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迎来“独居”时代——

美国:单身人数首超已婚者

本报记者 贾晓静 《 青年参考 》( 2014年09月24日   21 版)

    宣扬单身主义的平面广告

    在美国,“成家立业”一度是年轻人走向“成功生活”的标志,与之相反,“单身生活”则被认为是失意落魄的象征。如今,这种观念正悄悄发生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自生活,“单身”正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如果妈妈或婶婶向你提出难堪的问题——“你还打不打算结婚?”你可能已成为下面这项最新统计数据中的一员了。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8月,16岁以上的美国人当中,约有50.2%的人是单身,即1.246亿。

    一半的美国人处于单身状态,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在1950年,只有22%的美国人维持单身。

    这种现象并非美国独有。世界其他地区,情况也是一样——在“浪漫之都”法国巴黎,一半以上的家庭中有单身人士,而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这一比例则高达60%。

    在印度、巴西和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里,独居人口的比例也在迅速攀升。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北京27岁以上的未婚女性人数,就已多达50万人。而台湾地区的单身族也已占到20岁以上人口的42%。

    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什么特别的公共政策引起的,也不是什么公共政策就能解决的。在美国《福布斯》杂志看来,这种现象是“社会正在经历更大的经济变化的结果”。

    55年前,美国成年人的结婚率一度高达70%。当时的一份有关美国人如何看待单身的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不婚人士要么“身体不健全”,要么“作风有问题”,要么“发神经”——与现在的看法大相径庭。

    事实上,自1976年(当时美国的单身率是37.4%)以来,美国的单身率一直持续攀升,到2013年,这一数据更是一举突破了50%。这一切源自于人们“观念的改变”。

    “现在,社交网络和在线约会网站,给单身人士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想见一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但人们不愿定居,长时间单身变得合情合理。人们更注重找寻灵魂伴侣,而非生活中的伴儿,因此不愿轻易定下终身。”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埃里克·克兰纳伯格说。

    “年轻人不再依靠肉体关系来填补情感需求,他们更喜欢参加丰富的城市活动。单身不再被视作是某种社交失败的结果。同时,女性面临的婚姻压力减小,进而有权选择独立生活。”克兰纳伯格表示。

    费城33岁的女律师吉莉安·托马斯是单身大军中的一员,她漂亮且事业有成,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男人结婚,但她并不想为了成家随便找个人凑合。

    “我感到找意中人的内在压力,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不光是女性。我认为,作为后女权主义的一代,我们都有这种想法。”

    美国《福布斯》杂志称,经济上的自由让女性减少了因为要解决吃饭问题,把自己和一个男人绑在一起的需求。虽然传统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挑战社会期望,坚持单身主义。

    33岁的英国女演员凯利·布鲁克不久前刚和男友分手。她在接受英国《星期日镜报》采访时表示:“或许我应该一直保持单身到现在,更多地去关注我自己。我现在想变得‘自私’一些。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关注自身远比关注他人重要得多。”

    单身人群比例的持续升高正在对美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影响。纽约雅德尼研究公司总裁、经济学家爱德华·雅德尼称:“单身者的消费观念与已婚人士截然不同,他们的消费数额和购买能力显然更高。”

    单身人口的增加催生了服务于城市专业人士的时髦产业,社区里的餐厅、酒吧、咖啡馆、精品店、健身房比比皆是。其他消费品企业也摩拳擦掌,瞄准单身群体大力推销包装食品、酒精饮品、珠宝、家居用品等。就连房地产开发商也被吸引过来,因为美国购房者中有三分之一是单身。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年轻人和富有的人来说,独居是很容易的。但对于长者、体弱多病者或穷人来说,独居则是风险较高的选择。

    克兰纳伯格曾对1995年芝加哥致命热浪进行研究,他提到,当年,有成百人在房子里孤独地死去,邻里朋友并未察觉。

    “独居的热潮很容易演变为社会孤立,特别是对于男性来说,因为男人并不如女人那样善于创造和维持社会联系。”他说,“独居引发的其他令人担忧的连锁反应还包括,孤独感加深、社会上出现歧视现象,以及工作过度造成猝死。作为快速增长的群体,曾经的单身青年将逐渐老去,那时,他们就会被如何以体面、经济的方式养老所困扰。”

 

美国:单身人数首超已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