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行程密集,务实高效

外媒:李克强旋风外交助推中欧合作升级

本报记者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4年10月15日   28 版)

    10日下午,中德总理结束政府磋商后,李克强、默克尔临时光顾了柏林一家超市。默克尔饶有兴致地向李克强介绍超市里的产品,还向他推荐了一款可以寄给家人的明信片,并做为礼物送给他。

    10月10日,李克强总理与默克尔共同出席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李克强将一精巧的鲁班锁送给默克尔。他说,这是访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解开鲁班锁是解决一道难题,相信中德合作能不断创新,共同破解世界性难题。

    10月13日,李克强总理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后,共同会见记者。

    2014年10月9~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德、俄、意三国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并出席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亚欧首脑会议。这是继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欧、6月李克强访问英国和希腊后,中国领导人对欧洲展开的又一次重大外交活动。

    有外媒评价,中方此访将促使中欧关系迈上新台阶。但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无论是中德还是中俄之间,双边合作一直在持续推进,有问题可以随时解决;李克强此访的重点其实是继续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

    “中德关系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鉴于中俄传统友谊”,李克强此访将德国作为第一站,而“老朋友”俄罗斯放在其后。有外媒认为,这样的安排恰是在向外界传递:中国对德国的重视程度同对俄罗斯是一样的,不会厚此薄彼。从出访时间看,李克强在两国的停留时间也正好相同,都是3天。

    10月9日抵达德国后,李克强出席的活动有近20场,从10日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的12场活动、长达10小时的深度会晤,到11日访问汉堡时密集的会见和演讲,3天时间里,李克强“旋风般”地完成了德国之行。

    从媒体发布的消息看,默克尔对李克强的欢迎显而易见。跟中国领导人关系交好的默克尔,这次还发挥了性别优势,带着李克强进超市买食材。从德国N-TV播出的电视画面看,默克尔手持蓝色钱包,拎着篮筐,选购了商品又结了账。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由于德国经济增长放缓,默克尔受到了一定的国内压力,因此“她比以往更重视中德经贸关系”。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在欧元区经济整体衰落的大背景下,德国正陷入出口萎靡的困境,对中国市场有急切的渴望,他们希望中国能大幅进口其豪华汽车、高科技产品等。

    反之,中国对德国同样充满期待。印度《经济时报》称,中国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当前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环境挑战,更需要高精尖技术来提升日益落后的工业产能;而德国在科技创新和精工制造方面实力雄厚,双方的合作是水到渠成。

    李克强此次访德,最大看点可以说是中德政府举行磋商会议以及《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的发表。

    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此次中德政府磋商会议,有12名德国内阁部长及14名中国部委负责人参加,“如此高级别的政府会议,中国迄今只与少数国家举行过,德国更是其中惟一的西方国家”。

    此次中德政府磋商的核心成果,就是这份超过一万字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纲要》以创新合作为重点,涵盖中德合作20多个细分领域,是迄今为止中德之间内容最丰富的一份共同文件,也是目前中欧之间涉及领域最大、项目措施最多的双边合作文件。

    此外,双方还签署了50项协议,双边贸易与技术合作协定总额高达181亿美元(约合1108亿人民币)。

    “中德关系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高水平的合作共赢关系。”李克强在会见默克尔时如此表示。《华尔街日报》也认为,中德合作,各取所需;未来,中德双边关系将更具竞争力。

    李克强再访德,创新合作是关键词

    自上任以来,这已是李克强总理第二次访问德国。早在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也曾到访德国,7月,默克尔又来华访问。无疑,中德高层的频繁互访,使双边关系特别是经贸合作,不断稳步推进。

    “以前,中德合作主要在贸易方面;现在,我们需要更深层的技术合作,但德国一直在兜圈子,在这方面不太愿意跟我们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德国问题专家顾俊礼(音)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

    此访期间,李克强提出的“建立中德全方位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的言论,在德国引发热议。中德之间谋求合作,“创新”一直是关键词,但当前也面临不小压力。

    “德国之声”称,德国经济界对中德创新合作一直有担忧,特别是技术流失问题。该媒体提到西门子向中国出售高铁列车的案例——200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向中国交付了60列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列车,同时“向中国合资企业转移技术资料”;而现在,中国的北车集团和南车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铁路装备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与西门子展开竞争”。

    《金融时报》称,为谋求创新合作,中国采取的方式是“市场换技术”。据路透社消息,中国政府已明言,将放宽德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政策门槛。此外,曾遭受中国反垄断机构调查的德国戴姆勒公司,未来,将联合北汽扩大其在华汽车产能,合作规模将增加约10亿欧元(约合77.8亿人民币)。德国大众汽车与中国一汽的合资关系,也将延长25年。

    德国福伊特公司高层刘明明认为,中德经贸领域存在的问题,“欧洲媒体也负有责任”。她说,很多欧洲人没去过中国,理解中国的途径都是通过媒体,但“媒体往往只关注大众喜好的新闻”,未来,对中国的报道应更加全面客观。

    在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学者比约恩·康拉德看来,今后,西门子等德国企业在同中国合作时,会更加谨慎;只有当德国企业放心并确保其核心计划不外流时,中德创新合作才会大规模展开。

    “经济制裁引发一场争夺中国的竞赛”

    李克强于12日下午离开德国前往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早在他抵达之前,俄罗斯新闻网就发表文章称,“目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最佳水平”,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首次对俄访问,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在各领域的全面战略协作。

    德国《新威斯特法伦报》则认为,受乌克兰问题影响,德国和俄罗斯相互制裁,经济均变疲弱,由此引发了一场争夺中国的竞赛。文章指出,德国出口总量大幅下跌,是近5年来从未出现过的状况;而俄罗斯方面,在西方国家找其他天然气供应商时,俄本国的天然气也需要新的买家,中国的优势自然显现。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直言不讳地说,“新一轮制裁,把俄罗斯推进了中国的怀抱”。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塞巴斯蒂安·海尔曼认为,当前德国的头等大事是稳定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他表示,对默克尔来说,中国已成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不单是经贸联系——李克强第二站是俄罗斯,俄罗斯会考虑中方的意见;这是一种新的外交格局。

    中俄两国迎来最佳合作时机

    13日,李克强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举行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并会见了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和联邦委员会主席。两国签署了多份政府和企业间协议,涵盖高铁、核能、金融等领域。

    《金融时报》称,李克强的访问再次证明,在俄罗斯企业受欧美制裁而无缘获得西方资金之时,中国伸出了援手。

    据报道,13日,中俄签署了高铁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了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铁路建设,使中国高铁开进俄罗斯的广袤大地变得指日可待。

    此外,中俄两国的天然气合作也稳步推进。美国福布斯新闻网报道,根据两国现有的规划,到2015年,两国天然气贸易总额将高达1000亿美元;到2020年,这一数额会突破2000亿美元。

    另据《华尔街日报》消息,中国央行已与俄罗斯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人民币1500亿元,此举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莫斯科代表处首席代表翁志伟对媒体表示,对中俄两国来说,现在是合作的最好时机,一方面中国希望规避美元浮动带来的风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另一方面,因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也希望摆脱美元的结算方式。

    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纳雷什金在同李克强会面时表示,俄方感谢中方理解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感谢中国强有力的支持”。李克强则表示,中俄向来相互尊重,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并称两国关系是“老朋友关系”。

    香港《南华早报》认为,李克强此访,意在将中国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外交影响力,以应对美国“亚洲再平衡”的战略;同时,也为习近平倡导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增加动力。观察人士表示,李克强此次欧洲之行,恰是实践这一构想的重要一环。

 

外媒:李克强旋风外交助推中欧合作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