行公司World Expeditions当专业向导。

    成吉思汗之旅:准备了18个月,耗资8万澳元

    蒂姆固然颇为“我心狂野”,但他为何开始这趟从蒙古到匈牙利的“马背之旅”?

    “这源于我2000年的自行车之旅。”蒂姆向《青年参考》记者娓娓道来,“那一趟,当我走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不时地,有骑马者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貌似冲我们跑来,又飞驰着瞬间不见了踪影。我被这种无拘无束、信马由缰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的确,他们随时要和恶劣的环境斗争,但同时也充分享受着完全融入大自然的那份愉快,幸福感十足。”

    于是,蒂姆开始考虑去深入了解驰骋在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并探寻历史上的伟大帝王成吉思汗的足迹。

    “我开始作研究,发现目前约3亿人生活在当年蒙古帝国的广袤疆土上。我很想知道:如今的游牧民族都是些什么人,他们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社会生活都是怎样的?成吉思汗的后代们是否还保有共同的文化纽带?今天生活在欧洲的蒙古后裔,生活上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蒙古人和游牧民族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蒂姆向来喜欢用当地人的传统方式来旅行,“走到哪就用哪里的交通工具”。既然探寻的是游牧民族,骑马就成了他自然而然的选择。“我发现从蒙古骑马到欧洲,是可行的,并非天方夜谭。”他告诉《青年参考》,骑马还能让他成为当地人中的一员,借此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而非只当一个旁观者。

    就这样,这次旅行进入了日程安排。

    打定主意后,蒂姆开始“做功课”。他总共花了18个月来准备这趟旅行,其中大部分都在通过互联网做调研,了解沿途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摄影摄像等器材怎么使用和维护。

    虽然之前没有骑马经验,但从一个叫“长距离骑手协会”的组织那里,他学了不少知识。“这一趟,我共有3匹马:一匹驮食品、一匹驮设备、一匹我自己骑。但在某些地区,我得靠双脚徒步或骑骆驼才行。”

    这趟长达3年半的旅程,花费显然不菲。“全部花销大约是8万澳大利亚元,但我自己只有两三万澳元,剩下的都靠赞助。”蒂姆说,富士公司赞助了他摄影器材;一个卫星电话公司赞助了一套至关重要的通讯设备,让他能随时传输信号并使用互联网,借此始终和外界保持联系。“这让我不会在荒野中迷路。”蒂姆总结道,“所以,这是一次古老的骑马技术和发达的现代通讯技术相融合的旅行。”

    每天都“不在剧本上”,却温情满满

    这一路,发生了很多事,“有好有坏,每一天都‘不在剧本上’”,蒂姆说。

    但总起来说,“能带来美好回忆的温情时刻”还是有很多。首先,年轻、英俊的蒂姆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爱情。

    旅行的前两个月,蒂姆当时的女友、一名当老师的德国女孩,一直和他一起“走在路上”。后来,她因身体原因回到澳大利亚。再后来,他俩便“缘分用尽”。

    旅途中,蒂姆遇到了一个能讲英语的女孩,叫伊莲娜,是当地牧师伊万的侄女。“因为伊万,我和她认识了。他们陪我在当地转了两周,介绍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给我,我也和这个美丽的女孩结下了友谊。”蒂姆直言不讳地告诉《青年参考》,“我想的确,我们都很喜欢对方,但现在很可惜,我们已失去联系了。一开始,我们互写电子邮件,后来她去了丹麦,当了照顾小孩的保姆,我就再没有她的消息。”

    行至乌克兰,蒂姆认识了当地女孩安妮雅,“并爱上了她,我们保持了大约一年的恋人关系,到现在也依旧有联系”。不过,不像伊莲娜,“安妮雅并没出现在我的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内容都没出现在纪录片中”,蒂姆狡颉地笑笑说。

    除了遭遇爱情,蒂姆也毫不意外地遭遇了“最美的景色”。

    他一边回忆,一边对《青年参考》说,这一路上最美的,绝对是蒙古的山,“4000米高的山顶看到的非凡景象,太震撼了,马群、骆驼、鹿、森林、河流……游牧民族在迁徙,他们对动物的那种信任让我充分感到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

    在哈萨克斯坦的前几周,当地一位大叔热情地送给了蒂姆一只通身黑色的狗,蒂姆叫它Tigon。它在这趟旅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是蒂姆的精神伙伴负责为他逗闷子、在他睡觉时为他守夜当“保安”、被偷走过、还和沿途的同类产生过“爱的结晶”。

    荒野生存的那些“苦”——极寒、狼群、生病、孤单

    长途荒野旅行,始终是严酷而充满挑战的。这一路,危险几乎无处不在。

    “一个冬天,我到了在哈萨克斯坦一个地区,这里在冬季属无人区,即使是游牧民族也不来。温度低至零下50度,而且风很大,没任何东西能给马匹吃,真的相当荒凉。那大概是我最困难的时期。”

    “在蒙古,我还遇到了狼群,起初我以为是野狗,后来我发现叫声不对,且有越来越多只聚拢过来。我曾听说,这种情况下,要镇定、不能跑,应通过小便的方式为自己划定一个势力范围。”

    这些时刻虽然最后都化险为夷,但蒂姆当时的恐惧如今仍历历在目。

    这一路,“虽然我很谨慎,还是生过不少次病。我食物中毒过,还被马踢中过,马蹄扫过头顶,我掉了一小块头皮”。

    “经常一周不到人,这时,我就和我的动物朋友说说话,或自己唱歌,排解寂寞。”他对《青年参考》说。

    以前,蒂姆总想离开熟悉的事物,到不一样的环境中去;但这一趟,“我开始懂得感激并珍惜我的家人,感受到他们对我是多么重要”。

    那些“一个人孤零零在路上”的经历,也让他对人类史无前例地感到亲切。而当地人的善良、纯朴,也让他终生难忘。

    “几乎每次敲开门时,我只希望能给杯热茶就好,但最后他们让我一住好几天,有吃有喝,当自家人一样热情款待,让我有足够的生理和心理准备,再回到那种完全无人陪伴的状态。我真的很感谢他们!”蒂姆由衷地说。

 

一本书:用马背上的1280天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