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的良治社会三要素
戴维·朗西曼 译者 许雯佳
青年参考
(
2014年10月15日
03
版)
相对于“历史终结论”,福山如今的思考更为深入。他在新书中指出,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三个构成要素:强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顺序至关重要:民主并非第一位,强政府才是,尚未获得有效统治能力就进行民主化的政府,无一例外都会失败。
福山至今最为人所知的,仍然是他在1989年的宣言——自由民主制的诞生代表历史的终结:当时的确没有比民主更好的方案了。但在这本上卷中,他暗示自由民主政体无法幸免于影响了其他所有类型政治社会的停滞和衰落模式。自由民主政体或许也必须被某种更好的制度取代。那么,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呢:我们目前的政治安排到底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还是问题的一部分?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就是福山的答案。他尝试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坚称民主制度始终只不过是政治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错误的情况下,民主制度也可能成为引发不稳定的因素。福山的核心论点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三个构成要素:强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而且三者缺一不可。18世纪末到来的民主开辟了这个可能性,但没有确保这一点。在政治领域,现代化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正因如此,对于那种治理失败的国家只需实现“现代化”的流行说法,福山不屑一顾)。
在过去的200年中,工业产能和财富的爆炸性增长,极大扩展了可选的政治可能性的范围——无论这是好是坏(只要看看世界上运转最为良好的社会和运转最糟糕的社会之间的可怕差距,前者如丹麦,后者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现在,政府能力、法律体系和政府形式有多种不同的互动方式,而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也有多种不同的互动方式。现代化加速了政治发展进程,也使其变得更复杂。
最重要的是把顺序摆对。民主并不是第一位,强政府才是。尚未获得实施有效统治的能力就进行民主化的政府,无一例外地会遭受失败。非洲许多地方就是在这里出了问题。民主会加剧而不是修正现存的问题,因为民主使政府面临太多相互冲突的要求,从而侵蚀政府施展权威的能力。相比之下,在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等地方,传统上就十分强大的中央政府先于民主存在,意味着政府能在赋权给人民后继续存在。
这是对当前状况的成因的解释,但并不是一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药方。告诉想要民主的人们继续忍耐,以便使他们的政府强大起来,并不是一个可接受的方案,因为在没有民主的情况下,生活在强政府的统治之下,通常是一种悲惨的经历:这就是“阿拉伯之春”爆发的起因。这就是福山著作中的基本矛盾:如果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民主是最好的方案,但我们发现,必须推迟民主才能使民主正常运作,那么政治就会变成乱糟糟的活动。
另一个难题是,把顺序摆对常常会给体系带来冲击。战争依旧是政治发展的强大引擎,因为战争能让政府强大起来,在战争结束后,强大起来了的政府就具备了施行民主的条件。这就是一战和二战后发生的事情。然而,和平是有代价的。福山指出,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之所以往往严重失灵,是因为这块大陆从未经历过最可怕的世界大战。战争更少,意味着政府更弱,政府更弱意味着政治不稳定。不过,这并不是说暴力总是有用的,错误的暴力可能比没有暴力更糟糕。非洲的殖民统治是血腥的,但其同样也造成了不稳定,因为各帝国用暴力替代了当地行政能力的构建。今天的阿富汗和伊拉克还在重复这种模式。和平是危险的,战争则是地狱。这本书没有给我们提供多少慰藉。
……
那么,福山赖以成名的“历史终结论”有什么修正?这本书的核心是民主作为一种正面价值和一种负面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是福山始终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民主的正面价值是尊严:自我管理的人自我感觉更有价值。负面价值是限制:自我管理的人有多得多的机会去抱怨他们不喜欢的政府。真正的政治稳定是在民主的正负面达成统一的时候取得的:当控制政府权力的人也能看到政府的价值的时候。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状态。在民主意味着尊严的地方,比如埃及,其限制作用则是混乱和适得其反的。在限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比如美国,尊严就短缺了。取代尊严的是充满愤怒和抱怨的政治,从两党之间深植的不宽容就能体现这一点。福山指出了一个讽刺的事实,当前在美国民意调查中支持率最高的美国机构,比如军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其实受到的民主监督最少。美国人真正痛恨的机构,比如国会,其实是由美国人民自己控制的。
技术变化的速度以及日益增加的生态风险意味着冲击还会不断地到来,尽管政府能否获得应对冲击的能力还远未明朗。21世纪的战争(比如刚刚开始的针对ISIS的战争),越来越零散和碎片化,依靠无人机和雇佣军来近距离消灭敌人。这样的战争侵蚀政府权威的可能性与它们加强政府权威的可能性一样大。几乎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抱怨政府都是愈演愈烈的趋势。福山在他1989年那篇论文的结尾写道,“历史的终结将是非常悲哀的时刻”。那篇论文让福山在学术上一夜成名,而论文结尾那句话比他自己当时意识到的更正确。
(作者是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著有《信心陷阱:从一战至今的民主危机史》一书)
□摘自英国《金融时报》
相对于“历史终结论”,福山如今的思考更为深入。他在新书中指出,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三个构成要素:强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顺序至关重要:民主并非第一位,强政府才是,尚未获得有效统治能力就进行民主化的政府,无一例外都会失败。
福山至今最为人所知的,仍然是他在1989年的宣言——自由民主制的诞生代表历史的终结:当时的确没有比民主更好的方案了。但在这本上卷中,他暗示自由民主政体无法幸免于影响了其他所有类型政治社会的停滞和衰落模式。自由民主政体或许也必须被某种更好的制度取代。那么,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呢:我们目前的政治安排到底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还是问题的一部分?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就是福山的答案。他尝试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坚称民主制度始终只不过是政治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错误的情况下,民主制度也可能成为引发不稳定的因素。福山的核心论点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三个构成要素:强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而且三者缺一不可。18世纪末到来的民主开辟了这个可能性,但没有确保这一点。在政治领域,现代化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正因如此,对于那种治理失败的国家只需实现“现代化”的流行说法,福山不屑一顾)。
在过去的200年中,工业产能和财富的爆炸性增长,极大扩展了可选的政治可能性的范围——无论这是好是坏(只要看看世界上运转最为良好的社会和运转最糟糕的社会之间的可怕差距,前者如丹麦,后者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现在,政府能力、法律体系和政府形式有多种不同的互动方式,而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也有多种不同的互动方式。现代化加速了政治发展进程,也使其变得更复杂。
最重要的是把顺序摆对。民主并不是第一位,强政府才是。尚未获得实施有效统治的能力就进行民主化的政府,无一例外地会遭受失败。非洲许多地方就是在这里出了问题。民主会加剧而不是修正现存的问题,因为民主使政府面临太多相互冲突的要求,从而侵蚀政府施展权威的能力。相比之下,在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等地方,传统上就十分强大的中央政府先于民主存在,意味着政府能在赋权给人民后继续存在。
这是对当前状况的成因的解释,但并不是一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药方。告诉想要民主的人们继续忍耐,以便使他们的政府强大起来,并不是一个可接受的方案,因为在没有民主的情况下,生活在强政府的统治之下,通常是一种悲惨的经历:这就是“阿拉伯之春”爆发的起因。这就是福山著作中的基本矛盾:如果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民主是最好的方案,但我们发现,必须推迟民主才能使民主正常运作,那么政治就会变成乱糟糟的活动。
另一个难题是,把顺序摆对常常会给体系带来冲击。战争依旧是政治发展的强大引擎,因为战争能让政府强大起来,在战争结束后,强大起来了的政府就具备了施行民主的条件。这就是一战和二战后发生的事情。然而,和平是有代价的。福山指出,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之所以往往严重失灵,是因为这块大陆从未经历过最可怕的世界大战。战争更少,意味着政府更弱,政府更弱意味着政治不稳定。不过,这并不是说暴力总是有用的,错误的暴力可能比没有暴力更糟糕。非洲的殖民统治是血腥的,但其同样也造成了不稳定,因为各帝国用暴力替代了当地行政能力的构建。今天的阿富汗和伊拉克还在重复这种模式。和平是危险的,战争则是地狱。这本书没有给我们提供多少慰藉。
……
那么,福山赖以成名的“历史终结论”有什么修正?这本书的核心是民主作为一种正面价值和一种负面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是福山始终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民主的正面价值是尊严:自我管理的人自我感觉更有价值。负面价值是限制:自我管理的人有多得多的机会去抱怨他们不喜欢的政府。真正的政治稳定是在民主的正负面达成统一的时候取得的:当控制政府权力的人也能看到政府的价值的时候。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状态。在民主意味着尊严的地方,比如埃及,其限制作用则是混乱和适得其反的。在限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比如美国,尊严就短缺了。取代尊严的是充满愤怒和抱怨的政治,从两党之间深植的不宽容就能体现这一点。福山指出了一个讽刺的事实,当前在美国民意调查中支持率最高的美国机构,比如军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其实受到的民主监督最少。美国人真正痛恨的机构,比如国会,其实是由美国人民自己控制的。
技术变化的速度以及日益增加的生态风险意味着冲击还会不断地到来,尽管政府能否获得应对冲击的能力还远未明朗。21世纪的战争(比如刚刚开始的针对ISIS的战争),越来越零散和碎片化,依靠无人机和雇佣军来近距离消灭敌人。这样的战争侵蚀政府权威的可能性与它们加强政府权威的可能性一样大。几乎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抱怨政府都是愈演愈烈的趋势。福山在他1989年那篇论文的结尾写道,“历史的终结将是非常悲哀的时刻”。那篇论文让福山在学术上一夜成名,而论文结尾那句话比他自己当时意识到的更正确。
(作者是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著有《信心陷阱:从一战至今的民主危机史》一书)
□摘自英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