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华盛顿邮报》前总编本杰明·布拉德利:

“说真话的记者无需担心后果”

本报记者 陈墨 《 青年参考 》( 2014年10月29日   13 版)

    本杰明·布拉德利

    鲜明的个性、严格的自律与对真相的渴求,成就了本杰明·布拉德利和《华盛顿邮报》。如今,他的离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也令自己从一介偶像升格为一段传说。

    谎言依然在传播,但本杰明·布拉德利不会再为此感到烦扰。10月21日,这位报业黄金年代“最后一位狮王般的编辑”在家中平静辞世,享年93岁。在不得不与老年痴呆症做斗争之前的日子里,无论政府的打压还是名利的诱惑,都无法阻挡他追逐真相的脚步。

    在《华盛顿邮报》总编任上,“老布”率领部下夺得了18个普利策奖;水门事件持续发酵的28个月里,他指挥两名记者发表400多篇报道,迫使尼克松引咎辞职;26年间,《华盛顿邮报》的发行量、员工人数翻了一番,从都市小报跃升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

    2013年,奥巴马为布拉德利颁发总统自由奖章,表彰其对新闻业的贡献。其实,老布早在多年前就发表了“获奖感言”:“只要记者说的是真话,并且客观公允,就不需要担心后果。”

    从不惧怕和白宫对簿公堂

    尽管从15岁起就意识到了自己对新闻的热情,作为记者的布拉德利总是无法令上司满意。时任《华盛顿邮报》执行总编的霍华德·西蒙斯曾给他泼冷水:“本杰明写不到两百个字,思路就乱成一团了。”

    1968年出任主编后,布拉德利的黄金时代终于启幕。他决心将《华盛顿邮报》办成最具影响力的报纸,遂招兵买马,“只雇比自己聪明的人,协助他们施展才能”。这位极具个人魅力的媒体人如此描述,“要想让编辑得意地把腿搁在办公桌上,接受别人的恭贺,需要许多人发挥才干,日夜奋战,全力以赴。如果有这样的人才,编辑只需静候佳音就行了。”

    此话说对了一半——恭贺真的到来时,他的脚没搁在办公桌上,而是站在了法庭上。

    1971年,一位前政府官员把曝光越战内幕的五角大楼文件交给了《纽约时报》。尼克松政府闻讯大惊,遂给联邦法院捎信,让后者以这些内容“会对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为由,禁止媒体将其公开。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也获得了相同的秘密资料,正准备将其公诸于世,几乎同时推向市场的还有该报价值3500万美元的股票。

    无视政府压力的《华盛顿邮报》发表了文章,因此与《纽约时报》一道与白宫对簿公堂。最后,最高法院以6比3的结果站在了媒体一边,裁定政府无权阻止它们开展相关报道。经此一役,《华盛顿邮报》和布拉德利声名大噪,不过,时隔多年,“老布”谈及此事时再度轻描淡写:“这不过是报纸的职责:学习、报道、核实、写文章、然后发表。”

    回忆起此后一年的水门事件,布拉德利的措辞却变得激烈了许多:“整个世界被谎言压得让人窒息,而总统成了说谎大王。”《华盛顿邮报》前任主编在自传《美丽人生》中怒斥,“尼克松一遍又一遍地说谎,他就是想欺骗美国公众,逃脱罪责。”

    1972年6月,水门大厦遭遇不速之客,此事引起了《华盛顿邮报》的两个年轻人——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关注,当记者们向白宫一手导演的全面信息封锁发起挑战,老布成了最好的掩体。在伯恩斯坦的回忆中,白宫新闻发言人几乎每天都会跳出来抨击《华盛顿邮报》,点名批评布拉德利和两位记者,“然后,布拉德利给我们鼓劲。”

    布拉德利允许部下在报道中引用匿名消息源“深喉”提供的消息,这无疑是承担着巨大风险的。33年后提及此事,布拉德利认为,当年的决定实属理所当然:“确实有风险,很多为新闻事业吸引的年轻人都面临这种风险。但是,这正是设置编辑岗位的初衷。”

    最终,这起政治丑闻大白于天下,尼克松被迫于1974年8月下台。《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赢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公共服务奖,从此跻身国际性大报阵营。

    “无论存在多少争论,这些争论有多少层面,又有多少人来引导舆论,”布拉德利事后写道,“从水门事件开始,在听过官方叙事后,我都会去探寻真相。”而且,“只要记者说的是真话,并且客观公允,就不需要担心结果。”

    为弥补过错而自毁“神坛”

    凭借以水门事件为背景的电影《惊天阴谋》,布拉德利的扮演者杰森·罗巴斯夺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老布本人也成为全民偶像:英俊的外貌、磁性的嗓音、贵族般的优雅风度、军旅生活造就的一丝痞气……女士为他疯狂,男人也被他吸引。报社的同事们大赞布拉德利是“所见过的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当他在新闻编辑室里走过,所有人都会停下手边的活计,抬头观瞧,“就像向日葵朝着太阳一样,人们没有能力把眼睛从他身上移走。”

    布拉德利不拒绝享受这种“身处名声阶梯”上的感觉。然而,当并不美好的真相浮出水面,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走下“神坛”,并亲手将其夷为平地。

    1981年,《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以一篇感人肺腑的报道荣获普利策奖,这篇名叫《吉米的世界》的文章,讲述了一名8岁男孩染上毒瘾的经过。

    实际上,新闻编辑室内外都怀疑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人物没有姓氏、措辞不自然、所有时间、地点和有据可查的消息源都极尽模糊,但布拉德利选择了相信,他的声音比质疑、甚至比普利策奖评委会更有分量。

    直到库克获奖,人们才发现,整篇报道纯属编造,库克本人赖以进入报社的履历也是伪造的。老布第一时间退还了普利策奖,责令监察专员调查并报道此案。调查报告详尽地呈现了尴尬的真相:在声名鼎盛的新闻编辑室里,对新闻影响力的追求压过了质疑之声。

    布拉德利深感耻辱,向出版人提出辞职,而后勇敢面对破碎的团队和失望的读者。据熟悉他的人透露,尽管布拉德利没有把沮丧挂在脸上,但内心深处“很受伤”。

    多年后,布拉德利坦承:“我从未想过有人会对我说谎,有人竟然杜撰整个报道。等到我发现,一切为时已晚。我们一致认为,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承认此事并向公众披露实情。”

    《纽约时报》前任编辑吉尔·艾布拉姆森表示,如此严重的丑闻足以令任何编辑垮台,除了布拉德利。如同当政府官员打电话抱怨时,挡在他们与记者间的布拉德利一样,当这位历史上惟一一名主动退回普利策奖的老编辑揭破自己的错误,坚持追逐真相时,出版商和同仁选择了支持他。此后,老布继续担任《华盛顿邮报》总编,直至1991年以70岁高龄退休。

    无法复制,仍被后来者追逐

    去世前一年,在白宫接受嘉奖的布拉德利看起来依然比实际上年轻得多,雪白的头发和从前一样梳得一丝不乱,只有目光中露出几分浑浊之色。

    老布的第三任妻子,曾任《华盛顿邮报》记者的萨莉·奎恩今年9月透露,丈夫已被老年痴呆症折磨多年,“确诊有段时间了,但病情明显严重起来,大约是从两年前开始的。”

    其实早在20年前,布拉德利就已“有选择性地”忘事了。1991年8月1日,他和以往一样召集部下开会,直到看见每个人都穿了与他一样的白领T&A牌衬衫(尽管多数是山寨货),开始大谈特谈他这些年来的偏见,布拉德利方才想起,自己要退休了。

    “本杰明创造了我们为之努力的这家报纸……只要我们还在这间编辑室工作,你对待新闻界和生活的态度都一直会留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本,即使是很久之后,这还是你的编辑室。”工位的空隙里站满了鼓掌的同事,后边的人甚至站在了桌子上;老布左手插兜,两腿有些别扭地摆成内八字,站在空地上“尽可能洒脱”地向人群挥手。

    退休后的布拉德利被任命为名誉副总裁,在《华盛顿邮报》拥有一个玻璃隔出的办公室,他笑称自己像个“博物馆里的摆件”,办公室成了新记者“入职参观的景点之一”。

    如同水门事件后,新闻学院里瞬间挤满了想成为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的学生那样,前来应聘《华盛顿邮报》主编职位的人纷纷穿起白领衬衫,想像老布一样,一边露出天神般的笑容一边说几句粗话,但都学不像。

    布拉德利无法复制。《时代》杂志评论称,没有谁能像他一样,从追踪报道里得到如此多的乐趣,也没有谁像他一样,能让追踪报道如此富有乐趣。

    “本是一位真正的朋友,也是新闻事业的天才领袖。”得悉昔日领导去世,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深感悲痛,“他永远改变了我们这个行业。追寻真相是他坚定不移的准则。”

    奥巴马也发表声明,称布拉德利“是真正的新闻人,他建立的新闻职业标准,代表了真实、客观、细致的报道模式,他的成绩引领更多人进入新闻行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用老布自己的话说,“既不是年轻记者急于发掘丑闻的潮流,也不是丑闻自身使得水门事件后的新闻界变得与过往不同。”在他看来,水门事件只是证实了“官员遇到让人难堪的事件时,出于本能大致上都会撒谎”这一推测,记者们只是开始想要“戳穿谎言”,并以此为新的行为准则。

    布拉德利相信,这股调查的热情永远不应该熄灭,正如他生前反复强调的:“只要记者说的是真话,并且客观公允,就不需要担心后果。”

 

“说真话的记者无需担心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