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战争的催化剂,文明的终结者

军事冲突背后隐现气候变化之手

编译 史春树 《 青年参考 》( 2014年11月12日   19 版)

    阿卡德帝国君主(约前2300年~前2200年)的青铜雕塑头像

    “三十年战争”时期的名将——法国元帅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

    叙利亚阿扎兹,坦克残骸沉睡在废墟之间。

    在气候湿润的时期,玛雅帝国兴旺发达。

    描绘战俘和士兵形象的中国传统绘画

    有人指出,叙利亚内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干旱引发的。

    纵观人类文明史,名为“气候变化”的幽灵,时常徘徊在战火硝烟之间。

    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联系更紧密了吗?不可否认,海平面上升、干旱和土壤退化,正将食物和居所等生活必需品置于危险境地。今年10月,美国国防部再度重申,气候变化是“威胁倍增器”,由此衍生的对资源的争夺“会加剧一国内外的压力源,如贫困、环境恶化、政治不稳定和社会紧张,从而催生恐怖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暴力”。

    气候是难以捉摸的,将其轻率地与战争乃至政权更迭挂钩,难免招致铺天盖地的质疑。很多人相信,即便这颗星球越来越热,它也不会成为战火四溢之地。21世纪前10年,尽管多次测得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国内冲突的发生率却跌至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指出,面对剧烈的、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时,历史上不乏文明消亡的实例。无论怎样,这些例子能够提供一扇窗口,让人类洞察未来甚至预防灾难重演。“我们永远不可能有100%的把握,来判定气候是否(武装冲突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公共政策助理教授所罗门·项说。“但有很多例子,看上去颇有启发性。”

    阿卡德帝国

    公元前2350年左右,阿卡德帝国征服和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诸城邦。此后近两个世纪,这个强大的国家将统治区从地中海扩展至现在的伊朗内陆,建立起一望无垠的农业用地和贸易路线。然后,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帝国土崩瓦解,动荡持续近300年。

    传统上,考古学家将阿卡德帝国的“突然死亡”归因于外来入侵和政治冲突。但在该国曾经的农业精华地带,对土壤成分的分析提供了一条新奇有趣的线索:一层被更厚的泥沙覆盖的薄火山灰。这暗示,该地区遭受了异常气候的打击,在短时间内变得非常干旱。

    2000年,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又研究了海底沉积物的钻芯,样本取自距阿卡德帝国心脏1610公里的阿曼湾。借助钻芯,科学家得以创建一幅该地区气候演变的全景图。他们发现,从大约公元前2025年开始,方解石和白云石这两种矿物质出现明显的峰值,持续了约300年。鉴于这两种物质通常来自干旱地区,它们的丰度再度证明:阿卡德帝国的消亡,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前所未有的干旱有关——移民大规模迁徙,城市过度拥挤,最终引发了暴乱。

    中国古代王朝

    中国的历史通常按照朝代来划分。一个家族控制国家几百年,直到由于社会或政治原因而垮台。旧王朝消亡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多年的分裂,直至另一个统治家族出现。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周期,在不为人注意的情况下“统治”中国数千年:季风。2008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份延续18个世纪的季风活动记录——一根从公元190年持续生长到2003年的石笋。众所周知,石笋是随着富含矿物质的水滴到洞穴的地面上逐步生长的,其具有连贯化学特征的截面,为后人展示了已存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季风周期。通过与现存的历史记录对比可知,强烈的季风活动恰好与朝代繁荣时期——农业增收、人口增长、总体和平稳定——相一致。与之相对,季风活动的低潮期则与干旱——导致王朝覆灭的祸首“成双结对”。

    玛雅帝国

    玛雅人的成长壮大,正值公元440年到660年,彼时的中美洲地区非常湿润。

    废墟上的艺术作品和象形文字讲述了玛雅城邦分三阶段消亡的故事。当时,随着居民从帝国边缘附近的城市向更靠近中央的地区撤退,帝国实际控制的区域急速萎缩。其中究竟有何玄机,学术界在两类假说间摇摆不定:一类蛊惑人心,如异族入侵;另一类稀奇古怪,如外星人降临。

    直到2003年,研究人员获得了从委内瑞拉北部海岸卡里亚科盆地采集的海底沉积物的钻芯。各层中的钛和铁(被降雨冲入大海)的浓度,帮助该团队绘制出玛雅文明衰落期间的气候,尤其是降水量的走势图。结果显示,玛雅帝国的三次萎缩与三场大旱联系密切,尤其是600年至1000年的干旱期,似乎还引爆了社会冲突。建于公元750年至775年的石碑则显示,短短25年间出现了39位统治者,说明那是一段充满“竞争、战争和结盟”的岁月。

    “小冰河期”的欧洲

    “小冰河期”从公元1300年持续到1870年,主要表征是:北半球的冬季更加寒冷,冰川在不同程度上扩张。在此期间出现的区域性降水失调,也许是暴力事件增多的诱因。对1400年到1900年的气温进行研究后,香港大学的戴维·张等学者意识到,“这500年间,相对的和平稳定与战争动荡呈周期性波动,是全球性现象,似乎与温度变化周期相吻合。”

    这项研究还解释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如何影响土地生产充足资源的能力。科学家们指出,温度降低和降雨量减少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合乎逻辑的结果就是饥荒、疫病和武装冲突。实际上,欧洲历史上最惨烈的“三十年战争”就发生在“小冰河期”的最寒冷阶段。

    21世纪——全球?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应对恶劣气候的一大利器当属工业化和更精细的农业生产,例如更充分的灌溉系统以及生命力更强的作物品种。毫无疑问,这类技术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失败而引发冲突的危险。“对于农业的创新,我们有很多乐观的理由,其中一些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些奇妙的东西。”所罗门·项说。“但有些东西我们无法修复。”比如说,即使在种植和遗传学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玉米对高温和缺水还是更加敏感了。

    另外,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也催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以叙利亚内战为例,“巴沙尔·阿萨德政权未能有效地管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干旱加上近150万人流离失所,造成社会动荡不休。”一份2012年发表的报告指出。展望未来,各国安全官员担心,考虑到海平面上升可能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亚太地区或将成为因气候变化导致人道灾难的下一站。

    当然,气候变化并不意味着暴力会即刻来临。研究表明,各国更有可能就水资源短缺展开合作而非开战,对面对“前所未有之变局”的人类文明来说,这算是一条鼓舞人心的消息。

    □美国《史密森尼杂志》

 

 

军事冲突背后隐现气候变化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