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高喊“我是查理”时,只有少数“真正的查理”身处其中
《查理周刊》:“那些人不是查理”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01月21日
04
版)
|
1月13日,《查理周刊》主编布里亚德(左)、头版创作者卢斯(中)和专栏作家佩鲁召开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 CFP |
《查理周刊》遇袭两天后的晚上,16位幸存者在小酒馆里开选题会。酒馆中来来往往的客人似乎都不知道,角落里的那群人正是“真正的查理”。
“那是穆罕默德,很抱歉我们又画了他”
《查理周刊》遇袭两天后的晚上,巴黎14街的小酒馆里,这份周刊的幸存者——14位男士和两名女士围坐在3张长桌边开选题会。这家左岸小酒馆从19世纪开始就是艺术家和波西米亚人的阵地。酒馆中来来往往的客人似乎都不知道,角落里的那群人正是“真正的查理”。
选题会进行了3个小时。有人说,经过那场悲剧,他什么都画不出来;有人建议新一期《查理周刊》以文字为主,配发漫画,但立刻遭到了反对;有人谈到了责任,“我们有责任画出该说的话,无数公民在外面等着看”。
陆续有人因为赶火车等缘故离去。坐在桌首的弗朗西斯·塞斯塔克啜着咖啡总结道:“每个人都有权做想做的事。想画的人就画吧,你们自己决定。”有人补充道:“但无论怎样,我们要捍卫在做的事。”
第二天,他们在法国《自由报》编辑部占用了角落里的一张圆桌,开始创作第1178期,或者叫《幸存者特刊》。1月14日,一群记者和访客来到《自由报》,竖着耳朵听《查理周刊》编辑部的评刊会。当封面创作者、主笔卢斯开始拘谨地发言时,旁听者忍不住鼓起掌来。
最新一期的封面上,眼含热泪的先知穆罕默德举着条幅,上面写着传遍欧洲的口号“我是查理”。封面大标题是“一切都会被原谅”。
人们对这期封面褒贬不一。一方面,任何对先知的描绘都容易被视为亵渎,引来伊斯兰世界此起彼伏的抗议浪潮;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张漫画“是对悲剧的最佳回答”。“他们没有屈服。同时,这幅漫画传达了和解、谦虚的信息,可能减少穆斯林团体的愤怒。”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研究伊斯兰思潮的侯赛因·拉希德教授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
卢斯讲述了这一封面的创作过程:“那是穆罕默德,很抱歉我们又画了他,不过我笔下的穆罕默德是个哭泣的男人。”
面对全世界对《查理周刊》突如其来的狂热,有些人忍不住开玩笑。总编杰拉德·布里亚德说,乔治·克鲁尼可能订阅《查理周刊》,这样“我们的女同事就能拿到他的地址啦”。
“那些人不是查理,也不想成为查理”
此前那场大游行让编辑部的很多人手足无措。当人们高喊“我是查理”时,只有少数“真正的查理”身处其中。《查理周刊》的穆斯林记者齐娜布·艾尔-拉祖伊说,参加游行时,她产生了“超现实”的感觉。“通常我们都是独自工作,遭人厌弃,如今竟成了公民表达的一部分。此外,这些新朋友的构成实在令我惊讶。”
《查理周刊》记者洛朗·莱热没有参加游行。“政治色彩太浓了,”他向英国《卫报》解释道,“我不想站在政客身边,或者和他们握手。”
“卡梅伦、内塔尼亚胡、容克那些人出来说‘我是查理’,到底是要干什么?”为《查理周刊》供稿的漫画家马克斯·卡巴内愤怒地说。他在英国《观察家报》专栏创作的相关漫画中,参加游行的政要手挽着手,摆成台球桌上的三角形,等待被一根球杆般的巨大铅笔戳中。
一名法国外交官说,《查理周刊》已成为一个全球品牌。
“查理不是全球品牌,而是不同艺术家的集合。”《查理周刊》员工塞斯塔克抗议道,“那些人不是查理,他们也不想成为查理。”
《查理周刊》从来不是供政客作秀的工具。“这太荒唐了。他们根本不喜欢我们,也根本不希望我们存在。他们在装模作样。哪怕国王雇佣小丑来嘲笑他,也只有小丑一人能这样做。他们不希望有人嘲笑他们,但我们是自由的,我们这样做了。”《查理周刊》的漫画家威廉说。
“审美和幽默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一名穴居人一手拿着满是汽油的坩埚,一手举着火把,不知所措——这是《查理周刊》登载过的漫画《发明幽默》。
“最重要的是幽默。我说的是一种态度。全世界有权有势的人都惧怕幽默,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它。”塞斯塔克说。
荷兰无政府主义漫画家威廉从1968年开始为《查理周刊》绘制漫画。他说:“他们可以在电吹风上粘个标签,管它叫‘我是查理’,但他们无法从我们这儿偷走这个概念。那些政客和学究要不就自称查理,要不就攻击我们,但他们不懂我们。攻击我们的人从没看过《查理周刊》,认为我们只是一份反伊斯兰的杂志。事实是,他们不懂如何读漫画。他们受过教育,却只会浏览漫画。”
对于那些公开表示“不是查理”的人,威廉说:“谢天谢地,他们至少敢承认。”
针对伊斯兰世界对新一期封面的抗议,威廉不忘再次发挥幽默的功力:“那些拿枪的人赢了。我听说在埃及,只要倒挂这一期的封面,你就是个爷们儿。我猜审美和幽默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查理周刊》遇袭两天后的晚上,16位幸存者在小酒馆里开选题会。酒馆中来来往往的客人似乎都不知道,角落里的那群人正是“真正的查理”。
“那是穆罕默德,很抱歉我们又画了他”
《查理周刊》遇袭两天后的晚上,巴黎14街的小酒馆里,这份周刊的幸存者——14位男士和两名女士围坐在3张长桌边开选题会。这家左岸小酒馆从19世纪开始就是艺术家和波西米亚人的阵地。酒馆中来来往往的客人似乎都不知道,角落里的那群人正是“真正的查理”。
选题会进行了3个小时。有人说,经过那场悲剧,他什么都画不出来;有人建议新一期《查理周刊》以文字为主,配发漫画,但立刻遭到了反对;有人谈到了责任,“我们有责任画出该说的话,无数公民在外面等着看”。
陆续有人因为赶火车等缘故离去。坐在桌首的弗朗西斯·塞斯塔克啜着咖啡总结道:“每个人都有权做想做的事。想画的人就画吧,你们自己决定。”有人补充道:“但无论怎样,我们要捍卫在做的事。”
第二天,他们在法国《自由报》编辑部占用了角落里的一张圆桌,开始创作第1178期,或者叫《幸存者特刊》。1月14日,一群记者和访客来到《自由报》,竖着耳朵听《查理周刊》编辑部的评刊会。当封面创作者、主笔卢斯开始拘谨地发言时,旁听者忍不住鼓起掌来。
最新一期的封面上,眼含热泪的先知穆罕默德举着条幅,上面写着传遍欧洲的口号“我是查理”。封面大标题是“一切都会被原谅”。
人们对这期封面褒贬不一。一方面,任何对先知的描绘都容易被视为亵渎,引来伊斯兰世界此起彼伏的抗议浪潮;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张漫画“是对悲剧的最佳回答”。“他们没有屈服。同时,这幅漫画传达了和解、谦虚的信息,可能减少穆斯林团体的愤怒。”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研究伊斯兰思潮的侯赛因·拉希德教授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
卢斯讲述了这一封面的创作过程:“那是穆罕默德,很抱歉我们又画了他,不过我笔下的穆罕默德是个哭泣的男人。”
面对全世界对《查理周刊》突如其来的狂热,有些人忍不住开玩笑。总编杰拉德·布里亚德说,乔治·克鲁尼可能订阅《查理周刊》,这样“我们的女同事就能拿到他的地址啦”。
“那些人不是查理,也不想成为查理”
此前那场大游行让编辑部的很多人手足无措。当人们高喊“我是查理”时,只有少数“真正的查理”身处其中。《查理周刊》的穆斯林记者齐娜布·艾尔-拉祖伊说,参加游行时,她产生了“超现实”的感觉。“通常我们都是独自工作,遭人厌弃,如今竟成了公民表达的一部分。此外,这些新朋友的构成实在令我惊讶。”
《查理周刊》记者洛朗·莱热没有参加游行。“政治色彩太浓了,”他向英国《卫报》解释道,“我不想站在政客身边,或者和他们握手。”
“卡梅伦、内塔尼亚胡、容克那些人出来说‘我是查理’,到底是要干什么?”为《查理周刊》供稿的漫画家马克斯·卡巴内愤怒地说。他在英国《观察家报》专栏创作的相关漫画中,参加游行的政要手挽着手,摆成台球桌上的三角形,等待被一根球杆般的巨大铅笔戳中。
一名法国外交官说,《查理周刊》已成为一个全球品牌。
“查理不是全球品牌,而是不同艺术家的集合。”《查理周刊》员工塞斯塔克抗议道,“那些人不是查理,他们也不想成为查理。”
《查理周刊》从来不是供政客作秀的工具。“这太荒唐了。他们根本不喜欢我们,也根本不希望我们存在。他们在装模作样。哪怕国王雇佣小丑来嘲笑他,也只有小丑一人能这样做。他们不希望有人嘲笑他们,但我们是自由的,我们这样做了。”《查理周刊》的漫画家威廉说。
“审美和幽默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一名穴居人一手拿着满是汽油的坩埚,一手举着火把,不知所措——这是《查理周刊》登载过的漫画《发明幽默》。
“最重要的是幽默。我说的是一种态度。全世界有权有势的人都惧怕幽默,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它。”塞斯塔克说。
荷兰无政府主义漫画家威廉从1968年开始为《查理周刊》绘制漫画。他说:“他们可以在电吹风上粘个标签,管它叫‘我是查理’,但他们无法从我们这儿偷走这个概念。那些政客和学究要不就自称查理,要不就攻击我们,但他们不懂我们。攻击我们的人从没看过《查理周刊》,认为我们只是一份反伊斯兰的杂志。事实是,他们不懂如何读漫画。他们受过教育,却只会浏览漫画。”
对于那些公开表示“不是查理”的人,威廉说:“谢天谢地,他们至少敢承认。”
针对伊斯兰世界对新一期封面的抗议,威廉不忘再次发挥幽默的功力:“那些拿枪的人赢了。我听说在埃及,只要倒挂这一期的封面,你就是个爷们儿。我猜审美和幽默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