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3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相对放手 貌似无为

留学妈妈党: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5年03月25日   18 版)

    中国有句俗话:“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为教育孩子而倾尽心血的中国父母,不在少数。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选择出国留学,那些向来舍得在孩子身上“下血本”的“留学妈妈”,也纷纷使出了浑身解数。


    “爬藤”路上,母亲“临门一脚”至关重要

    对郭力而言,女儿高宇莘这一路走来的经历——耶鲁大学本科、美国《大西洋月刊》工作4年、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纽约时报》撰稿人,堪称是她多年悉心教育的成果。

    女儿之所以能拥有“金光闪闪”的履历,在郭力看来,与她活泼外向、热心公益的性格关系密切。为帮助女儿“爬藤”(被常春藤大学录取),她格外注意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宇莘上小学三年级时,郭力一家住在北京大学,去书店一买就是一箱子书。看到西方的跳蚤市场,郭力产生了让女儿摆摊卖书的念头。

    “每周六下午,我骑自行车带她去中关村练摊,当时小马路旁边卖东西的人很多,我放下她扭头就走。”郭力笑着回忆道,“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她反倒不怯场,来了警察也能侃侃而谈。过两个多小时,我再去接她收摊。”

    不过度呵护、相对放手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宇莘独立、大胆、自信的性格。“女儿遇事不慌乱、与人相处也格外主动。这些优点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郭力告诉《青年参考》。

    但这位“留学妈妈”也格外清楚女儿的缺点,早早为孩子设计了一条符合她特点的发展道路。“女儿个性强、心直口快、从不掩饰自己的个性,并不适合在中国。”郭力认为,女儿鲜明的个性在国外会更如鱼得水。

    2001年,郭力从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故事中第一次受到启发,可以去美国读本科。她开始向女儿灌输“爬藤”理念,因为“没有目标怎么可能努力,不努力怎么可能成功”。

    从初中开始,郭力每个假期都送女儿去新东方上课,先后读过十几个课外班;她还敦促女儿多进行社会活动、当学生干部,培养个人素质;自己则留意留学信息,尤其对SAT的动向,“重视程度特别高”。

    真正让女儿成功出国的“临门一脚”,也是郭力踢出的,这让她十分自豪。宇莘刚上高中时,美国一所著名中学到香港开招生会,郭力当机立断,带女儿去了香港。

    “女儿是招生会中惟一的大陆学生。在与招生主任的交流中,她的沟通能力、表现能力为她争取到了这次机会。”郭力认为,这次成功是女儿刻苦读书的厚积薄发,但也有自己的功劳,“关键时刻没人指点,会耽误很多事。有时候,见识比能力更重要。”

    “无为”妈妈培养“暖男学霸”

    2011年,送儿子Jerry去美国读书时,王女士跟他商量,是从东京转机还是从西雅图或底特律转机,前者贵2000块钱。儿子反问,你能不能给我买直接去亚特兰大的机票?她这才意识到,哦,这个一向独立的15岁小男子汉也有点担心,是否能照顾好自己。

    其实,Jerry对离开父母独自出行并不陌生。他8岁去上海参加中日韩安全论坛;10岁作为100名小记者之一,跟着知心姐姐去香港;11岁去新加坡;12岁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去欧洲,还在英国跟当地孩子生活了一个星期。

    一开始,王女士并没有让孩子出国的念头,只是“潜意识里觉得多学一门外语将来更好适应社会”,这才送儿子去读双语幼儿园,上“一套教材好几千块”的补习班。

    2010年后,低龄留学“一下火了起来”。王女士本打算等儿子高中毕业再留学,但看到身边同学纷纷出国,Jerry主动产生了出国读书的念头。

    刚到美国时,Jerry不太适应当地食物,吃不下东西。他“报喜不报忧”的习惯,让王女士后来才知道宿舍里有个孩子打呼噜,儿子塞住耳朵都睡不着,忍了一个学期,“快崩溃了”。

    “Jerry从没和我抱怨过。”王女士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男孩一定得能吃苦、有担当、坚韧、有胸怀,不能太算计。”

    为了培养Jerry的“大气”,王女士从小就带他参加公益活动,她坚信,“在互相分享的氛围里耳濡目染,孩子会变得与人为善”。

    独立随和的性格令Jerry很快融入美国高中。“孩子现在成绩不错、人缘也好。”王女士对儿子很放心,“一位老师特别喜欢他,每到周末都接他回家;每次视频通话,Jerry的好哥们儿史蒂文都会在他身后说‘你好’。”

    今年,这位“暖男学霸”即将告别高中生活,他不愿报考常春藤名校,只希望在南方的北卡罗来纳州或佐治亚州生活,因为喜欢这里的环境和淳朴民风。

    对儿子未来的人生,一向遵循“顺其自然”教育理念的王女士不打算干涉。“他已能独挡一面,我帮不了、陪不了,多给些祝福,孩子挺不容易的。你不给他压力,他对自己有要求,这次考不好,下次就会加倍努力。”王女士告诉《青年参考》。

    “亲情就是一种缘分,孩子能养活自己、自食其力就好,我们各有各的生活。”她说,“孩子对我的意义,不是我的私有财产,不用为我光耀门楣,不用替我传宗接代,更不用为我养老。我有幸参与一个健康而美丽的生命的成长,让我有机会与你同行一段,让我有机会付出和欣赏,就足够了。”

    用离别和金钱换女儿的美好未来

    3月22日,许女士刚刚结束和女儿Maho的东京之旅,回到北京。带着两个美国朋友旅游的Maho坚决拒绝了波士顿直航东京的飞机,选择了行程近20个小时的便宜路线,一点都没抱怨。

    这个才15岁的小女孩曾十分叛逆,让许女士“非常苦恼和困惑”。但去年去美国读寄宿高中后,她反而渐渐懂事起来,与母亲的感情也大大飞跃,不仅买了印着“模范老妈”字样的水杯做礼物,还主动问起“妈妈最近有没有找男朋友,该找个对你好的”,让许女士感动不已。

    “曾经很不愿意和我亲近的Maho居然主动坐我腿上,出门逛街和我手拉手,这在以前从没有过。去迪斯尼买纪念品,她把所有的钱都给弟弟买了礼物,自己什么都没买,这也是全新的转变。”许女士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孩子离开家,才知道家的温暖、会和父母的关系变得更亲密,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

    在许女士看来,情商高的孩子更适合出国留学。因为分数高、智商高而情商不高的孩子出国后适应得常比较慢,如果不能很快交往到朋友就会孤单、想家,以后在美国的生活也很难发展得比较好。

    去年送Maho去学校后,许女士和朋友在美国自驾游了一个多月,回北京前去看过女儿一次,她那时还没太适应学校生活,但如今,她已有了很多好朋友。这次带着不懂日语的美国同学长途跋涉到日本,她既要做翻译又要照顾同学,“都做得非常棒”。看到这些,许女士对孤身在外的Maho放心了很多。

    在日本出生的Maho从小来北京,在北京的日本人幼儿园、日本人学校和国际学校就读,精通英语、日语和中文,许女士希望她将来在3种文化中游刃有余,从小就确定让她走国际化的路线。

    但对这位自称“不是特别拼、把握孩子大方向”的母亲而言,孩子更重要的素质是自然流露的善良、关心体谅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也正因此,她选择让女儿接受美国教育。

    “我从小接受中国教育长大,了解中国的教育体制,所以我坚持不让孩子进本土学校。”她说,“美国和日本的教育更人性化些,首先教孩子怎样做人,其次才是知识。知识也不是填鸭式的,而是不断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批判性思维。”

    Maho就读的寄宿高中每年学费6万美元,比国际学校略高,加上机票、旅游、捐赠,大约每年支出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2万元),这并非一般家庭能承受的,但许女士对孩子的教育“一向舍得投入”。

    更难逾越的障碍无疑是“留学妈妈”都会产生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在东京告别时,我就忍不住流泪了,但我觉得送女儿去美国是对她未来有帮助的事,对她自己也是很好的人生经历。”许女士说,“忍受分离的痛苦换来的是女儿未来宽广的世界,我觉得值。”

 

留学妈妈党: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