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首次介入调查”
外媒关注中国游客大闹亚航
本报记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4年12月17日
28
版)
|
12月11日,中国男女游客大闹泰国亚航FD9101航班,致飞机返航。下图为当事空姐被女乘客泼开水后,掩面哭泣。 |
|
中国游客在巴黎卢浮宫前的喷水池中“泡脚”。 |
12月11日晚发生的中国男女游客侮辱泰国空姐致飞机返航的事件,让“中国游客”几个字再次“名扬世界”。从美联社到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游客大闹亚航”的消息,一跃登上诸多外媒的网站首页。
近几年,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形象可谓“劣迹斑斑”:有人在法国卢浮宫前的喷水池里泡脚;有人骑在美国华尔街的铜牛上拍照;更有人在埃及有3500年历史的神庙浮雕上,刻下“到此一游”……
但这次,中国游客的所作所为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后果——新加坡《联合早报》等不少外媒报道,“中国官方首次介入相关调查工作”。
“瞧不起中国人,又舍不得他们的一掷千金”
12月11日晚,中国版“泡面返航”上演。
在泰国曼谷飞往中国南京的亚洲航空公司FD9101航班上,一名中国女乘客向空姐索要热水,但因该航班为廉价航班,机上热水需收费,该乘客便与空姐发生不快。随后,同行的男乘客在付过热水费后索要发票,还情绪激动地扬言要“炸飞机”,女乘客则把热水泼到空姐身上,机长最终将飞机返航曼谷。
事件传开后,新加坡《海峡时报》对中国网友的评论进行了统计,发现“92%的人认为该男子的行为‘可耻’”,男乘客抛出的一句“老子花不起钱呀?”尤其遭到舆论抨击。
很多网友认为,这出包含了“要发票”、“炸飞机”、“泼开水”等元素的闹剧,真是“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而泰国英文报纸《民族报》也“趁机”申诉了中国游客在泰的一系列“不良表现”:他们总是喜欢逆向超速驾驶;住酒店时更精明,订一间双人房却住四五人;最经典的场面就是“百十来号人跟着一面旗子到处跑,目的地都是礼品店”。
那里的旅游业者或许“瞧不起中国客人,却又舍不得他们的一掷千金”,英国《每日电讯》报称。
去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国,市场份额达到三成。与此同时,中国游客也在为不少同胞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埋单”。
在旅游网站“Expedia”今年发起的调查中,“表现最好的游客”前三名是日本人、美国人和瑞士人,特别是日本女孩,颇受各国欢迎,而垫底的则是中国大陆和印度的游客。
一些中国游客为何会如此“任性”?
为什么不少中国游客会不文明出行,而且还如此“任性”?这几乎成了每次事件必然引发的追问。
香港理工大学专门研究出境游的陈勇(音)博士认为,并非所有中国人言行都粗鲁,受教育程度高低是重要的衡量因素。比如,人们印象中举止霸道的部分中老年游客——因为动荡的政治岁月,他们几乎没接受过正统教育,有些人甚至不会讲普通话,更不清楚目的地国的文化习俗;但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行为举止要好得多。
《南华早报》记者艾米·李,去年采访了北京某旅行社的王姓代理商。后者表示,因为中国没有付小费的传统,很多游客外出不愿出这份钱,虽被提醒,但大多数人还是少付或干脆不付,久而久之,餐馆只愿意服务那些来自有付小费传统国家的游客,这种风俗的差别很容易导致冲突。
王提到了她曾在马尔代夫接待过的一位中国客人,在得知餐厅客满无法就餐后,这名客人暴跳如雷,并对餐厅服务员大声谩骂,甚至把其中一位说哭了。
“这种人根本不能同他讲道理。”王说,“他以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
英国《每日邮报》的文章用“新富”一词来描述中国游客——他们是“刚刚富起来的一代”,自认为“高人”一等,比如对航班上的乘务员,他们大多颐指气使、态度傲慢,他们有钱但缺乏品味,自鸣得意又不服从规则。
“游客的不文明,让政府觉得‘丢面子’”
《华尔街日报》表示,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财富不断增加,出境游日益火爆,但中国游客的名声并不太好;而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希望改变国内游客的不文明习惯。
今年10月,一则“提升旅游素养”的公益广告在中国各大电视台播出。广告中,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拟人化地在悉尼街头随地小便、乱丢垃圾、大声喧哗,做出各种不文明行为。广告最后的标语是“做一只好熊猫,当一个好游客”。
不过,这则广告却“好心办了坏事”,不但没能博得观众的认可,还让外媒看了笑话。网友表示,没素质的仅仅是少数中国人,但广告却抹黑了所有中国人。
去年国庆“黄金周”前夕,国家旅游局印发了一本64页的《出境游手册》,教育中国百姓“在外不要对着别人打喷嚏”、“不要当众抠鼻、剔牙”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9月在马尔代夫访问时,还不忘记“插一句”——“不要乱扔矿泉水瓶、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当地海鲜”。
此次中国游客大闹泰国航班,中国国家旅游局表态称,“此事件系极个别游客所为,但已严重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将依法惩处,并把相关游客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毫不懈怠。
美国《赫芬顿邮报》称,尽管中国国力渐强、居民收入大涨,但屡遭曝光的游客不文明事件,让政府感觉“丢了面子”,不但国家形象被抹黑,还遭到各种嘲讽。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读者Alex Y称,中国文化中很可悲的一点是,人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正被他人关注时,举止才会文明起来。更可悲的是,政府的宣传总是在传达这样的信息:“全世界都在盯着你看呢,你是我们的耻辱,你不但行为粗鲁,更丢尽了祖国的脸。”
外国网友的这番话似乎能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古训“慎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谨慎自省。
Alex还写道,中国政府试图用“脸面说”来唤起国人的文明意识,不过,对某些中国游客来说,“不必守规矩”的想法或“需求”似乎比“要面子”更强烈。
“泛滥的素质论不足以解释不文明行为”
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做派,美国网友Desert Davey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二战后几十年,当富有的美国人涌进欧洲时,也言行粗鲁,因此被称为“丑陋的美国人”;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也有过“暴发户式的愚蠢”;如今时代变了,这个角色换成中国人……他们(中国人)只是缺乏经验和见识,以及来自市民社会的规训和榜样意识。
在一些美国媒体看来,泛滥的素质论不足以解释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中国男子在国外“闹事”,但“病根”在国内:长期以来养成的无视规则、轻视法律的毛病,这次只不过在异国他乡突然爆发而已。
泰国星暹传媒特别提到了《中国时报》的一篇社评,文章写道,中国游客有诉求不理性表达,非要开水泼人,此种行为非“素质”两字能够解释。
“长久以来,一些百姓无论心中有何诉求,都认为只有‘闹’才有出路,闹得越大则获利越多,不闹则四处碰壁,这种潜意识无形中培养了中国人遇事先撒泼的态度。”社评称。
在《联合早报》看来,中国人的素有观念是有钱有权好办事,靠一股凶气才能成事,可一旦出境,不再有“中国国情”护身,就出麻烦了,廉价航空不提供免费餐饮,即便空姐服务不及时,乘客以为凶起来就能达到目的吗?
香港理工大学的陈勇进一步指出,在法制尚不够健全的中国,人们对法律的敬畏意识非常淡薄,如果不能得偿所愿,很多人会为自己的丁点儿利益而破坏规矩,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中国时报》的社评还写道,若法治依旧不彰,则“飞机闹”、“医闹”、“商店闹”必然还会持续下去。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则认为,中国游客在被全世界尊重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月11日晚发生的中国男女游客侮辱泰国空姐致飞机返航的事件,让“中国游客”几个字再次“名扬世界”。从美联社到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游客大闹亚航”的消息,一跃登上诸多外媒的网站首页。
近几年,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形象可谓“劣迹斑斑”:有人在法国卢浮宫前的喷水池里泡脚;有人骑在美国华尔街的铜牛上拍照;更有人在埃及有3500年历史的神庙浮雕上,刻下“到此一游”……
但这次,中国游客的所作所为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后果——新加坡《联合早报》等不少外媒报道,“中国官方首次介入相关调查工作”。
“瞧不起中国人,又舍不得他们的一掷千金”
12月11日晚,中国版“泡面返航”上演。
在泰国曼谷飞往中国南京的亚洲航空公司FD9101航班上,一名中国女乘客向空姐索要热水,但因该航班为廉价航班,机上热水需收费,该乘客便与空姐发生不快。随后,同行的男乘客在付过热水费后索要发票,还情绪激动地扬言要“炸飞机”,女乘客则把热水泼到空姐身上,机长最终将飞机返航曼谷。
事件传开后,新加坡《海峡时报》对中国网友的评论进行了统计,发现“92%的人认为该男子的行为‘可耻’”,男乘客抛出的一句“老子花不起钱呀?”尤其遭到舆论抨击。
很多网友认为,这出包含了“要发票”、“炸飞机”、“泼开水”等元素的闹剧,真是“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而泰国英文报纸《民族报》也“趁机”申诉了中国游客在泰的一系列“不良表现”:他们总是喜欢逆向超速驾驶;住酒店时更精明,订一间双人房却住四五人;最经典的场面就是“百十来号人跟着一面旗子到处跑,目的地都是礼品店”。
那里的旅游业者或许“瞧不起中国客人,却又舍不得他们的一掷千金”,英国《每日电讯》报称。
去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国,市场份额达到三成。与此同时,中国游客也在为不少同胞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埋单”。
在旅游网站“Expedia”今年发起的调查中,“表现最好的游客”前三名是日本人、美国人和瑞士人,特别是日本女孩,颇受各国欢迎,而垫底的则是中国大陆和印度的游客。
一些中国游客为何会如此“任性”?
为什么不少中国游客会不文明出行,而且还如此“任性”?这几乎成了每次事件必然引发的追问。
香港理工大学专门研究出境游的陈勇(音)博士认为,并非所有中国人言行都粗鲁,受教育程度高低是重要的衡量因素。比如,人们印象中举止霸道的部分中老年游客——因为动荡的政治岁月,他们几乎没接受过正统教育,有些人甚至不会讲普通话,更不清楚目的地国的文化习俗;但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行为举止要好得多。
《南华早报》记者艾米·李,去年采访了北京某旅行社的王姓代理商。后者表示,因为中国没有付小费的传统,很多游客外出不愿出这份钱,虽被提醒,但大多数人还是少付或干脆不付,久而久之,餐馆只愿意服务那些来自有付小费传统国家的游客,这种风俗的差别很容易导致冲突。
王提到了她曾在马尔代夫接待过的一位中国客人,在得知餐厅客满无法就餐后,这名客人暴跳如雷,并对餐厅服务员大声谩骂,甚至把其中一位说哭了。
“这种人根本不能同他讲道理。”王说,“他以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
英国《每日邮报》的文章用“新富”一词来描述中国游客——他们是“刚刚富起来的一代”,自认为“高人”一等,比如对航班上的乘务员,他们大多颐指气使、态度傲慢,他们有钱但缺乏品味,自鸣得意又不服从规则。
“游客的不文明,让政府觉得‘丢面子’”
《华尔街日报》表示,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财富不断增加,出境游日益火爆,但中国游客的名声并不太好;而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希望改变国内游客的不文明习惯。
今年10月,一则“提升旅游素养”的公益广告在中国各大电视台播出。广告中,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拟人化地在悉尼街头随地小便、乱丢垃圾、大声喧哗,做出各种不文明行为。广告最后的标语是“做一只好熊猫,当一个好游客”。
不过,这则广告却“好心办了坏事”,不但没能博得观众的认可,还让外媒看了笑话。网友表示,没素质的仅仅是少数中国人,但广告却抹黑了所有中国人。
去年国庆“黄金周”前夕,国家旅游局印发了一本64页的《出境游手册》,教育中国百姓“在外不要对着别人打喷嚏”、“不要当众抠鼻、剔牙”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9月在马尔代夫访问时,还不忘记“插一句”——“不要乱扔矿泉水瓶、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当地海鲜”。
此次中国游客大闹泰国航班,中国国家旅游局表态称,“此事件系极个别游客所为,但已严重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将依法惩处,并把相关游客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毫不懈怠。
美国《赫芬顿邮报》称,尽管中国国力渐强、居民收入大涨,但屡遭曝光的游客不文明事件,让政府感觉“丢了面子”,不但国家形象被抹黑,还遭到各种嘲讽。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读者Alex Y称,中国文化中很可悲的一点是,人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正被他人关注时,举止才会文明起来。更可悲的是,政府的宣传总是在传达这样的信息:“全世界都在盯着你看呢,你是我们的耻辱,你不但行为粗鲁,更丢尽了祖国的脸。”
外国网友的这番话似乎能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古训“慎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谨慎自省。
Alex还写道,中国政府试图用“脸面说”来唤起国人的文明意识,不过,对某些中国游客来说,“不必守规矩”的想法或“需求”似乎比“要面子”更强烈。
“泛滥的素质论不足以解释不文明行为”
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做派,美国网友Desert Davey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二战后几十年,当富有的美国人涌进欧洲时,也言行粗鲁,因此被称为“丑陋的美国人”;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也有过“暴发户式的愚蠢”;如今时代变了,这个角色换成中国人……他们(中国人)只是缺乏经验和见识,以及来自市民社会的规训和榜样意识。
在一些美国媒体看来,泛滥的素质论不足以解释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中国男子在国外“闹事”,但“病根”在国内:长期以来养成的无视规则、轻视法律的毛病,这次只不过在异国他乡突然爆发而已。
泰国星暹传媒特别提到了《中国时报》的一篇社评,文章写道,中国游客有诉求不理性表达,非要开水泼人,此种行为非“素质”两字能够解释。
“长久以来,一些百姓无论心中有何诉求,都认为只有‘闹’才有出路,闹得越大则获利越多,不闹则四处碰壁,这种潜意识无形中培养了中国人遇事先撒泼的态度。”社评称。
在《联合早报》看来,中国人的素有观念是有钱有权好办事,靠一股凶气才能成事,可一旦出境,不再有“中国国情”护身,就出麻烦了,廉价航空不提供免费餐饮,即便空姐服务不及时,乘客以为凶起来就能达到目的吗?
香港理工大学的陈勇进一步指出,在法制尚不够健全的中国,人们对法律的敬畏意识非常淡薄,如果不能得偿所愿,很多人会为自己的丁点儿利益而破坏规矩,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中国时报》的社评还写道,若法治依旧不彰,则“飞机闹”、“医闹”、“商店闹”必然还会持续下去。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则认为,中国游客在被全世界尊重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