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俄风 “玩”冰雪 品“蒙餐”
满洲里:大草原上的俄风边城
楚鹏 文/摄
《
青年参考
》(
2015年01月21日
26
版)
|
|
|
|
|
|
又是一年辞旧迎新时,如果,城市里日渐疏离的人情味,宴席上迫不得已的胡吃海塞,春晚上几张老面孔的费劲表演,都让你感到无趣,不如去满洲里看一看。俄风荡漾的边城,冰雪那达慕的震撼,做一天蒙古人的酣畅……
满洲里,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依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这个不到30万人口的小城,拥有百年历史。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旺盛的泉水”。1901年,因东清铁路在此建成车站而得名,俄语为“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就是“满洲里”。
俄风荡漾惊艳边城
“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的独特地缘优势,决定了这座城市特有的中西文化交融之美。这座俄风荡漾的边境城市,大大超乎了我的想象,城区街道光鲜,遍地“仿俄式建筑”,印有中、俄、蒙3国文字的商店招牌……置身在其中恍若异域他乡。在中国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时代,满洲里这座小小的城,带给我许多惊喜。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来到满洲里就好像出了国,而俄罗斯人来到满洲里就仿佛回到了家。
来满洲里感受边境城市的氛围,中俄交界的国门是一定要去的。满洲里市区向西8公里,就是中俄两国铁路连接点。伫立着青灰色花岗石的“门”字型建筑,是1989年6月建成的满洲里第5代国门,穿过国门就是俄罗斯。由于满洲里是先有铁路后有城,所以火车头就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火车头广场位于国门旁,这里还停放着一辆蒸汽机火车车头。毛泽东一生只出过一次国,就是在亚细亚号火车头牵引下从这里前往苏联的。
小城故事多,故事多才会欢乐。在满洲里这样的小城,放慢脚步,才能体验到这里的节奏。城区不大,紧凑却不显局促。老建筑中,最典型的是市南区三道街的铁路医院楼。尖顶、窄窗、高门,哥特式建筑的元素它都具备,楼房的外部,屋脊、房檐和门窗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木刻楞是满洲里最有特色的房子,它被人称作彩色雕塑。木刻楞房子的墙裙用大理石做基础,中间的墙壁用木板或圆木叠摞而成,墙堤一般都漆成艳丽的色彩,非常耀眼。如果没人提醒,我会恍惚觉得自己正身处某个俄罗斯小城。傍晚时分,我来到满洲里城东的小山丘上,这里也是俄罗斯婚礼宫的所在地,当地人更愿意亲切地称之为“教堂”,这哥特式的建筑颇有独特的中西风情交融印迹。站在这里整个满洲里市一览无余,看着夕阳下美丽安宁的小城,格外浪漫。
冰雪那达慕High翻天
满洲里在北纬49度左右,几乎每个来过的人都会被这里的低温严寒震慑住,但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满洲里独特的冬季魅力。当气温骤降、雪越积越厚时,老天赐予满洲里的冰雪狂欢才正式拉开帷幕。
无论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还是童心未泯的大人,总能变着法儿地在这里玩出花样来,马拉爬犁、骆驼拉爬犁、雪地摩托车、雪地迷宫、打雪仗、滚雪球,游乐园无疑是他们尽情释放、尽享欢乐的“极乐天堂”。如果感觉冰雪游乐园还不够刺激过瘾,大可像我一样去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陈巴尔虎旗草原冰雪那达慕。
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看到蒙古包就看到了希望,因为有人家的地方就不再荒凉寂寞。牧民身着盛装骑着骆驼和马会聚陈巴尔虎旗参加“冰雪那达慕”。“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娱乐”,是草原牧民喜庆草原丰收、祝愿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这项成形于匈奴帝国时代、兴盛于蒙古帝国时期的大会以传统的“男儿三艺”——赛马、射箭、摔跤为主。而如今那达慕大会活动内容早已不仅局限于此,新增的套马、爬犁等极具民族特色的竞技活动把冬季冰雪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结合在一起。
在近零下30摄氏度的草原上,威猛彪悍的搏克手穿着镶有银钉的坎肩、紧身短裤和做工上乘的皮靴上场了,只见搏克手们先唱起民歌,再高举双手,寓意展翅高飞的鹰。比赛规则其实非常严酷,没有时间限制,选手对搏也不以体重和年龄分级,只要让对手膝盖以上的部位着地就算胜利。同行的当地朋友告诉我,摔跤有捉、拉、扯、推、压等共13个基本动作,还可以拉衣服,扯腰带,但是不能打头打脸或抱起对方的双腿。几个回合下来,搏克手的身上已经满是搏斗时留下的红色印痕,我不禁问:“为什么不穿厚一些?”身旁的牧民解释说:因为曾有一名高手所向无敌,但最后却被认出是个女人,于是从此以后,所有的搏克手都成了短装。
雪地赛马同样赏心悦目。参赛的马匹都是一副很可爱的打扮——马鬃和尾巴被梳成了小辫精心捆束起来,以方便奔跑。一声令下,骑手扬鞭策马竞相追逐,冰天雪地的草原上顿时沸腾起来。赛马时马不备鞍(革詹),骑手不穿靴袜,蒙古族朋友说:这样才能考验驭马的真本事。
有机蒙餐大饱口福
这次冰雪那达慕行不仅让我大饱眼福,还让我几乎吃遍了经典蒙餐,位列第一的非奶茶莫属。当地人喝奶茶可以从早喝到晚,不分季节不分场合想喝就喝。地道奶茶是用铜锅熬制的,而且要配搭奶豆腐、酸奶条、奶球、炒米、炸脆等十几种零食,边吃边喝才够味。奶油炒米是牧民最喜欢的饭后甜点,奶油是用自家产的牛奶制成,纯天然无污染。除此之外,我们吃的烤羊肝是牧民自家散养羊,土豆莜面是当地农民自种,沙葱是沙漠纯野生……原来草原人民过的才是有机生活啊!
到草原怎么能错过著名硬菜手扒肉呢?据说地道的蒙古手扒肉都是用半米见方的盘子盛放的,看出草原儿女的豪放了吧。如果想品尝顶级羊杂,一定要去草原吃铜锅羊杂,真心好吃到泪奔。另外要隆重推荐牧民自己灌的血肠肉肠,还有牛排、包子、爆炒牛肚、夹心奶皮……人类的语言已经无法形容它们有多好吃了。
夜幕降临便是草原渐渐沸腾的开始。按照牧民的传统习俗,晚餐通常盛大隆重。天南海北的行走江湖吃喝这么多年,身为南方人,说实话,我最喜欢的还是卖相精致的美食,但这次冰雪那达慕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成见,仅烤全牛扎满宴便瞬间秒杀各种矫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那叫一个奔放豪爽!
夜色渐深,空旷的草原燃起熊熊篝火。蒙古族长调唱起,唱不尽马背民族的豪情壮志;马头琴声响起,一股苍凉的悲怆之感油然而生。台上蒙古族姑娘小伙载歌载舞,台下游客认识的不认识的挨桌碰杯,好一个草原狂欢夜。我也被忘情欢乐的气氛深深感染,与大家一起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干杯,欢声笑语响彻草原。
旅行贴士:
冰雪节:满洲里第16届中俄蒙国际冰雪节将持续到2015年3月。
交通:满洲里西郊机场开通多条航线,提早订票,价格会非常便宜,曾经遇到从哈尔滨飞到满洲里的机票只需80元。
看点:游完国门,返回市区途中路过赫赫有名的套娃广场。这里耸立的一个主体套娃,高达30米,据说为世界之最。
又是一年辞旧迎新时,如果,城市里日渐疏离的人情味,宴席上迫不得已的胡吃海塞,春晚上几张老面孔的费劲表演,都让你感到无趣,不如去满洲里看一看。俄风荡漾的边城,冰雪那达慕的震撼,做一天蒙古人的酣畅……
满洲里,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依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这个不到30万人口的小城,拥有百年历史。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旺盛的泉水”。1901年,因东清铁路在此建成车站而得名,俄语为“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就是“满洲里”。
俄风荡漾惊艳边城
“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的独特地缘优势,决定了这座城市特有的中西文化交融之美。这座俄风荡漾的边境城市,大大超乎了我的想象,城区街道光鲜,遍地“仿俄式建筑”,印有中、俄、蒙3国文字的商店招牌……置身在其中恍若异域他乡。在中国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时代,满洲里这座小小的城,带给我许多惊喜。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来到满洲里就好像出了国,而俄罗斯人来到满洲里就仿佛回到了家。
来满洲里感受边境城市的氛围,中俄交界的国门是一定要去的。满洲里市区向西8公里,就是中俄两国铁路连接点。伫立着青灰色花岗石的“门”字型建筑,是1989年6月建成的满洲里第5代国门,穿过国门就是俄罗斯。由于满洲里是先有铁路后有城,所以火车头就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火车头广场位于国门旁,这里还停放着一辆蒸汽机火车车头。毛泽东一生只出过一次国,就是在亚细亚号火车头牵引下从这里前往苏联的。
小城故事多,故事多才会欢乐。在满洲里这样的小城,放慢脚步,才能体验到这里的节奏。城区不大,紧凑却不显局促。老建筑中,最典型的是市南区三道街的铁路医院楼。尖顶、窄窗、高门,哥特式建筑的元素它都具备,楼房的外部,屋脊、房檐和门窗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木刻楞是满洲里最有特色的房子,它被人称作彩色雕塑。木刻楞房子的墙裙用大理石做基础,中间的墙壁用木板或圆木叠摞而成,墙堤一般都漆成艳丽的色彩,非常耀眼。如果没人提醒,我会恍惚觉得自己正身处某个俄罗斯小城。傍晚时分,我来到满洲里城东的小山丘上,这里也是俄罗斯婚礼宫的所在地,当地人更愿意亲切地称之为“教堂”,这哥特式的建筑颇有独特的中西风情交融印迹。站在这里整个满洲里市一览无余,看着夕阳下美丽安宁的小城,格外浪漫。
冰雪那达慕High翻天
满洲里在北纬49度左右,几乎每个来过的人都会被这里的低温严寒震慑住,但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满洲里独特的冬季魅力。当气温骤降、雪越积越厚时,老天赐予满洲里的冰雪狂欢才正式拉开帷幕。
无论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还是童心未泯的大人,总能变着法儿地在这里玩出花样来,马拉爬犁、骆驼拉爬犁、雪地摩托车、雪地迷宫、打雪仗、滚雪球,游乐园无疑是他们尽情释放、尽享欢乐的“极乐天堂”。如果感觉冰雪游乐园还不够刺激过瘾,大可像我一样去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陈巴尔虎旗草原冰雪那达慕。
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看到蒙古包就看到了希望,因为有人家的地方就不再荒凉寂寞。牧民身着盛装骑着骆驼和马会聚陈巴尔虎旗参加“冰雪那达慕”。“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娱乐”,是草原牧民喜庆草原丰收、祝愿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这项成形于匈奴帝国时代、兴盛于蒙古帝国时期的大会以传统的“男儿三艺”——赛马、射箭、摔跤为主。而如今那达慕大会活动内容早已不仅局限于此,新增的套马、爬犁等极具民族特色的竞技活动把冬季冰雪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结合在一起。
在近零下30摄氏度的草原上,威猛彪悍的搏克手穿着镶有银钉的坎肩、紧身短裤和做工上乘的皮靴上场了,只见搏克手们先唱起民歌,再高举双手,寓意展翅高飞的鹰。比赛规则其实非常严酷,没有时间限制,选手对搏也不以体重和年龄分级,只要让对手膝盖以上的部位着地就算胜利。同行的当地朋友告诉我,摔跤有捉、拉、扯、推、压等共13个基本动作,还可以拉衣服,扯腰带,但是不能打头打脸或抱起对方的双腿。几个回合下来,搏克手的身上已经满是搏斗时留下的红色印痕,我不禁问:“为什么不穿厚一些?”身旁的牧民解释说:因为曾有一名高手所向无敌,但最后却被认出是个女人,于是从此以后,所有的搏克手都成了短装。
雪地赛马同样赏心悦目。参赛的马匹都是一副很可爱的打扮——马鬃和尾巴被梳成了小辫精心捆束起来,以方便奔跑。一声令下,骑手扬鞭策马竞相追逐,冰天雪地的草原上顿时沸腾起来。赛马时马不备鞍(革詹),骑手不穿靴袜,蒙古族朋友说:这样才能考验驭马的真本事。
有机蒙餐大饱口福
这次冰雪那达慕行不仅让我大饱眼福,还让我几乎吃遍了经典蒙餐,位列第一的非奶茶莫属。当地人喝奶茶可以从早喝到晚,不分季节不分场合想喝就喝。地道奶茶是用铜锅熬制的,而且要配搭奶豆腐、酸奶条、奶球、炒米、炸脆等十几种零食,边吃边喝才够味。奶油炒米是牧民最喜欢的饭后甜点,奶油是用自家产的牛奶制成,纯天然无污染。除此之外,我们吃的烤羊肝是牧民自家散养羊,土豆莜面是当地农民自种,沙葱是沙漠纯野生……原来草原人民过的才是有机生活啊!
到草原怎么能错过著名硬菜手扒肉呢?据说地道的蒙古手扒肉都是用半米见方的盘子盛放的,看出草原儿女的豪放了吧。如果想品尝顶级羊杂,一定要去草原吃铜锅羊杂,真心好吃到泪奔。另外要隆重推荐牧民自己灌的血肠肉肠,还有牛排、包子、爆炒牛肚、夹心奶皮……人类的语言已经无法形容它们有多好吃了。
夜幕降临便是草原渐渐沸腾的开始。按照牧民的传统习俗,晚餐通常盛大隆重。天南海北的行走江湖吃喝这么多年,身为南方人,说实话,我最喜欢的还是卖相精致的美食,但这次冰雪那达慕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成见,仅烤全牛扎满宴便瞬间秒杀各种矫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那叫一个奔放豪爽!
夜色渐深,空旷的草原燃起熊熊篝火。蒙古族长调唱起,唱不尽马背民族的豪情壮志;马头琴声响起,一股苍凉的悲怆之感油然而生。台上蒙古族姑娘小伙载歌载舞,台下游客认识的不认识的挨桌碰杯,好一个草原狂欢夜。我也被忘情欢乐的气氛深深感染,与大家一起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干杯,欢声笑语响彻草原。
旅行贴士:
冰雪节:满洲里第16届中俄蒙国际冰雪节将持续到2015年3月。
交通:满洲里西郊机场开通多条航线,提早订票,价格会非常便宜,曾经遇到从哈尔滨飞到满洲里的机票只需80元。
看点:游完国门,返回市区途中路过赫赫有名的套娃广场。这里耸立的一个主体套娃,高达30米,据说为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