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民众世代相传,学界质疑不少

“的哥”拯救巴黎:百年神话的真与假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4年09月16日   13 版)

    穿着一战士兵服装的演员站在作为博物馆展品的出租车前

    百年来,巴黎出租车司机踊跃支援前线的故事,为法国民众传颂。尽管存在诸多夸大其词和演绎成分,在“凝聚人心”的口径下,对历史真相的探讨只能退居幕后。

    当地时间9月7日,成百上千的法国民众披上一战时期的军装,从巴黎荣军院启程,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纪念游行。比游行者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们搭乘的老爷车——一个世纪前,在战局危急的时刻,巴黎的出租车在炮火中将援军送上前线,此后不久,这座城市绝处逢生。

    当时没有谁会想到,这段小小的插曲会成为法国人代代相传的英雄故事——“一群勇敢的出租车司机拯救了巴黎”。虽然在严肃的学者看来,这个“国民级神话”破绽百出,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然而,在浓厚的爱国主义情结包围下,真相似乎不那么重要……

    强敌压境 巴黎人盼救世主

    每当忆及这段令后人著书立传的“战时佳话”,一名法军老兵的脑海中便会展开这样一幅有些浪漫的场景:“月亮升起,洒在出租车司机的帽子上,映出一片如水的光亮。”

    辘辘车声中,当时还是年轻人的士兵难掩兴奋之情。和多数同袍一样,他“从来没坐过这么奢华的车”。夜色渐深,疲惫的军人们纷纷蜷缩在车里,趁炮声稍歇享受片刻睡眠。有人问,“受伤了吗?”另一个声音回答道:“没有,第七步兵师从巴黎出发,驰援前线。”

    1914年9月6日,夕阳落下地平线后,的确曾有一大批出租车驶出法国首都,载着援兵驶往仅30英里外的马恩河战线。通往战场的各条道路上,还挤着卡车、公交车,甚至马匹。前路上布满无法预测的风险,而在这支特殊队伍的身后,则是整座城市的恐慌与期待。

    此前半个月的8月22日,2.7万名法国士兵在比利时和法国边境附近全军覆没。挟大胜之威,德国军队如灰色的雾霾般直扑巴黎,一时间令人闻风丧胆。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指出,德国最高统帅希望通过一场闪电战攻陷巴黎,进而将法国从战争中“扫地出局”。

    “德国人将赌注押在了出色的作战策略上,”历史学家霍尔格·H·霍维格在2009年的著作《马恩河:1914》中提到,“这颗骰子只滚动一次,没有后路,没有B计划。”

    8月27日,德军战机在巴黎上空抛洒劝降告示,恐慌的浪潮在整座城市蔓延。行政当局已在着手准备迁往波尔多,约100万名难民希望一并逃离。一位名叫黑斯廷斯的英国驻法外交官在回忆录中为战局的风云突变感慨:“德国人似乎已确信能够成功占领巴黎。”

    “每个人都认为巴黎完了。每个人都认为德国人会沿着公路一路杀来。”法国作家劳伦斯·拉辛告诉美联社。

    国家的命运前途未卜。正当深陷震惊、悲伤和恐惧中的民众急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马恩河出租车”出人意料却又适逢其时地与“凝聚力量、提振士气”建立起了联系。

    “的哥”们的勇气传遍全城

    时任巴黎军事长官约瑟夫·加列尼号称法国最杰出的军人之一。当普通人陷入绝望时,这位65岁的老将尽职尽责地抵御着节节进逼的敌人,想方设法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加列尼的外表令人肃然起敬。”在霍维格笔下,“他像利箭一样身姿笔直,总是一丝不苟地身着戎装。从那轮廓分明的脸上,射来锐利的目光,与白色的胡须和夹鼻眼镜相映。”

    意识到运输工具不足,加列尼在埃菲尔铁塔下发出紧急动员令,出租车成了征用对象。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即使是在1914年,在这座向来引领潮流的国际化大都市,汽车也已成为随处可见的街头一景。不过,当时登记在册的大约1万辆出租车中,有7000辆无法出动——日趋紧张的战事,已经将它们的司机送上了疆场。

    “在首都的每一条街道,”亨利·埃塞林在1966年的著作《马恩河会战》中写道,“警方拦下出租车,径直将乘客赶下车,并指示司机们到荣军院集合。”

    到9月6日晚,已有大约600辆雷诺AG1型出租车来到指定地点,大部分属于如今仍在运营的G-7公司。这种从1905年开始成为巴黎标准出租车的小型车可坐5人,平均时速只有20~25英里。利用黑暗的掩护,出租车分两批排成纵队,沿2号国道驶向郊外。

    “最开始,司机们一点都不高兴。”埃塞林写道,“大半夜赶路的目的何在?前方有什么在等待?没有谁心里有数。”从表面上看,这场秘密行动令旁观者莫名其妙。直到离开城市,司机们才在远方的炮火轰鸣声中猛然醒悟,并发现了“乘客”——数千名荷枪实弹的士兵。

    法国参议院官方网站上,赫然可见有关此次行动的统计数据:1100余辆出租车穿梭于城市和战场之间,运送武装人员超过5000名,这也是“机动车首次被用于军事目的”。尽管数字不够精确,但如加列尼所期待的那样,司机们的“勇气和热情”迅速传遍了全城。

    “我问一名司机怕不怕迫击炮,答曰:‘我们将和同志们一样,奔赴任何需要的地方’。”在劳伦斯·拉辛的描述中,参与运兵的出租车司机们满怀责任感和爱国热忱。

    留存至今的照片上,得悉救兵降临的市民无比激动,围着出租车高呼万岁,母亲、姐妹、妻子们纷纷涌出家门,在沿路城镇的街道上向军人分发香肠、面包和酒,为战士们助威。

    少有人探究奇迹外的真相

    很大程度上,马恩河之战打破了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在敌方的强大火力下,戴着羊毛帽的法国军人匍匐在农田中躲避子弹,穿亮红色裤子的法国步兵很容易成为机枪的目标;更糟糕的是,受顽固的骑士精神影响,法国人一度认为,挖战壕以提供掩蔽是“不知羞耻的姿态”。

    而在全军上下都被德军的凶猛攻势打懵时,只有62岁的前线司令官约瑟夫·霞飞泰然自若。这位将军一如往常地作息,只在惩罚信心不够坚定的部下时出手。“这也是你为法国而死的一种方式。”在判处一名逃兵死刑时,将稳定军心视为头等大事的霞飞宣称。

    “马恩河出租车”出动后的第三天,战局发生了奇迹般的逆转。法国人和英国盟军的反击,令德军统帅部大惊失色。“德国人终于意识到,协约国没有被击败。他们既没溃不成军,也没陷入混乱。”林恩·麦克唐纳在1987年的著作《写在战争第一年》中如此记录。

    连英法盟军也对自己一手导演的“大逆转”感到惊讶。“胜利,胜利来了!”一位英国军官兴奋不已,“就在我们丝毫不抱希望的时刻!”

    自然而然地,“马恩河出租车”成了这场奇迹的一部分,出租车司机们的无畏表现在大街小巷不胫而走。至于他们究竟发挥了多少实际作用,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认真思考。

    事实上,在共计200多万人参加、26.3万人伤亡的马恩河战役中,出租车送去的援兵无异于杯水车薪。何况,这批援兵中的很多人根本没来得及上前线,遑论成为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如同历史研究者们指出的那样,真正扭转局势的,是英国远征军的参战。

    起初,英国指挥官约翰·弗兰奇爵士拒绝伸出援手,作为对其高卢盟友不久前丧师失地的惩罚。白发苍苍的霞飞不得不登门拜访,痛陈法国已在危急存亡之秋。双方几经交涉,弗兰奇终于被打动,承诺将尽遣麾下精锐,投入反击行动。

    此外,德军将领亚历山大·冯·克鲁克违背最高统帅部的计划,为追击撤退的法军而孤军深入。此举令德军薄弱的侧翼暴露在协约国的反击力量面前,直接导致了阵线崩溃。

    尽管它们的事迹经不住深究,法国人对“马恩河出租车”的推崇,在漫长的岁月里并没有太多减损。

    “这是个很小的数字,是的,但他们毕竟做出了改变。”在马恩河战争博物馆,一位名叫佩尔腾的工作人员告诉《纽约时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谈论马恩河奇迹。”

    一个无从替代的爱国符号

    从惨烈的一战中胜出后,法国人将这场战争中的诸多插曲涂上了浪漫主义色调。“马恩河出租车”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种种活灵活现、真假莫辨的情节之下,那些无关紧要的“瑕疵”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如,军方的强制征用令司机们牢骚满腹;又比如,“斤斤计较”的司机们要求军方支付车费,后者最开始只同意拿出三成,其余部分拖到战后才付清。

    正如英国《每日快报》所说,谁也说不清为什么,雷诺AG1车队滚滚向前、奔赴前线的形象,以及它们在保卫巴黎和国家存亡中扮演的角色,让法国人充满了自豪。

    1957年,法国作家珍·杜图尔将专著《马恩河出租车》推向市场,在公众急需重振民族自信心的背景下迅速走红,其影响力遍及大西洋两岸。这位退役军人以不容置疑的口气,称巴黎的出租车导演了“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那些乘车奔赴前线的士兵“铸就了新的长城”。

    “出租车司机通常出身平凡,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巴黎的灵魂。”拉辛告诉美联社。巴黎索邦大学的历史学家阿诺德·贝特纳则认为:“以独特的规模和速度,出租车事件对军队和平民的士气产生了影响。”“马恩河出租车”由此成为法国社会统一和团结的象征。

    其实,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屡经演绎的“历史”并不代表真相。但此后百年,法国再也找不到另一个符号,能提供较“马恩河出租车”更持久、更重要的价值。

    在马恩河战争博物馆担任翻译的斯蒂芬·乔纳德告诉《史密森尼杂志》网站,如今来博物馆的学生往往不了解一战,却对“马恩河出租车”的传奇如数家珍。因此,乔纳德和同事们当前的工作之一,就是努力向孩子们说明出租车在那个特殊年代实际扮演的角色。“这很重要,我们告诉他们出租车真正的影响,并且向他们解释这个符号的涵义。”他说。

 

“的哥”拯救巴黎:百年神话的真与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