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为何诞生出暴力
凯伦·阿姆斯壮 编译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4年10月29日
35
版)
|
在强制推广世俗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系列原教旨主义的反应,这是宗教中蕴藏的暴力。政教分离的世俗化国家是西方经过多场战争和漫长演变后的特殊产物,然而,在西方适用的规律,显然并不是普世之法。 |
|
乌克兰士兵在东部城镇派沃迈斯克附近巡逻 |
|
2007年美国加州阿灵顿西部纪念馆举办烛光守夜活动,悼念牺牲于伊拉克战争的美国士兵。 |
ISIS再次印证宗教与暴力有关?
当我们看到恐怖组织ISIS横行中东、誓言将欧洲殖民者创建的现代民族国家毁灭时,也许很难相信,这一切发生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
成群的惊恐难民和野蛮的暴力行径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罗马帝国的军队,但那些不断出现的中东城市化为废墟的照片提醒着我们,这确实是场现代战争。
这些凶猛残暴的“圣战者”们打着《古兰经》的旗号不断加害平民,这引来了人们的疑惑:宗教与暴力之间到底有无联系?
ISIS的行径似乎在印证美国作家、哲学家山姆·哈里斯的观点:许多穆斯林因宗教信仰而完全混乱了。这位“新无神论”者认为,宗教产生了一种扭曲的团结,必须想法设法削弱它。
还有不少人赞同英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上帝的错觉》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宗教信仰足以强大到让人彻底精神失常,而不是保持理智。
即使承认这些观点过于极端,不少人仍几乎出于本能地相信,宗教的本质中存在暴力。这必然会令宗教矛盾更加激化,因为一旦战士相信上帝站在他们一边,妥协就成为妄想,暴力永不停止。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坚持认为,ISIS的残暴行径与伊斯兰教无关,但很多人可能不会同意。从西方惨痛的历史教训中我们得知,只有政教分离的国家才能让宗教远离偏执,阻止狭隘的信仰进入政治生活。
但为什么ISIS的穆斯林认为这个逻辑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又为什么执着于神权政治?为什么他们就是无法进入现代社会?答案一定与他们原始的宗教有关。
政教分离是西方的特殊产物
与上述观点相反,有人也许会疑惑,为什么西方将宗教视为纯粹的私人追求,与其他所有人类活动本质不同,尤其与政治毫不沾边?毕竟,战争与暴力一直是政治的特征,而我们的结论却是,政教分离是和平的先决条件。
事实上,在现代之前,宗教并不独立,相反,它贯穿于人类活动,包括经济、国家建设、政治和战争。18世纪以前,宗教结束、政治开始这样的观点根本不存在。
十字军东征、西班牙民族分裂战争、欧洲宗教战争……正是这些发生在16、17世纪欧洲战场上的争斗,产生了所谓“宗教暴力之说”。据说,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因抵制宗教改革,曾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杀死了当时35%的欧洲中部人口。
发生在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人击退了哈布斯堡帝国,但从此,欧洲被划分成各个小国。政治权利重新分配,让教会成为次要角色。“世俗化”一词也从16世纪晚期开始出现,最初的意思是“原本属于教会的财产转移到世人手中”。
如今,政教分离的观点对一些人而言已变得水到渠成,我们假定它是正确的,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不要忘了,这实际上是个独创,是一连串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我们可能正错误地以为,它能被应用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每种文化之中。
我们现在将世俗国家——对宗教事务持中立态度,不对任何一种宗教习俗持赞成或反对态度——视为理所当然,这令我们很难看到其独特性。但切记,这种观念需要我们对宗教有完全不同的认识,而这是现代西方国家的特殊产物,没有其他文化与之相似。
传统的信仰并非教导人们远离政治,耶稣的名言“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也不是在宣扬政教分离,只是告诉人们,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认为宗教与政治无关的人,不懂宗教意味着什么。”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甘地也曾这样说。
受攻击时,原教旨主义运动变得更极端
世俗文化在第三世界兴起时,曾遭到沉重的打击——就像其在欧洲的遭遇一样。因为,这种文化观点通常由殖民统治者引入,被视为不怀好意的舶来品。
几乎在世界每个地区,都发生过世俗政府欲政教分离,但反对者揭竿而起、决心将公众拉回到原本生活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原教旨主义运动,它与世俗文化共同存在,两者的斗争中充满暴力。
大多数时间里,世俗统治者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不得民心。1918年成立土耳其共和国的穆斯塔法·凯末尔作为开明领袖,深受西方欢迎。但在中东,他代表着世俗主义的残酷,他痛恨穆斯林,称之为“腐烂的尸体”。
凯末尔还取缔苏菲派,没收他们的财产,关闭穆斯林学校,废除哈里发制度——该制度虽无实权,却被穆斯林视为与先知联系的象征。现在,扭转这一局面、重建哈里发国成了ISIS和基地组织的重要目标。
希望将国家建设得如欧洲一样充满现代化的领袖,在中东还有很多。1928年,伊朗国王礼萨·沙阿·巴列维命令士兵撕开妇女的面纱;1935年,警方受命朝反对着装法的示威人群开火,杀害手无寸铁的平民,而那里正是伊朗圣地之一。
经过曲折的开端后,世俗主义对西方而言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我们要将其作为普遍规律,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要知道,世俗主义作为欧洲历史进程中独特的一面出现,是特殊环境下为适应社会进程而生的产物。
许多世俗思想家将宗教当成天生好斗、不宽容、非理性和落后的所在,是和平、人道和自由的反面。这种殖民主义的想法令人遗憾。
我们没有完全明白世俗主义的定位,对宗教的认知也不够全面。在强制推广世俗化的过程中,已出现了一系列原教旨主义的反应——历史已经表明,原教旨主义运动受到攻击时,变得更加极端。
而这个恶果是中东眼下正在吞食的:当我们以恐惧的眼光看待ISIS时,应心明眼亮地承认,造成其野蛮暴力行径的部分原因,至少有极小的一部分,是我们不尊重其政策,强行推广西方文化导致的后果。
□英国《卫报》
ISIS再次印证宗教与暴力有关?
当我们看到恐怖组织ISIS横行中东、誓言将欧洲殖民者创建的现代民族国家毁灭时,也许很难相信,这一切发生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
成群的惊恐难民和野蛮的暴力行径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罗马帝国的军队,但那些不断出现的中东城市化为废墟的照片提醒着我们,这确实是场现代战争。
这些凶猛残暴的“圣战者”们打着《古兰经》的旗号不断加害平民,这引来了人们的疑惑:宗教与暴力之间到底有无联系?
ISIS的行径似乎在印证美国作家、哲学家山姆·哈里斯的观点:许多穆斯林因宗教信仰而完全混乱了。这位“新无神论”者认为,宗教产生了一种扭曲的团结,必须想法设法削弱它。
还有不少人赞同英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上帝的错觉》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宗教信仰足以强大到让人彻底精神失常,而不是保持理智。
即使承认这些观点过于极端,不少人仍几乎出于本能地相信,宗教的本质中存在暴力。这必然会令宗教矛盾更加激化,因为一旦战士相信上帝站在他们一边,妥协就成为妄想,暴力永不停止。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坚持认为,ISIS的残暴行径与伊斯兰教无关,但很多人可能不会同意。从西方惨痛的历史教训中我们得知,只有政教分离的国家才能让宗教远离偏执,阻止狭隘的信仰进入政治生活。
但为什么ISIS的穆斯林认为这个逻辑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又为什么执着于神权政治?为什么他们就是无法进入现代社会?答案一定与他们原始的宗教有关。
政教分离是西方的特殊产物
与上述观点相反,有人也许会疑惑,为什么西方将宗教视为纯粹的私人追求,与其他所有人类活动本质不同,尤其与政治毫不沾边?毕竟,战争与暴力一直是政治的特征,而我们的结论却是,政教分离是和平的先决条件。
事实上,在现代之前,宗教并不独立,相反,它贯穿于人类活动,包括经济、国家建设、政治和战争。18世纪以前,宗教结束、政治开始这样的观点根本不存在。
十字军东征、西班牙民族分裂战争、欧洲宗教战争……正是这些发生在16、17世纪欧洲战场上的争斗,产生了所谓“宗教暴力之说”。据说,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因抵制宗教改革,曾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杀死了当时35%的欧洲中部人口。
发生在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人击退了哈布斯堡帝国,但从此,欧洲被划分成各个小国。政治权利重新分配,让教会成为次要角色。“世俗化”一词也从16世纪晚期开始出现,最初的意思是“原本属于教会的财产转移到世人手中”。
如今,政教分离的观点对一些人而言已变得水到渠成,我们假定它是正确的,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不要忘了,这实际上是个独创,是一连串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我们可能正错误地以为,它能被应用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每种文化之中。
我们现在将世俗国家——对宗教事务持中立态度,不对任何一种宗教习俗持赞成或反对态度——视为理所当然,这令我们很难看到其独特性。但切记,这种观念需要我们对宗教有完全不同的认识,而这是现代西方国家的特殊产物,没有其他文化与之相似。
传统的信仰并非教导人们远离政治,耶稣的名言“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也不是在宣扬政教分离,只是告诉人们,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认为宗教与政治无关的人,不懂宗教意味着什么。”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甘地也曾这样说。
受攻击时,原教旨主义运动变得更极端
世俗文化在第三世界兴起时,曾遭到沉重的打击——就像其在欧洲的遭遇一样。因为,这种文化观点通常由殖民统治者引入,被视为不怀好意的舶来品。
几乎在世界每个地区,都发生过世俗政府欲政教分离,但反对者揭竿而起、决心将公众拉回到原本生活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原教旨主义运动,它与世俗文化共同存在,两者的斗争中充满暴力。
大多数时间里,世俗统治者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不得民心。1918年成立土耳其共和国的穆斯塔法·凯末尔作为开明领袖,深受西方欢迎。但在中东,他代表着世俗主义的残酷,他痛恨穆斯林,称之为“腐烂的尸体”。
凯末尔还取缔苏菲派,没收他们的财产,关闭穆斯林学校,废除哈里发制度——该制度虽无实权,却被穆斯林视为与先知联系的象征。现在,扭转这一局面、重建哈里发国成了ISIS和基地组织的重要目标。
希望将国家建设得如欧洲一样充满现代化的领袖,在中东还有很多。1928年,伊朗国王礼萨·沙阿·巴列维命令士兵撕开妇女的面纱;1935年,警方受命朝反对着装法的示威人群开火,杀害手无寸铁的平民,而那里正是伊朗圣地之一。
经过曲折的开端后,世俗主义对西方而言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我们要将其作为普遍规律,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要知道,世俗主义作为欧洲历史进程中独特的一面出现,是特殊环境下为适应社会进程而生的产物。
许多世俗思想家将宗教当成天生好斗、不宽容、非理性和落后的所在,是和平、人道和自由的反面。这种殖民主义的想法令人遗憾。
我们没有完全明白世俗主义的定位,对宗教的认知也不够全面。在强制推广世俗化的过程中,已出现了一系列原教旨主义的反应——历史已经表明,原教旨主义运动受到攻击时,变得更加极端。
而这个恶果是中东眼下正在吞食的:当我们以恐惧的眼光看待ISIS时,应心明眼亮地承认,造成其野蛮暴力行径的部分原因,至少有极小的一部分,是我们不尊重其政策,强行推广西方文化导致的后果。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