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用电脑管理国家
智利“社会主义总统”曾试建“科技乌托邦”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4年10月22日
13
版)
|
“协同控制工程”的中央控制中心及其总负责人斯塔福德·比尔 |
20世纪70年代初,信息技术与社会主义曾在智利擦出火花。尽管这个“乌托邦”及其拥有者最终毁于一旦,它仍然成就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由计算机管理国家的实践。
萨尔瓦多·阿连德当政的年代,偏居南美一隅的智利曾经历了一场科幻色彩十足的控制论实验——该国左翼政府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计算机数据网络,开世界之先河。
在信息技术全面渗透社会生活、“大数据”概念风靡全球的21世纪回首观之,智利的“科技乌托邦”前瞻意义十足。只不过,集社会主义的理念与“科学怪人”们的天才创意于一身,除了其缔造者团队的零星回忆,它留给后世、可供记录的信息却已踪影难觅。
控制论在南美找到试验田
“电脑和孩子一样,官老爷离不开它。”1972年6月,智利乡村歌手安格尔·帕拉唱道。
这段歌词的灵感来自斯塔福德·比尔,此君茂盛的胡须和魁梧的体格,让帕拉想起圣诞老人。这个英国佬给智利带来的“圣诞礼物”,是他研究多年、颇有心得的管理哲学。
彼时的比尔,作为科学家、管理大师、社会和政治理论家成名已久,并依靠为企业和政治家充当顾问而获利颇丰。然而,他并未体验到与之相称的成就感——通常,位高权重而挑剔的客户并不乐意全盘接受比尔的解决方案,迫使后者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海外。
早在60年代初,比尔的公司便开始与智利铁路系统合作。比尔本人没去过智利,但当地人费尔南多·弗洛雷斯广泛阅读他的著作,深深迷上了他的创意和热情。
到1970年即萨尔瓦多·阿连德通过自由选举上台时,比尔已经在遥远的南美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弗洛雷斯则被新政府赋予重任——全盘统筹国有化运动。
奉行“智利社会主义道路”的阿连德政府,希望建设一个有别于传统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我非常反对苏联模式的中央集权。”弗洛雷斯的顾问劳尔·埃斯佩霍解释道,“根据直觉,我认为它是不可行的。”但在智利当时的状况下,找到新路并不简单。
次年,随着民主变革带来的兴奋逐渐消退,弗洛雷斯和埃斯佩霍痛苦地意识到,他们从上届政府手中继承的是一片混乱的矿山和工厂,其中一些被工人占领,一些属于原来的所有者,只有极少数尚能有效率地运作。当年7月,两人联手写信向比尔求助。
弗洛雷斯知道,比尔支持拉美左派建设理想社会的信念,期望后者派几个得力助手来帮忙。岂料,期盼在一国范围内实践控制论的比尔闻讯,立刻抛开了手头的其他工作,亲自飞抵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我们想,斯塔福德又疯了。”他身旁的亲友如是说。
外界如此描述这位生于1926年9月25日的科学天才的成就:首次将控制论应用于管理,并致力于开发通讯技术在控制社会、生物和技术系统中的作用。彼时,智利政府恰好有很多东西需要“控制”:阿连德对重要行业进行了急骤的国有化,并承诺让工人参与规划。比尔的任务则是提供一个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信息系统,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比尔对科学的痴狂令智利人印象深刻。埃斯佩霍向英国《卫报》回忆道,“他体格庞大,异常有活力。从每个毛孔里,你都可以感受到他是何等野心勃勃。”
接下来的两年间,比尔没日没夜地工作,每隔几个月才回一趟英国。他的付出带来了惊人的回报:以异乎寻常的快节奏,一套崭新的信息交互系统在智利狭长的国土上初具雏形,从北方炙热的沙漠到南部冰冷的草原,它携带各个工厂的日常信息、重要原材料的流动、旷工率等数据开始了运作。该系统有个响亮而充满未来色彩的名字:协同控制工程。
“智利被计算机掌握了!”
几乎与此同时,在英国萨里郡,少年西蒙·比尔凭借自己发明的“公众舆论测量仪”引起了报刊的惊讶与好奇。这套系统的运作机制听起来不可思议:通过表盘上的刻度和指针的变化,它可以向电压表一样,显示出民众从极端痛苦到狂喜之间的情绪,从而判定政府的某项决策是否在发挥作用。非同寻常的是,该系统的目标市场不是英国,而是智利。
然而,与父亲老比尔在圣地亚哥进行的大规模实验相比,西蒙只不过是小试牛刀——
据美国《纽约客》杂志介绍,“协同控制工程”的指挥中心坐落在圣地亚哥市中心的国家电信公司内院,呈六角形,直径33英尺,有7把放着橘色靠垫的白色玻璃转椅,墙上则是巨型屏幕。房间里没有桌子和纸张。“比尔在构建未来,它必须看起来足够像未来。”
英国人喜欢雪茄和威士忌,因此,每把椅子的扶手上都设计了烟灰缸和酒杯槽。另一侧的扶手上密布按钮,触摸其中之一,4块屏幕上就可以显示数以百计的图片和数据,提供与经济运行有关的统计资料。不过,屏幕上的内容必须由4位机敏的女职员手动记录。
还有一面屏幕被作为模拟器使用,通过设定不同价格、产量配额和能源配额,即可估算经济走势。当然,小比尔雄心勃勃的计划——跟踪整个国家的情绪指数,也有预留位置。
“智利被计算机掌握了!”1973年1月,英国《观察家报》在头条宣称。用老比尔自己的话说,他试图为智利社会植入一套电子化的“神经系统”;这种当时领先时代几十年的信息传递网络,将比以往更深刻地改变选民、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在这套系统中,由计算机标记出需要立即处理的问题,或帮助模拟每一个决策的长期后果。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它理论上可以像先知般提醒管理者任何可能导致不稳定的因素。
打个比方,如果运货卡车迟到,工厂就无法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产品。卡车为什么迟到?可能是司机罢工、天气糟糕、也可能是道路封闭。能最密切、最快地接触到此类变量的不是管理者,而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有了计算机辅助,工人在理论上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换言之,每个人都将从电脑中获益:员工享有更多自主权,管理者能更合理地进行长期规划。
对阿连德而言,这是社会主义的理想运作方式,比尔则一步步推动着实践控制论的梦想。
从辉煌一时到毁于一旦
1972年12月30日,阿连德亲临指挥中心,按下了转椅上的一个按钮,可惜,屏幕上显示出的是一堆错误信息。他忙不迭地安抚工作人员,“别害怕,继续工作。”
此前两个月,斯塔福德·比尔的发明刚刚帮智利政府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美国情报机构怂恿下,立场保守的小商人发起罢工,食品和燃料供应告急。利用协同控制工程,当局获得了大量宝贵情报:哪里物资短缺最严重,哪里的人们已经复工……
“指挥中心以最独特的方式活跃着,”埃斯佩霍回忆道,“我们觉得自己就在宇宙中央。”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协同控制工程”最辉煌的时刻。到1973年,该工程的覆盖范围已经囊括了整个国有经济部门的1/4到1/2。
阿连德对该计划深信不疑。比尔确定,即便对相关理论一窍不通,这位当过医生的总统“本能地理解”他对网络的生物学特性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两人都坚信,协同控制工程并非旨在监视和控制人民,而是允许工人参与管理,并与中央政府建立互信真诚的合作。
然而,在40年前的智利,愿景与现实间的鸿沟,并非靠技术所能弥合。
根据设想,智利的每家国营企业都应建设“工厂操作室”,用来与首都的指挥室沟通。阿连德失败后,人们却在仓库中发现了500台崭新的电传机——没人知道这东西怎么用。
在另一个实例中,某水泥厂经理发现即将到来的煤炭短缺可能导致公司停产,于是亲赴煤矿解决了问题。又过了几天,“协同控制工程”才“后知后觉”地通知他——要当心煤炭危机!如此严重的信息延迟,让工厂没有多少动力去报告真实数据。
此外,在华盛顿鼓动下,联手反对阿连德的右翼势力日渐嚣张。被指责“试图在拉美建立独裁体制”,比尔和同事们不止一次在重重压力下萌生去意。
1973年6月,激进军人一度出动坦克包围总统府,比尔不得不离开智利首都以避风头。9月11日,在伦敦发表了一番力挺阿连德的演说后,刚打算飞回圣地亚哥的比尔被报纸上的一条消息震惊:智利爆发军事政变,阿连德身亡。
亲历者的人生被永远改变
担任阿连德政府的高参期间,比尔日进500美元。在上世纪70年代,这样的收入足以令他过上相当奢侈的生活。助手们也费尽心思,不间断地为他供应巧克力、葡萄酒和雪茄。
这一切都被智利政变所颠覆。遭受沉重打击的比尔放弃了豪宅和奢华的生活方式,搬到偏僻的威尔士乡间小屋,过着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话的清苦生活,曾经精心修剪的胡须也变得蓬乱。
多数时候,隐居中的比尔练习瑜伽、绘画、写诗,有时为面包制造商沃伯顿这样的客户担任顾问,并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帮助流亡海外的智利友人。
“毫无疑问,他心怀幸存者的负罪感。”西蒙如此解释父亲的转变。
在圣地亚哥,与“协同控制工程”有关的一切都被军政府丢进了垃圾堆,但管理控制论仍在繁荣发展。比尔也并没有放弃追求。晚年,这位不安分的理想主义者先后试图在乌拉圭、委内瑞拉、加拿大等国重建类似的系统,一次次被当地官僚阻止。1980年,他致信津巴布韦总统罗伯特·穆加贝,希望激起他对国家信息网络的兴趣,后者没有回应。
政变后锒铛入狱的费尔南多·弗洛雷斯走上了另一条道路。1976年,他因大赦国际的努力而获释,移居美国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修,将自己塑造为一位商业顾问和技术型企业家。
2001年,弗洛雷斯回归智利政坛并当选参议员,后来还创建了自己的政党。
侥幸逃脱的劳尔·埃斯佩霍则在英国定居,成了一名声誉良好的国际管理顾问。如今,谈到策划那场政变的皮诺切特等人,他总是一笑置之,但聊到“协同控制工程”,他立刻严肃起来。
“是的,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他向《卫报》坦言。
20世纪70年代初,信息技术与社会主义曾在智利擦出火花。尽管这个“乌托邦”及其拥有者最终毁于一旦,它仍然成就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由计算机管理国家的实践。
萨尔瓦多·阿连德当政的年代,偏居南美一隅的智利曾经历了一场科幻色彩十足的控制论实验——该国左翼政府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计算机数据网络,开世界之先河。
在信息技术全面渗透社会生活、“大数据”概念风靡全球的21世纪回首观之,智利的“科技乌托邦”前瞻意义十足。只不过,集社会主义的理念与“科学怪人”们的天才创意于一身,除了其缔造者团队的零星回忆,它留给后世、可供记录的信息却已踪影难觅。
控制论在南美找到试验田
“电脑和孩子一样,官老爷离不开它。”1972年6月,智利乡村歌手安格尔·帕拉唱道。
这段歌词的灵感来自斯塔福德·比尔,此君茂盛的胡须和魁梧的体格,让帕拉想起圣诞老人。这个英国佬给智利带来的“圣诞礼物”,是他研究多年、颇有心得的管理哲学。
彼时的比尔,作为科学家、管理大师、社会和政治理论家成名已久,并依靠为企业和政治家充当顾问而获利颇丰。然而,他并未体验到与之相称的成就感——通常,位高权重而挑剔的客户并不乐意全盘接受比尔的解决方案,迫使后者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海外。
早在60年代初,比尔的公司便开始与智利铁路系统合作。比尔本人没去过智利,但当地人费尔南多·弗洛雷斯广泛阅读他的著作,深深迷上了他的创意和热情。
到1970年即萨尔瓦多·阿连德通过自由选举上台时,比尔已经在遥远的南美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弗洛雷斯则被新政府赋予重任——全盘统筹国有化运动。
奉行“智利社会主义道路”的阿连德政府,希望建设一个有别于传统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我非常反对苏联模式的中央集权。”弗洛雷斯的顾问劳尔·埃斯佩霍解释道,“根据直觉,我认为它是不可行的。”但在智利当时的状况下,找到新路并不简单。
次年,随着民主变革带来的兴奋逐渐消退,弗洛雷斯和埃斯佩霍痛苦地意识到,他们从上届政府手中继承的是一片混乱的矿山和工厂,其中一些被工人占领,一些属于原来的所有者,只有极少数尚能有效率地运作。当年7月,两人联手写信向比尔求助。
弗洛雷斯知道,比尔支持拉美左派建设理想社会的信念,期望后者派几个得力助手来帮忙。岂料,期盼在一国范围内实践控制论的比尔闻讯,立刻抛开了手头的其他工作,亲自飞抵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我们想,斯塔福德又疯了。”他身旁的亲友如是说。
外界如此描述这位生于1926年9月25日的科学天才的成就:首次将控制论应用于管理,并致力于开发通讯技术在控制社会、生物和技术系统中的作用。彼时,智利政府恰好有很多东西需要“控制”:阿连德对重要行业进行了急骤的国有化,并承诺让工人参与规划。比尔的任务则是提供一个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信息系统,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比尔对科学的痴狂令智利人印象深刻。埃斯佩霍向英国《卫报》回忆道,“他体格庞大,异常有活力。从每个毛孔里,你都可以感受到他是何等野心勃勃。”
接下来的两年间,比尔没日没夜地工作,每隔几个月才回一趟英国。他的付出带来了惊人的回报:以异乎寻常的快节奏,一套崭新的信息交互系统在智利狭长的国土上初具雏形,从北方炙热的沙漠到南部冰冷的草原,它携带各个工厂的日常信息、重要原材料的流动、旷工率等数据开始了运作。该系统有个响亮而充满未来色彩的名字:协同控制工程。
“智利被计算机掌握了!”
几乎与此同时,在英国萨里郡,少年西蒙·比尔凭借自己发明的“公众舆论测量仪”引起了报刊的惊讶与好奇。这套系统的运作机制听起来不可思议:通过表盘上的刻度和指针的变化,它可以向电压表一样,显示出民众从极端痛苦到狂喜之间的情绪,从而判定政府的某项决策是否在发挥作用。非同寻常的是,该系统的目标市场不是英国,而是智利。
然而,与父亲老比尔在圣地亚哥进行的大规模实验相比,西蒙只不过是小试牛刀——
据美国《纽约客》杂志介绍,“协同控制工程”的指挥中心坐落在圣地亚哥市中心的国家电信公司内院,呈六角形,直径33英尺,有7把放着橘色靠垫的白色玻璃转椅,墙上则是巨型屏幕。房间里没有桌子和纸张。“比尔在构建未来,它必须看起来足够像未来。”
英国人喜欢雪茄和威士忌,因此,每把椅子的扶手上都设计了烟灰缸和酒杯槽。另一侧的扶手上密布按钮,触摸其中之一,4块屏幕上就可以显示数以百计的图片和数据,提供与经济运行有关的统计资料。不过,屏幕上的内容必须由4位机敏的女职员手动记录。
还有一面屏幕被作为模拟器使用,通过设定不同价格、产量配额和能源配额,即可估算经济走势。当然,小比尔雄心勃勃的计划——跟踪整个国家的情绪指数,也有预留位置。
“智利被计算机掌握了!”1973年1月,英国《观察家报》在头条宣称。用老比尔自己的话说,他试图为智利社会植入一套电子化的“神经系统”;这种当时领先时代几十年的信息传递网络,将比以往更深刻地改变选民、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在这套系统中,由计算机标记出需要立即处理的问题,或帮助模拟每一个决策的长期后果。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它理论上可以像先知般提醒管理者任何可能导致不稳定的因素。
打个比方,如果运货卡车迟到,工厂就无法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产品。卡车为什么迟到?可能是司机罢工、天气糟糕、也可能是道路封闭。能最密切、最快地接触到此类变量的不是管理者,而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有了计算机辅助,工人在理论上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换言之,每个人都将从电脑中获益:员工享有更多自主权,管理者能更合理地进行长期规划。
对阿连德而言,这是社会主义的理想运作方式,比尔则一步步推动着实践控制论的梦想。
从辉煌一时到毁于一旦
1972年12月30日,阿连德亲临指挥中心,按下了转椅上的一个按钮,可惜,屏幕上显示出的是一堆错误信息。他忙不迭地安抚工作人员,“别害怕,继续工作。”
此前两个月,斯塔福德·比尔的发明刚刚帮智利政府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美国情报机构怂恿下,立场保守的小商人发起罢工,食品和燃料供应告急。利用协同控制工程,当局获得了大量宝贵情报:哪里物资短缺最严重,哪里的人们已经复工……
“指挥中心以最独特的方式活跃着,”埃斯佩霍回忆道,“我们觉得自己就在宇宙中央。”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协同控制工程”最辉煌的时刻。到1973年,该工程的覆盖范围已经囊括了整个国有经济部门的1/4到1/2。
阿连德对该计划深信不疑。比尔确定,即便对相关理论一窍不通,这位当过医生的总统“本能地理解”他对网络的生物学特性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两人都坚信,协同控制工程并非旨在监视和控制人民,而是允许工人参与管理,并与中央政府建立互信真诚的合作。
然而,在40年前的智利,愿景与现实间的鸿沟,并非靠技术所能弥合。
根据设想,智利的每家国营企业都应建设“工厂操作室”,用来与首都的指挥室沟通。阿连德失败后,人们却在仓库中发现了500台崭新的电传机——没人知道这东西怎么用。
在另一个实例中,某水泥厂经理发现即将到来的煤炭短缺可能导致公司停产,于是亲赴煤矿解决了问题。又过了几天,“协同控制工程”才“后知后觉”地通知他——要当心煤炭危机!如此严重的信息延迟,让工厂没有多少动力去报告真实数据。
此外,在华盛顿鼓动下,联手反对阿连德的右翼势力日渐嚣张。被指责“试图在拉美建立独裁体制”,比尔和同事们不止一次在重重压力下萌生去意。
1973年6月,激进军人一度出动坦克包围总统府,比尔不得不离开智利首都以避风头。9月11日,在伦敦发表了一番力挺阿连德的演说后,刚打算飞回圣地亚哥的比尔被报纸上的一条消息震惊:智利爆发军事政变,阿连德身亡。
亲历者的人生被永远改变
担任阿连德政府的高参期间,比尔日进500美元。在上世纪70年代,这样的收入足以令他过上相当奢侈的生活。助手们也费尽心思,不间断地为他供应巧克力、葡萄酒和雪茄。
这一切都被智利政变所颠覆。遭受沉重打击的比尔放弃了豪宅和奢华的生活方式,搬到偏僻的威尔士乡间小屋,过着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话的清苦生活,曾经精心修剪的胡须也变得蓬乱。
多数时候,隐居中的比尔练习瑜伽、绘画、写诗,有时为面包制造商沃伯顿这样的客户担任顾问,并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帮助流亡海外的智利友人。
“毫无疑问,他心怀幸存者的负罪感。”西蒙如此解释父亲的转变。
在圣地亚哥,与“协同控制工程”有关的一切都被军政府丢进了垃圾堆,但管理控制论仍在繁荣发展。比尔也并没有放弃追求。晚年,这位不安分的理想主义者先后试图在乌拉圭、委内瑞拉、加拿大等国重建类似的系统,一次次被当地官僚阻止。1980年,他致信津巴布韦总统罗伯特·穆加贝,希望激起他对国家信息网络的兴趣,后者没有回应。
政变后锒铛入狱的费尔南多·弗洛雷斯走上了另一条道路。1976年,他因大赦国际的努力而获释,移居美国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修,将自己塑造为一位商业顾问和技术型企业家。
2001年,弗洛雷斯回归智利政坛并当选参议员,后来还创建了自己的政党。
侥幸逃脱的劳尔·埃斯佩霍则在英国定居,成了一名声誉良好的国际管理顾问。如今,谈到策划那场政变的皮诺切特等人,他总是一笑置之,但聊到“协同控制工程”,他立刻严肃起来。
“是的,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他向《卫报》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