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拒收”新大使
巴以矛盾殃及新西兰外交官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4年09月17日
09
版)
|
9月3日,亲巴勒斯坦民众在以色列大使馆于希腊雅典举办文化活动的场馆外示威,要求取消活动。□图片来源 CFP |
9月12日,以色列总统鲁文·里夫林在耶路撒冷欢迎了格鲁吉亚、立陶宛、瑞士和日本派驻的新大使,原定在当天递交国书的新西兰驻以大使却不见踪影。4天前,他的任命遭到了以色列外交部拒绝,引起了两国间的外交争端。
新西兰大使被以色列“拒收”
新西兰外交官乔纳森·科尔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在东道主国以色列碰了个硬钉子。9月8日,以色列外交部宣布,拒绝接受科尔担任新的新西兰驻以大使,因为他同时担任新西兰驻巴勒斯坦政权的外交使节。
以外交部发言人埃马纽尔·纳森表示,这个决定反映了以外交部决心不接受同时与巴勒斯坦政权打交道的外交官。“众所周知,这是我们一贯的政策,适用于所有驻以外交官,并不只是针对新西兰。”
得知消息的新西兰政府既惊讶又“受伤”。外长麦卡利表示,从2008年起,新西兰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外交事务始终由一位大使兼管,从来没接到过以色列的抗议。
在中东地区,新西兰只有两个常设的大使馆,分别设立在土耳其安卡拉和埃及开罗。按照惯例,新西兰驻土耳其大使同时负责处理与约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外交事务。科尔的前任塔哈·麦弗逊被召回惠灵顿担任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的外交政策顾问之前,职责范围就是这样,麦弗逊的前任亦然。
以外交部发言人纳森回应称,以色列此前从未提出抗议,是因为不知道新西兰驻以大使在巴勒斯坦有“兼职”。
然而,以色列《国土报》指出,纳森这番“解释”俨然是外交辞令,因为新西兰外交官一向公开在耶路撒冷和拉姆安拉之间奔波,从事外交活动。新西兰驻以使馆的网站上,对大使先生在巴勒斯坦的外交活动也从不避讳。以色列外交部对此虽不高兴,却历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情况维持至今,却因为科尔的“诚实”而露馅了。《国土报》称,科尔原计划12日到以色列向总统里夫林递交国书,他如实向以外交部透露了自己的行程——见过里夫林后,他还打算到拉姆安拉,会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
以色列立刻拒绝让他赴任,并且告诉科尔,他的任命违反了外交礼仪,除非解除双重代表身份,否则他不能就任新西兰驻以大使。科尔只好临时取消了赴耶路撒冷的行程。
以色列《新消息》报称,科尔唯一的“罪行”就是在给以外交部信息办公室的信中,提到了他打算前往拉姆安拉。受理这封信件的是资历尚浅的新人,尽职尽责地向上司汇报了这件事。上司别无选择,只能向上级请示。
结果,事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新西兰驻以大使与巴勒斯坦有外交往来的消息,在以色列政治体系中逐层上报,最终换回了让外交部制裁新西兰的指示。
以色列总统干着急
在以色列外交部“拒收”新大使的同一天,以色列驻新西兰大使馆在官网上发表声明,称这个外交插曲“与以新两国的友好关系无关”。
然而从新西兰政府和媒体的强烈反应来看,以使馆的声明只是单方面的美好愿望。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称,关于这起争端,他只收到了“10秒钟长的汇报” 。“我的理解是,无论派谁去当大使,只要他兼任巴勒斯坦大使,以色列就不会接受。”约翰·基在记者会上称,“但历史上,我们无论派谁去以色列,都会兼顾巴勒斯坦的外交事务。”
他表示,如果现有的外交安排无法继续下去,将“非常不方便”。以色列要求新西兰向巴、以派出不同的外交官,“逻辑上讲很难实现”,因为新西兰“在该地区并没有重大的利益需要代表”。目前,约翰·基并未因为以色列的抗议而撤回大使,而是授意科尔在安卡拉继续工作。
新西兰外长麦卡利表示,既然外交环境发生了变化,有不同的方式安置外交代表,他将在未来几天内研究这个问题。《悉尼先驱早报》指出,最简便的办法是让驻埃及的新西兰大使兼任加沙西岸的外交使节。但《新西兰先驱报》认为,这样做意味着新西兰在以色列的无理要求面前退缩了,任凭以色列干预其外交政策。
被问及这是否是以色列政府释放的外交信号时,约翰·基回答:“我不知道,有可能。我不想过度解读这件事,我们走一步看一步吧。”
另一边,这起外交事件让以色列新任总统里夫林也大为光火。今年6月上台的里夫林与新西兰关系亲密。8年前,他担任以色列议长时访问过新西兰,在他的斡旋下,两国恢复了一度中断的外交关系,新西兰重开了以色列驻新大使馆。
据中东观察者网站报道,里夫林指责外交部的决定“鲁莽又愚蠢”,“破坏了以色列与新西兰的重要友好关系,制造了外交危机”。不过,徒有国家元首之名的里夫林无权命令外长收回决定,只能口头表达愤懑之情。
抗议新西兰同情巴勒斯坦?
据约翰·基介绍,在2012年之前,新西兰政府通常被看作以色列的盟友。2012年,新西兰和其他137个国家一同对巴勒斯坦在联合国获得观察员地位投出了赞成票。从那以后,新西兰在巴以冲突中的立场被视为中立。
以色列《新消息报》认为这场“危机”十分严重,因为新西兰是联合国安理会理事国的候选国家之一。该报指出,外交部反对外交官同时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担任使节,可能让其他在巴以派驻同一外交团队的国家警惕。而向巴以派出不同的外交官,则有“让巴勒斯坦的地位与以色列等同”的危险。
《新西兰先驱报》发表评论文章称,以色列的动机显而易见,分明是抗议近期新西兰对以色列的批评。9月2日,麦卡利曾批评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400公顷土地作为定居点。麦卡利称,当开罗的谈判集中在“以色列不要继续侵占加沙西岸”时,以色列的举动令人失望。
此前,他还谴责过加沙战火升级,并表示新西兰支持巴勒斯坦成为独立国家的解决方案。约翰·基也批评以色列轰炸联合国的学校是“给我们的世界抹黑”。
约翰·基的前任海伦·克拉克对以色列的态度较为温和,因此遭到了国内的反弹。2008年以色列武装侵犯加沙地区时,克拉克政府曾表示批评,但被指责是敷衍了事,新西兰国内批评政府暧昧态度的言论此起彼伏,认为克拉克对以色列的姑息,与“新西兰在国际社会中道德楷模的形象”相悖。
《新西兰先驱报》提出,新西兰大使兼顾巴以,有助于对该地区形成更加明智和细致入微的看法。而加深该地区的了解,也符合以色列的利益。
9月12日,以色列总统鲁文·里夫林在耶路撒冷欢迎了格鲁吉亚、立陶宛、瑞士和日本派驻的新大使,原定在当天递交国书的新西兰驻以大使却不见踪影。4天前,他的任命遭到了以色列外交部拒绝,引起了两国间的外交争端。
新西兰大使被以色列“拒收”
新西兰外交官乔纳森·科尔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在东道主国以色列碰了个硬钉子。9月8日,以色列外交部宣布,拒绝接受科尔担任新的新西兰驻以大使,因为他同时担任新西兰驻巴勒斯坦政权的外交使节。
以外交部发言人埃马纽尔·纳森表示,这个决定反映了以外交部决心不接受同时与巴勒斯坦政权打交道的外交官。“众所周知,这是我们一贯的政策,适用于所有驻以外交官,并不只是针对新西兰。”
得知消息的新西兰政府既惊讶又“受伤”。外长麦卡利表示,从2008年起,新西兰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外交事务始终由一位大使兼管,从来没接到过以色列的抗议。
在中东地区,新西兰只有两个常设的大使馆,分别设立在土耳其安卡拉和埃及开罗。按照惯例,新西兰驻土耳其大使同时负责处理与约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外交事务。科尔的前任塔哈·麦弗逊被召回惠灵顿担任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的外交政策顾问之前,职责范围就是这样,麦弗逊的前任亦然。
以外交部发言人纳森回应称,以色列此前从未提出抗议,是因为不知道新西兰驻以大使在巴勒斯坦有“兼职”。
然而,以色列《国土报》指出,纳森这番“解释”俨然是外交辞令,因为新西兰外交官一向公开在耶路撒冷和拉姆安拉之间奔波,从事外交活动。新西兰驻以使馆的网站上,对大使先生在巴勒斯坦的外交活动也从不避讳。以色列外交部对此虽不高兴,却历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情况维持至今,却因为科尔的“诚实”而露馅了。《国土报》称,科尔原计划12日到以色列向总统里夫林递交国书,他如实向以外交部透露了自己的行程——见过里夫林后,他还打算到拉姆安拉,会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
以色列立刻拒绝让他赴任,并且告诉科尔,他的任命违反了外交礼仪,除非解除双重代表身份,否则他不能就任新西兰驻以大使。科尔只好临时取消了赴耶路撒冷的行程。
以色列《新消息》报称,科尔唯一的“罪行”就是在给以外交部信息办公室的信中,提到了他打算前往拉姆安拉。受理这封信件的是资历尚浅的新人,尽职尽责地向上司汇报了这件事。上司别无选择,只能向上级请示。
结果,事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新西兰驻以大使与巴勒斯坦有外交往来的消息,在以色列政治体系中逐层上报,最终换回了让外交部制裁新西兰的指示。
以色列总统干着急
在以色列外交部“拒收”新大使的同一天,以色列驻新西兰大使馆在官网上发表声明,称这个外交插曲“与以新两国的友好关系无关”。
然而从新西兰政府和媒体的强烈反应来看,以使馆的声明只是单方面的美好愿望。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称,关于这起争端,他只收到了“10秒钟长的汇报” 。“我的理解是,无论派谁去当大使,只要他兼任巴勒斯坦大使,以色列就不会接受。”约翰·基在记者会上称,“但历史上,我们无论派谁去以色列,都会兼顾巴勒斯坦的外交事务。”
他表示,如果现有的外交安排无法继续下去,将“非常不方便”。以色列要求新西兰向巴、以派出不同的外交官,“逻辑上讲很难实现”,因为新西兰“在该地区并没有重大的利益需要代表”。目前,约翰·基并未因为以色列的抗议而撤回大使,而是授意科尔在安卡拉继续工作。
新西兰外长麦卡利表示,既然外交环境发生了变化,有不同的方式安置外交代表,他将在未来几天内研究这个问题。《悉尼先驱早报》指出,最简便的办法是让驻埃及的新西兰大使兼任加沙西岸的外交使节。但《新西兰先驱报》认为,这样做意味着新西兰在以色列的无理要求面前退缩了,任凭以色列干预其外交政策。
被问及这是否是以色列政府释放的外交信号时,约翰·基回答:“我不知道,有可能。我不想过度解读这件事,我们走一步看一步吧。”
另一边,这起外交事件让以色列新任总统里夫林也大为光火。今年6月上台的里夫林与新西兰关系亲密。8年前,他担任以色列议长时访问过新西兰,在他的斡旋下,两国恢复了一度中断的外交关系,新西兰重开了以色列驻新大使馆。
据中东观察者网站报道,里夫林指责外交部的决定“鲁莽又愚蠢”,“破坏了以色列与新西兰的重要友好关系,制造了外交危机”。不过,徒有国家元首之名的里夫林无权命令外长收回决定,只能口头表达愤懑之情。
抗议新西兰同情巴勒斯坦?
据约翰·基介绍,在2012年之前,新西兰政府通常被看作以色列的盟友。2012年,新西兰和其他137个国家一同对巴勒斯坦在联合国获得观察员地位投出了赞成票。从那以后,新西兰在巴以冲突中的立场被视为中立。
以色列《新消息报》认为这场“危机”十分严重,因为新西兰是联合国安理会理事国的候选国家之一。该报指出,外交部反对外交官同时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担任使节,可能让其他在巴以派驻同一外交团队的国家警惕。而向巴以派出不同的外交官,则有“让巴勒斯坦的地位与以色列等同”的危险。
《新西兰先驱报》发表评论文章称,以色列的动机显而易见,分明是抗议近期新西兰对以色列的批评。9月2日,麦卡利曾批评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400公顷土地作为定居点。麦卡利称,当开罗的谈判集中在“以色列不要继续侵占加沙西岸”时,以色列的举动令人失望。
此前,他还谴责过加沙战火升级,并表示新西兰支持巴勒斯坦成为独立国家的解决方案。约翰·基也批评以色列轰炸联合国的学校是“给我们的世界抹黑”。
约翰·基的前任海伦·克拉克对以色列的态度较为温和,因此遭到了国内的反弹。2008年以色列武装侵犯加沙地区时,克拉克政府曾表示批评,但被指责是敷衍了事,新西兰国内批评政府暧昧态度的言论此起彼伏,认为克拉克对以色列的姑息,与“新西兰在国际社会中道德楷模的形象”相悖。
《新西兰先驱报》提出,新西兰大使兼顾巴以,有助于对该地区形成更加明智和细致入微的看法。而加深该地区的了解,也符合以色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