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0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巴西奴隶后代的土地梦

本报特约撰稿 张文智 《 青年参考 》( 2014年09月03日   17 版)

    在母亲家的厨房里,佩雷拉讲述了“基隆博人”为拥有土地付出的努力。

    “基隆博人”为种地而建的临时住宅被警方夷为平地

    巴拉德-帕拉特卡镇的主要街道

    长期的干旱让佩雷拉心急如焚

    在巴西,大部分“基隆博人”没有土地。为了填饱肚子,这些奴隶的后代在别人的土地上见缝插针地耕种,与土地的主人产生了诸多纠纷。

    庄稼被铲平,“每个人都哭了”

    巴西巴伊亚州小镇巴拉德-帕拉特卡,艾尔米尔·维埃拉·佩雷拉走过“罗卡”——他多年来一直在争取耕种权的土地——的边缘,干枯的草在他脚下发出声响。他俯下身抓起一把土,然后抛到地上,看着它溅起一团灰尘。

    这里向来干旱少雨。在此居住的人不得不放弃贫瘠的农田,到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城市寻找生计。

    不过,对佩雷拉来说,能在这块土地上自由行走就是胜利。过去5年间,佩雷拉和镇上约1500名同为非洲裔奴隶后代的村民一起,在别人的土地上见缝插针地耕种。他们认为,根据巴西的宪法,他们有权拥有这些土地。

    被佩雷拉他们称为“罗卡”的这块地约有6万平方米。4年前,这块地光秃秃的,到处是破碎的陶瓦。佩雷拉和同伴们曾在这里居住,以宣示对“罗卡”的占有。“罗卡”的主人、平托家族数次劝他们搬走,后来请求警察出面拆毁了佩雷拉他们居住的房屋。

    按照惯例,如果他们同意今后不再耕种这块土地,警方会允许他们一直住到庄稼成熟。此前,佩雷拉和同伴们与警方有过几次争执。警察当着他们的面铲平了一片庄稼。

    “每个人都哭了,”佩雷拉的朋友杜塞雷纳·马加良斯回忆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这次冲突后,佩雷拉他们同平托家族达成了协议,平托家族同意让他们收获一小块地上的庄稼。

    迟迟无法享受宪法赋予的权利

    巴西国土面积约850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巴西《圣保罗页报》称,截至今年7月1日,巴西约有2.03亿人。但在这个国家,大多数穷人没有土地。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是佩雷拉他们摆脱贫困的第一步。

    “我们抗争的目的是生产粮食,填饱肚子。”39岁的佩雷拉说,“如果政府真想弥补之前的种族歧视行为,就要创造条件。”

    专注于全球原住民权益的美国“文化生存”网站称,从16世纪到1888年奴隶制被废除,共有500多万名非洲人被贩运到巴西做奴隶。在庄园里劳作时,一些奴隶趁机逃往巴西腹地。这些逃跑的奴隶逐渐聚集起来,形成一处处秘密社区。这些不易被发现的社区被巴西人称为“基隆博”,奴隶们的后代被称为“基隆博人”。

    上世纪中叶,巴西执政者认为,本国的非洲裔人口已经灭绝。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军政府开始开发亚马孙平原,大量土地开发者和农场主涌入该地,发现了在此地生活的奴隶后代。双方围绕土地和资源展开纷争。

    此时,“基隆博”并不为巴西法律承认。2003年9月,巴西总统卢拉颁布法令:同非洲奴隶存在关联的社区可以被称为巴西非洲裔社区,即“基隆博”。

    法令出台后,巴西“基隆博”的数量猛增,从30多个增加到如今的2400多个,此外还有数百个正在申请被认可的“准基隆博”。这些“基隆博”中生活着超过100万名非洲裔人口。被政府认可的“基隆博人”享有宪法赋予的拥有土地的权利——巴西政府将以分给“基隆博人”土地的方式,作为对其祖先的赔偿。

    不过,大多数“基隆博人”没有因此受惠。卢拉的法令颁布11年后,只有217个“基隆博”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没有土地,你就什么都不是”

    在佩雷拉居住的巴拉德-帕拉特卡镇,驴子四处游荡,街上到处都是废弃的包装盒和塑料瓶,空气中弥漫着食物腐烂的气息。

    带着美国《赫芬顿邮报》的记者参观时,佩雷拉对镇上的环境感到很不好意思。他热心公益,希望带领非洲裔同胞们过上好日子。不久前,他参加了镇上的竞选活动,但输给了白人对手,这让他非常沮丧。

    过去10年,巴西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很多巴西人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隆博人”似乎被遗忘了,他们只能在不属于自己的贫瘠土地上挣扎求生。很多“基隆博人”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到经济发达的城市讨生活。

    留下意味着与贫穷为伴,但佩雷拉并不打算离开,他觉得,只要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就一定能摆脱贫穷。

    “我们不想依靠政府(救济)。”佩雷拉说,“在巴西,没有土地,你就什么都不是。”

    2005年,佩雷拉参与成立了呼吁种族平等的组织。他了解到巴西宪法中关于“基隆博”的条款,开始为巴拉德-帕拉特卡被认定为“基隆博”而奔走。他查到一位牧师于1991年记录的信息:巴拉德-帕拉特卡曾是一个葡萄牙裔家族的庄园,“里面使用非洲奴工种甘蔗、养牛”。

    根据这一记录,2006年1月,巴拉德-帕拉特卡被认定为“基隆博”,居民们获得了在这里永久居住的权利。但这还不够。仅有居住权而没有土地,“基隆博人”靠什么生活?至今,已“正名”8年之久的巴拉德-帕拉特卡“基隆博人”,依然只能通过在别人的土地上见缝插针地耕种糊口。

    “奴隶制被废除了,但奴隶的后代依然贫穷”

    对巴拉德-帕拉特卡镇的“基隆博人”拥有土地的要求,巴西政府至今没有答复。

    负责处理这类事的是“巴西全国垦殖和土地改革委员会”(INCRA)。根据该部门公布的数据,仅巴伊亚州今年就有569份此类申请。INCRA工作人员紧缺,难以及时回应每个“基隆博”的申请。

    INCRA不能简单地把土地划给“基隆博人”。他们要将土地从原来的主人手中征收上来,并对此进行赔偿。

    “我们必须与土地的拥有者协商,不能直接没收土地。巴西法律保护每位公民的财产。”INCRA设在巴伊亚州萨尔瓦多市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伊塔马尔·兰赫尔说。

    “基隆博人”只得私自在他人的土地上耕种。这会招致土地主人的反击——把牲畜赶到田地里,任由它们糟蹋庄稼。

    在巴拉德-帕拉特卡镇,平托家族的反击最有力。

    平托家族的“大家长”、71岁的赫里奥·佩雷拉·平托皮肤黝黑,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老平托在附近城市当律师的儿子常常报警,驱赶这些“入侵者”。2010年的一天,警察把“基隆博人”在“罗卡”上种植的庄稼铲平后,平托家的一辆车被人放了火。

    老平托想不通,巴拉德-帕拉特卡镇怎么会是个“基隆博”。他说,这里最早的居民是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他们不是奴隶的后代。”老平托告诉《赫芬顿邮报》。

    对老平托的说法,佩雷拉没有直接反驳:“和祖先相比,我们有了更多自由,不必在皮鞭下干活,不再东躲西藏、居无定所……现在,奴隶制被废除了,但奴隶的后代依然贫穷。”

 

巴西奴隶后代的土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