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烧脑神作”是谁的菜?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4年11月26日
30
版)
|
《星际穿越》剧照 |
|
《星际穿越》海报 |
11月24日,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在全球狂揽4.5亿美元票房,却在北美表现平庸。这部被誉为“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科幻大片,为何收获两极评价?
“文科生不懂,理科生不爱”
11月16日,“隐居”在山西娘子关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一路跋涉”走进电影院,观看了最近大热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有好多东西没看懂。”他说。
科幻作家韩松却毫不吝惜地赞美这部太空歌剧在“登峰造极”之上又出新招,令人神魂颠倒,“这种创造力与建构力,让我感到自卑”。
11月12日在中国上映后,《星际穿越》5天收入2.6亿元票房,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在社交网络上,对该片的推崇、“吐槽”和分析早已铺天盖地。
“理工男9个问题全面解读《星际穿越》”、“25个问题测试你看懂《星际穿越》了吗”……科普达人们或解读、膜拜片中提及的科学常识,或一心寻找Bug,忙得不亦乐乎。
一向以爱好高科技著称的韩国人,争相一睹这部科幻史诗大片的风采。它连续4星期出现在韩国网络提前订票排行榜的首位,“黄牛”将10美元的IMAX票价炒到了40美元。
“我知道这不合法,但我女朋友真的很想看。”买了两张“黄牛票”的31岁首尔影迷告诉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太震撼了!我们很高兴在片中了解一些物理理论,还想再看一遍。”
相比在亚洲市场的顺风顺水,《星际穿越》在北美市场意外遭遇了“文科生不懂,理科生不爱”的尴尬,票房成绩不敌动画片《超能陆战队》和爆米花电影《阿呆与阿瓜2》。
对此,美国《沙龙》杂志认为,美国观众喜爱男女老少咸宜的合家欢电影,《星际穿越》对他们来说太难懂了,“看到超出我们认知水平的东西,可能并不令人愉快”。
为了帮助影迷消除一遍看不懂的苦恼,美国连锁院线AMC推出了不限次数的《星际穿越》电影票。买过票的观众,可以再付14.99美元,将普通电影票升级为无限观影版。
在人们印象中,科幻电影往往“幻”多“科”少,《星际穿越》却处处流露出浓浓的科学气息,虫洞、黑洞、第五维度等,在人类寻找下一个栖息地的经典故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烧脑神作”的诞生,与电影执行制作人、理论天体物理学家索恩的保驾护航密不可分。他的任务就是确保,《星际穿越》即使进入纯粹的幻想领域,也有合理的科学推论支撑。
科幻巨作始于相亲
索恩与《星际穿越》结缘,始于一段未能修成正果的相亲经历。
1980年9月,离异后独自抚养女儿的索恩接到密友卡尔·萨根的电话,介绍他跟《纽约时报杂志》的科学编辑琳达·奥布斯特认识。
虽然明知“独自研究黑洞令人舒适得多”,这位害羞的理工科宅男还是“穿着不太讨人喜欢的燕尾服”赴约。两人没能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却成了亲密的朋友。奥布斯特转行做电影制片人后,2005年,他俩在8页纸上写下了《星际穿越》最初的故事。
“我们的想法是探索宇宙,我认为亲眼看到比听讲解有意思多了。”奥布斯特告诉美国《洛杉矶时报》,索恩对电影制作技术缺乏了解,但作为加州理工学院史上最年轻的全职教授之一,索恩对宇宙的理解和想象力,足以让他成为理想的合作者。
很快,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看上了这个故事,却在2010年放弃。2012年年底,诺兰接手了这部科幻巨作的制作。
为了表现出最大程度的“科学诚意”,诺兰与索恩煞费苦心。
《洛杉矶时报》称,电影制作期间,索恩与包括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空间政策专家在内的14位科学家召开研讨会,反复推敲。片中呈现的黑洞与虫洞等画面,是30个人、数千台计算机,用一年时间制造的。
美国《连线》杂志称,诺兰没有使用现代数字技术,而是坚持使用胶片拍摄,柯达公司专门为此开设了一条生产线。
《纽约时报》评论称:“完美的电影也许是个神话,但《星际穿越》极其接近。”美国“Seradata”网站认为,这部影片“迷人而睿智”,是一颗“科幻钻石”,“但你得拿到天体物理学学位才能体会它真正的美”。
不过,这样的高度评价并不能阻止科学圈内外对《星际穿越》的“吐槽”。英国伦敦帝国学院高级讲师罗伯托·特罗塔向英国《卫报》批评片中的太空船“中看不中用”,竟然没有燃料箱。
面对同行的抨击,索恩很淡定。
“一位杰出的同事告诉我,‘我喜欢这部电影,但我对你的科学必须鸡蛋里挑骨头’。”索恩耸了耸肩,“我74岁了,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对批评已经不太敏感了。”
“一部需要时间的电影”
“种种令人兴奋或心情沉重的概念,让《星际穿越》听起来更像大学课堂上的讲座,而非周五晚上影院里的享受。”美国KSL电视台的评论,或许说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但它补充道,“别让这些把你吓跑”。
事实上,除了枯燥的科学理论,《星际穿越》中也不乏柔情、感性之处。
地球即将毁灭,负责寻找新栖息地的宇航员没有完成使命,人类该如何自救?诺兰给出的答案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爱与希望。父女之爱穿越时空,让男主角库珀的女儿墨菲成了救世主,库珀也在多年后穿越黑洞,回到女儿身边。
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对这个略显俗气的大团圆结局表示满意。
在《沙龙》杂志看来,库珀和年迈女儿团圆的一幕“错误、草率”,若导演是斯皮尔伯格,一定可以将这一时刻处理得更沉着更催泪,更能拨动观众的心弦。
“Seradata”网站将“太多愁善感和太多科普对话”视为《星际穿越》的缺陷。美国“Behindwoods”网站却认为,“爱超越时空”的主题正是影片的动人之处。《纽约时报》称,这部影片是“一位父亲给女儿的情书”。
“《星际穿越》是一部需要时间的电影,你会越来越意识到它的精妙之处。”KSL电视台总结道,“它不是诺兰最好的电影,却是他最雄心勃勃的电影。15年或20年后,它将被视为科幻奇迹和杰作。”
11月24日,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在全球狂揽4.5亿美元票房,却在北美表现平庸。这部被誉为“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科幻大片,为何收获两极评价?
“文科生不懂,理科生不爱”
11月16日,“隐居”在山西娘子关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一路跋涉”走进电影院,观看了最近大热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有好多东西没看懂。”他说。
科幻作家韩松却毫不吝惜地赞美这部太空歌剧在“登峰造极”之上又出新招,令人神魂颠倒,“这种创造力与建构力,让我感到自卑”。
11月12日在中国上映后,《星际穿越》5天收入2.6亿元票房,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在社交网络上,对该片的推崇、“吐槽”和分析早已铺天盖地。
“理工男9个问题全面解读《星际穿越》”、“25个问题测试你看懂《星际穿越》了吗”……科普达人们或解读、膜拜片中提及的科学常识,或一心寻找Bug,忙得不亦乐乎。
一向以爱好高科技著称的韩国人,争相一睹这部科幻史诗大片的风采。它连续4星期出现在韩国网络提前订票排行榜的首位,“黄牛”将10美元的IMAX票价炒到了40美元。
“我知道这不合法,但我女朋友真的很想看。”买了两张“黄牛票”的31岁首尔影迷告诉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太震撼了!我们很高兴在片中了解一些物理理论,还想再看一遍。”
相比在亚洲市场的顺风顺水,《星际穿越》在北美市场意外遭遇了“文科生不懂,理科生不爱”的尴尬,票房成绩不敌动画片《超能陆战队》和爆米花电影《阿呆与阿瓜2》。
对此,美国《沙龙》杂志认为,美国观众喜爱男女老少咸宜的合家欢电影,《星际穿越》对他们来说太难懂了,“看到超出我们认知水平的东西,可能并不令人愉快”。
为了帮助影迷消除一遍看不懂的苦恼,美国连锁院线AMC推出了不限次数的《星际穿越》电影票。买过票的观众,可以再付14.99美元,将普通电影票升级为无限观影版。
在人们印象中,科幻电影往往“幻”多“科”少,《星际穿越》却处处流露出浓浓的科学气息,虫洞、黑洞、第五维度等,在人类寻找下一个栖息地的经典故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烧脑神作”的诞生,与电影执行制作人、理论天体物理学家索恩的保驾护航密不可分。他的任务就是确保,《星际穿越》即使进入纯粹的幻想领域,也有合理的科学推论支撑。
科幻巨作始于相亲
索恩与《星际穿越》结缘,始于一段未能修成正果的相亲经历。
1980年9月,离异后独自抚养女儿的索恩接到密友卡尔·萨根的电话,介绍他跟《纽约时报杂志》的科学编辑琳达·奥布斯特认识。
虽然明知“独自研究黑洞令人舒适得多”,这位害羞的理工科宅男还是“穿着不太讨人喜欢的燕尾服”赴约。两人没能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却成了亲密的朋友。奥布斯特转行做电影制片人后,2005年,他俩在8页纸上写下了《星际穿越》最初的故事。
“我们的想法是探索宇宙,我认为亲眼看到比听讲解有意思多了。”奥布斯特告诉美国《洛杉矶时报》,索恩对电影制作技术缺乏了解,但作为加州理工学院史上最年轻的全职教授之一,索恩对宇宙的理解和想象力,足以让他成为理想的合作者。
很快,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看上了这个故事,却在2010年放弃。2012年年底,诺兰接手了这部科幻巨作的制作。
为了表现出最大程度的“科学诚意”,诺兰与索恩煞费苦心。
《洛杉矶时报》称,电影制作期间,索恩与包括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空间政策专家在内的14位科学家召开研讨会,反复推敲。片中呈现的黑洞与虫洞等画面,是30个人、数千台计算机,用一年时间制造的。
美国《连线》杂志称,诺兰没有使用现代数字技术,而是坚持使用胶片拍摄,柯达公司专门为此开设了一条生产线。
《纽约时报》评论称:“完美的电影也许是个神话,但《星际穿越》极其接近。”美国“Seradata”网站认为,这部影片“迷人而睿智”,是一颗“科幻钻石”,“但你得拿到天体物理学学位才能体会它真正的美”。
不过,这样的高度评价并不能阻止科学圈内外对《星际穿越》的“吐槽”。英国伦敦帝国学院高级讲师罗伯托·特罗塔向英国《卫报》批评片中的太空船“中看不中用”,竟然没有燃料箱。
面对同行的抨击,索恩很淡定。
“一位杰出的同事告诉我,‘我喜欢这部电影,但我对你的科学必须鸡蛋里挑骨头’。”索恩耸了耸肩,“我74岁了,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对批评已经不太敏感了。”
“一部需要时间的电影”
“种种令人兴奋或心情沉重的概念,让《星际穿越》听起来更像大学课堂上的讲座,而非周五晚上影院里的享受。”美国KSL电视台的评论,或许说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但它补充道,“别让这些把你吓跑”。
事实上,除了枯燥的科学理论,《星际穿越》中也不乏柔情、感性之处。
地球即将毁灭,负责寻找新栖息地的宇航员没有完成使命,人类该如何自救?诺兰给出的答案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爱与希望。父女之爱穿越时空,让男主角库珀的女儿墨菲成了救世主,库珀也在多年后穿越黑洞,回到女儿身边。
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对这个略显俗气的大团圆结局表示满意。
在《沙龙》杂志看来,库珀和年迈女儿团圆的一幕“错误、草率”,若导演是斯皮尔伯格,一定可以将这一时刻处理得更沉着更催泪,更能拨动观众的心弦。
“Seradata”网站将“太多愁善感和太多科普对话”视为《星际穿越》的缺陷。美国“Behindwoods”网站却认为,“爱超越时空”的主题正是影片的动人之处。《纽约时报》称,这部影片是“一位父亲给女儿的情书”。
“《星际穿越》是一部需要时间的电影,你会越来越意识到它的精妙之处。”KSL电视台总结道,“它不是诺兰最好的电影,却是他最雄心勃勃的电影。15年或20年后,它将被视为科幻奇迹和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