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纳先生》:画布后的阴暗世界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4年11月19日
30
版)
|
透纳自画像 |
|
透纳画作《汤姆森的风弦琴》 |
10月31日在英国上映的传记电影《透纳先生》,讲述了英国画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人生最后25年的故事。影片在英国的票房表现超出预期,首周末票房为90万英镑,比同期上映的其他电影都卖座。英国泰特美术馆不失时机地策划了透纳作品展。对这位画家产生兴趣的电影观众,得以近距离地欣赏他的杰作。
画家对着画布吐口水
影片《透纳先生》从1826年讲起,当时透纳51岁。他被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和意大利绘画的影响,走上独立道路的人”。透纳以善于描绘空气和光的微妙关系闻名,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在电影中,透纳在创作时会对着画布吐口水,用唾液制造朦胧的轮廓。
没人知道1775年出生的透纳到底长什么样,最为人们熟知的透纳形象是他25岁那年帅气的自画像。但在影片中,透纳被塑造为丑陋、脾气暴躁、郁郁寡欢、私生活混乱的老男人。扮演透纳的蒂莫西·斯波曾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扮演“虫尾巴”。
片中的透纳先生似乎更符合同时代的人对他的描述。透纳的竞争对手约翰·康斯特布尔在与他第一次见面后客气地写道:“他外表粗野,但头脑不错。”地形学家爱德华·戴尔的描述更加刻薄:“人们一定是因为他的作品才爱他,他本人实在不怎么样。”
在影片导演迈克·李眼中,“这个矛盾、古怪、充满激情的家伙,拥有无数种性格”,“他复杂而又简单,脆弱而又坚强,就像我们每个人”。
迈克·李在拍摄这部影片前进行了充分准备。透纳基金会理事安德鲁·威尔顿透露,迈克·李曾经向他咨询,他发现迈克·李对透纳的一生和所处时代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不需要很多帮助”。观看影片时,威尔顿却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影片对19世纪和透纳的描绘很有创意,但片中的透纳让艺术史专家感到陌生。
透纳的父亲是理发师,母亲出身屠夫家庭。底层的出身和成长经历给透纳的一生刻上了抹不去的痕迹。影片并未掩饰这一点。英国《观察家报》称,电影中的透纳名利双收,却对和情人生的两个女儿漠不关心,甚至不承认她们的存在。英国《卫报》认为,片中,透纳的私生活与优雅完全不沾边,“这个透纳在亲吻女人时表现得饥渴、笨拙,就像急着啃胡萝卜的马”。
“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蒂莫西·斯波在这部影片中贡献了从影以来最杰出的表演。斯波通过精心设计的嘟囔、呼噜和虚张声势,出色地塑造了古怪、自私的画家透纳,因此在201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封帝。未来,这个角色可能带给斯波更多荣誉。
10岁时,透纳已表现出绘画才能。后来,透纳进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接受专业训练,他的第一幅油画《海上渔夫》就获得了关注。26岁时,他被皇家美术学院破格接纳为最年轻的会员。为了更接近透纳,蒂莫西·斯波花了两年学习绘画:“通过学习,我居然能临摹出透纳先生的画作,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但我确实做到了!”
《卫报》影评人彼得·布拉德肖认为,《透纳先生》有趣、充满人性,视觉效果完美无瑕,将英国的风光和叙事节奏结合起来,烘托出抒情的气氛。“每句台词,每个细节,每个微不足道的人物,每个或悲伤或欢乐的情景,即使显得随意和多余,也是必不可少的。”
《透纳先生》讲述了画家透纳最后一段人生旅程,也将刚刚进入现代社会的伦敦展示在观众面前。片中的透纳被摄影、铁路等新技术震撼。按照迈克·李的一贯风格,《透纳先生》从细微处着手描绘大时代。“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兼具古怪、娱乐性、思想性,让人兴奋。”影评人大卫·卡尔霍恩写道。
迈克·李对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的展示非常出色。“我们没有搭建任何布景,”该片外景负责人亨利·伍利解释道,“迈克的风格是全部依赖外景。”有观众认为,从视觉效果来看,迈克·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唐顿庄园》的影响。
影片没有表现透纳对他的作品是否有感情。观众能感受到的只是,绘画给了透纳另一个表达的渠道。他总是口齿不清,很少有人能听懂他的话。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部影片的美在于,不怕展现美的阴暗面,勇于展现画家一团糟的生活。它告诉观众,画家用画笔创造了美好的世界,却未必拥有美好的生活。
透纳一生未婚,没有朋友,除了和他共同生活30年的父亲。1829年父亲的去世给了透纳很大的打击,他开始与抑郁症较量。1851年12月19日,透纳在情人家中去世。
《透纳先生》在美国遇冷
美国影评人对《透纳先生》的评价,远不如英国同行那样高。
美国“popinsomniacs”网站的影评人认为,影片冗长、沉闷,有些无聊。“我从没见过哪部电影像《透纳先生》一样,片中无处不在的咳嗽几乎盖过了剧情;哭戏也十分奇怪,透纳像一头窒息的猪。整部电影就像被埃博拉席卷的动物园。导演似乎对这些噪声情有独钟,这让观众不舒服。”
美国电影学院在放映这部影片时,影院里发生了比电影更吸引人的冲突。目击者称,一个男子被前排女士的手机亮光打扰,请她关闭手机。那位女士不理他,他就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她立刻跳起来咒骂:“你敢打我,我要报警。”接着,她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功能,照向他的脸,还从包里找出一瓶防狼喷雾,毫不犹豫地向他脸上喷去。此后,她回到座位,“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看电影”。15分钟后,她被保安请走了。
美国《综艺》杂志称,经过这段插曲,观众“愉快而平静地欣赏了剩下的电影”。
10月31日在英国上映的传记电影《透纳先生》,讲述了英国画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人生最后25年的故事。影片在英国的票房表现超出预期,首周末票房为90万英镑,比同期上映的其他电影都卖座。英国泰特美术馆不失时机地策划了透纳作品展。对这位画家产生兴趣的电影观众,得以近距离地欣赏他的杰作。
画家对着画布吐口水
影片《透纳先生》从1826年讲起,当时透纳51岁。他被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和意大利绘画的影响,走上独立道路的人”。透纳以善于描绘空气和光的微妙关系闻名,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在电影中,透纳在创作时会对着画布吐口水,用唾液制造朦胧的轮廓。
没人知道1775年出生的透纳到底长什么样,最为人们熟知的透纳形象是他25岁那年帅气的自画像。但在影片中,透纳被塑造为丑陋、脾气暴躁、郁郁寡欢、私生活混乱的老男人。扮演透纳的蒂莫西·斯波曾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扮演“虫尾巴”。
片中的透纳先生似乎更符合同时代的人对他的描述。透纳的竞争对手约翰·康斯特布尔在与他第一次见面后客气地写道:“他外表粗野,但头脑不错。”地形学家爱德华·戴尔的描述更加刻薄:“人们一定是因为他的作品才爱他,他本人实在不怎么样。”
在影片导演迈克·李眼中,“这个矛盾、古怪、充满激情的家伙,拥有无数种性格”,“他复杂而又简单,脆弱而又坚强,就像我们每个人”。
迈克·李在拍摄这部影片前进行了充分准备。透纳基金会理事安德鲁·威尔顿透露,迈克·李曾经向他咨询,他发现迈克·李对透纳的一生和所处时代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不需要很多帮助”。观看影片时,威尔顿却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影片对19世纪和透纳的描绘很有创意,但片中的透纳让艺术史专家感到陌生。
透纳的父亲是理发师,母亲出身屠夫家庭。底层的出身和成长经历给透纳的一生刻上了抹不去的痕迹。影片并未掩饰这一点。英国《观察家报》称,电影中的透纳名利双收,却对和情人生的两个女儿漠不关心,甚至不承认她们的存在。英国《卫报》认为,片中,透纳的私生活与优雅完全不沾边,“这个透纳在亲吻女人时表现得饥渴、笨拙,就像急着啃胡萝卜的马”。
“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蒂莫西·斯波在这部影片中贡献了从影以来最杰出的表演。斯波通过精心设计的嘟囔、呼噜和虚张声势,出色地塑造了古怪、自私的画家透纳,因此在201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封帝。未来,这个角色可能带给斯波更多荣誉。
10岁时,透纳已表现出绘画才能。后来,透纳进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接受专业训练,他的第一幅油画《海上渔夫》就获得了关注。26岁时,他被皇家美术学院破格接纳为最年轻的会员。为了更接近透纳,蒂莫西·斯波花了两年学习绘画:“通过学习,我居然能临摹出透纳先生的画作,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但我确实做到了!”
《卫报》影评人彼得·布拉德肖认为,《透纳先生》有趣、充满人性,视觉效果完美无瑕,将英国的风光和叙事节奏结合起来,烘托出抒情的气氛。“每句台词,每个细节,每个微不足道的人物,每个或悲伤或欢乐的情景,即使显得随意和多余,也是必不可少的。”
《透纳先生》讲述了画家透纳最后一段人生旅程,也将刚刚进入现代社会的伦敦展示在观众面前。片中的透纳被摄影、铁路等新技术震撼。按照迈克·李的一贯风格,《透纳先生》从细微处着手描绘大时代。“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兼具古怪、娱乐性、思想性,让人兴奋。”影评人大卫·卡尔霍恩写道。
迈克·李对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的展示非常出色。“我们没有搭建任何布景,”该片外景负责人亨利·伍利解释道,“迈克的风格是全部依赖外景。”有观众认为,从视觉效果来看,迈克·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唐顿庄园》的影响。
影片没有表现透纳对他的作品是否有感情。观众能感受到的只是,绘画给了透纳另一个表达的渠道。他总是口齿不清,很少有人能听懂他的话。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部影片的美在于,不怕展现美的阴暗面,勇于展现画家一团糟的生活。它告诉观众,画家用画笔创造了美好的世界,却未必拥有美好的生活。
透纳一生未婚,没有朋友,除了和他共同生活30年的父亲。1829年父亲的去世给了透纳很大的打击,他开始与抑郁症较量。1851年12月19日,透纳在情人家中去世。
《透纳先生》在美国遇冷
美国影评人对《透纳先生》的评价,远不如英国同行那样高。
美国“popinsomniacs”网站的影评人认为,影片冗长、沉闷,有些无聊。“我从没见过哪部电影像《透纳先生》一样,片中无处不在的咳嗽几乎盖过了剧情;哭戏也十分奇怪,透纳像一头窒息的猪。整部电影就像被埃博拉席卷的动物园。导演似乎对这些噪声情有独钟,这让观众不舒服。”
美国电影学院在放映这部影片时,影院里发生了比电影更吸引人的冲突。目击者称,一个男子被前排女士的手机亮光打扰,请她关闭手机。那位女士不理他,他就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她立刻跳起来咒骂:“你敢打我,我要报警。”接着,她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功能,照向他的脸,还从包里找出一瓶防狼喷雾,毫不犹豫地向他脸上喷去。此后,她回到座位,“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看电影”。15分钟后,她被保安请走了。
美国《综艺》杂志称,经过这段插曲,观众“愉快而平静地欣赏了剩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