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3月0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年夜饭桌上的洋食材

随着越来越多的洋食材登上春节年夜饭桌,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有了“全球同庆”的味道。不过这些舶来品该入红烧爆炒的乡俗,还是借鉴地道的西洋做法,成了放在主妇面前的难题。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03月04日   25 版)

    洋食材,给传统添新意

    羊年春节,广州市民李海宁(音)家的年夜饭桌上,除了传统的年糕和必不可少的鸡、鱼,还有挪威的三文鱼和加拿大的牡蛎。

    29岁的李海宁从天猫网站上订购了这些洋食材。她和很多年龄相近的网民一样,在网络上寻找年夜饭的灵感,努力给一成不变的传统习俗增加新意。

    美国CNBC新闻台称,中国人的年夜饭越来越“西化”。无论是伊比利亚火腿还是产自挪威深海的三文鱼,抑或由“战斗民族”俄罗斯人养殖的红毛蟹,都让这个传统的中国节日有了“全球同庆”的味道。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民俗歌谣中描绘的年,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居民的回忆或向往。在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春节里,最让人惦记的还是三十晚上的团圆饭,以及它祈祷丰饶富足的象征意义。

    54岁的李阿姨说,从她记事起,春节就有各种琐碎而吉利的说法:年夜饭的菜品一定得是双数,象征成双成对;每道菜都有吉祥的讲头;那些与新年鸿运谐音的菜品必不可少,比如三十晚上要吃粽子。在辽宁方言中,“粽”音同“正”,李阿姨希望用这种弹牙的食品预防全家人新年“走背字”的可能。

    她的独生子李志告诉《青年参考》,有了洋食材之后,传统菜肴“会有竞争和取舍”,不过李阿姨最关心的“鸡、鱼、猪蹄、排骨还在”。

    至于那些登上餐桌的洋食材,李阿姨总有办法为它们的加入找到吉祥的理由。最近几年,随着韩剧流行,李阿姨家的年夜饭里多了一道韩国炒年糕。她赋予了这道红红绿绿的“洋菜”“年年高”的解释,让其有了本土化的吉祥寓意。而从去年开始“登台”的龙虾,则因红色的外壳而被李阿姨赋予了“红红火火”的喜庆内涵。

    洋食材的土吃法

    相比“主动进取”的主妇李海宁,尚未成家、“不管做只管吃”的东北小伙子王群面对《青年参考》报记者的提问时,才首次意识到洋食材已悄悄“入侵”了家中的年夜饭桌。羊年春节期间,俄罗斯北极贝、挪威三文鱼、阿根廷红虾和阿拉斯加帝王蟹,在王群家里的大小聚会上轮番登场。然而,油焖大虾、清蒸螃蟹这类本土化烹饪方式,让他根本没有留意到它们的“外籍身份”。

    春节前,网络平台上销售最火爆的年货包括加拿大龙虾、阿根廷红虾、智利帝王蟹和澳大利亚牛排。今年2月,这些产品在淘宝网上的销售额比1月份增加了3倍。

    根据外媒数据,在天猫购买生鲜的消费者以女性为主,多为28~35岁之间,生活在相对富裕和开放的东部地区。天猫生鲜业务“喵鲜生”负责人董帅向CNBC透露,这些主妇中的多数仍然用中式烹调来对付洋食材,“因为人们对西餐的烹饪方式了解有限”。

    对此,王群深有感触。他告诉《青年参考》,两年前的春节,朋友送来一盒精品北极贝,但春节都快过完了也没见它们上桌。原来家中掌厨的二姑不认识这种食材,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打算在吃火锅时涮熟了事。

    洋食材的涌入让“80后”、“90后”兴奋,让“50后”、“60后”犯愁。去年春节,别人送给李阿姨的鹅肝硬是被放到了长毛,因为“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吃”。今年年货里有只“相当活分”的龙虾,李阿姨二话不说把它冷冻起来,等着儿子、儿媳料理。“挺贵的东西,别让我做瞎了。”李阿姨对付龙虾唯一的方式就是清蒸。她的儿子李志告诉《青年参考》,自己不排斥土法料理,但还是希望能用地道的方式感受洋食材。

    于是,今年李家的年夜饭桌上多了芝士焗龙虾和龙虾沙拉。菜谱是儿子、儿媳从网上搜来的。令李阿姨觉得捉襟见肘的是,“柠檬、黄油什么的超市能买到,但那些外国香料根本没听说过”。而李志对于母亲“用香菜替代百里香、用白酒代替白葡萄酒”的建议哭笑不得。

    龙虾终于上桌了,李阿姨夫妇紧着年轻人吃,自己只象征性地尝了尝。

    好奇心+不差钱=洋味年夜饭

    “天津人爱吃海鲜,但吃龙虾的机会不多。我在网上看到有卖的,就知道它会成为年三十的大菜。”丁晓丽告诉CNBC,她在淘宝网上花了110元买了只加拿大龙虾。

    “喵鲜生”负责人董帅指出,“中国消费者如今热衷于尝试他们没听说过的食材,觉得这样很时髦,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春节的年夜饭构成根据地区有所不同,但虾、鱼、鸡是多数家庭会有的菜肴。“平时总吃,不觉得新鲜。”王群告诉《青年参考》。在这个14口人的大家庭,一只鸡“能从三十吃到十五”。年夜饭桌上,鸡肉几乎没人品尝。王奶奶对着儿孙忆苦思甜,说起40年前家里养的鸡留着生蛋,到过年才能慷慨地杀只鸡,剁成小块,多放汤,摆在室外结成“鸡冻”。孩子们拿勺子到盆中挖鸡肉,谁挖到了大块的,能高兴好久。“你们小舅有一次挖到块大的,高兴地送进嘴里,是块姜,哇哇大哭……”

    儿孙跟着打哈哈,但仍然没人为此去品尝鸡肉,反倒是给鸡肉提味的榛蘑被抢了个干干净净。留过学的表姐说起烤火鸡的做法,王群立刻兴奋起来,张罗着明年过年“搞一只来换换口味”。有长辈怪他“胡闹、败家”,王群辩解道:“管他好不好吃呢,试试呗。春节吃的又不是油水,是新奇!”

    对进口食材的旺盛需求,被市场分析师看作中国消费者消费心理的转变。“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肖恩·雷恩认为,中国人正在减少对手袋等奢侈品单品的热情,更愿意为高质量的进口食品买单,消费兴趣从物品转移到体验。美食家热衷的食材,比如龙虾、鹅肝、麦卢卡蜂蜜等非常受欢迎。“部分原因是人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部分原因是食品安全。”

    但李志觉得专家的分析有些牵强。“市场上有,就买来吃了,没想那么多。”在他回忆中,过年时接触“洋货”是从水果开始的。2000年,他在表姐家吃到了700元一盒的美国车厘子,“那是我第一次吃那么大的樱桃”。如今,品尝奇士橙和华盛顿苹果已经“不是事”了,进口水果在春节前夕的销量格外火爆。

    不过,肯买进口水果的李志却不愿花钱购买“洋年货”。他家餐桌上的龙虾、三文鱼都是朋友送的礼品。

    对于在北京工作、对西餐并不陌生的李志来说,洋菜肴并非年夜饭的主角。用洋食材调剂一两个菜品可以接受,但他不接受全盘西化:“大过年的,谁吃西餐啊?”

 

年夜饭桌上的洋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