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出柜”挑战美国亚裔家庭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4年09月03日
16
版)
|
家人接受了两位纳文的结合 |
|
升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
|
谢嘉敏的父母接受了女儿的妻子谢丽尔(左) |
随着“尊重同性恋群体”逐渐成为政客和社会活动家的口头禅,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几乎成为美国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不过,很多同性恋者仍然为被家人接纳而挣扎。在亚裔家庭中,这个问题尤其严重。
如果你在美国西海岸的麦迪逊海滩遇到努力将自己晒成小麦色的杰森·李,这位24岁的华裔留学生会谈起他的男友卡里,介绍他最喜欢的同性恋酒吧。
除了与他关系亲密的堂兄,家族中没人知道这个秘密。母亲常常问杰森,在美国有没有找到女朋友。
杰森对美国《西华报》说,在他的家乡台湾,家里出了个同性恋是件大事。“我怕妈妈会切断我的财源。”杰森说,到时他将无法继续在西雅图大学学习会计学。
杰森并非杞人忧天。他担任同性恋支持项目的志愿者时,见过很多年轻人“出柜”后被赶出家门。“他们都很年轻,没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最终沦落到靠性交易谋生。”
随着“尊重同性恋群体”逐渐成为政客和社会活动家的口头禅,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几乎成为美国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不过,很多同性恋者仍然为被家人接纳而挣扎。在亚裔家庭中,这个问题尤其严重。
“孝顺和忠于自己的性取向一样重要”
阿卡拉·升在红色高棉的劳改营里长大,食不果腹是他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有一次,饥饿难耐的升偷了一块山药,三口两口将山药吞下肚。这段记忆带来的羞愧至今伴随着升,他将“吃独食”的动机归结为“不孝顺”。
24岁那年,升的父母为他安排了婚姻。升知道自己不喜欢女人,却羞于告诉家人。为了尽孝,他接受了这桩婚事。3年后,他向家人坦白,离开了妻子。出乎意料的是,母亲没有责骂他。
“他的母亲认为,只要他不和女人结婚,就会过得愉快,并且接受了这一点。”升的侄子彼得告诉美国《Slate》杂志。为了报答母亲的宽容,升和年迈的母亲住在一起,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如今,他和母亲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斯托克顿市。“在他看来,孝顺和忠于自己的性取向一样重要。”彼得说。
美国华人博物馆7月推出的“我们的肖像,我们的家人”主题摄影展中,彼得为叔叔和祖母拍摄的照片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个展览用图片和文字,讲述了5个亚裔家庭逐渐接纳子女的同性恋伴侣的故事。
美籍华人谢嘉敏(音)是位职业摄影师,也是女同性恋者。她以父母和妻子谢丽尔为主角拍摄了系列照片。谢嘉敏告诉《Slate》,她的家人一直是她的模特,但这是她第一次拍摄妻子与公婆在一起的照片。谢嘉敏拍摄了谢丽尔与父母一起采购、做饭、用餐。“这些照片展现了我的父母欢迎谢丽尔到家里来……在我家,共同做饭和吃饭是表达爱的终极方式。这只是日常琐事,却意味着经过16年的努力,父母终于接受了我是同性恋者的事实。”
谢嘉敏说,让父母接受她的性取向是一场“漫长的斗争”。
“她的观念改变了,这花了整整10年”
“亚洲骄傲计划”的创始人艾丽斯·廖是这次影展的发起人。
艾丽斯出生在台湾,14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在学校里,她和4位堂兄妹是仅有的亚裔。“我花了6个月才掌握英语,在那之前,我在学校从不说话。”
忙着应付文化冲突的艾丽斯从不和人约会,也没有意识到吸引她的是女人。直到20岁出头,她才意识到这一点。
艾丽斯多次将女友带回家。一天,妈妈对艾丽斯说:“最近很多电视节目都在讲同性恋。”艾丽斯看着妈妈:“你是不是想问我,我是不是同性恋者?那好吧,我是。”
妈妈一言不发地走出了房间。“她用了一个月去消化这个信息,最终还是爆发了。她让我从家里搬出去。我开始收拾行李。20分钟后,她走进我的房间,小声说,‘我并不想让你离开’。”
接下来的10年,艾丽斯一点一点地帮母亲了解同性恋者的生活。“她问我,‘你有没有染上艾滋病’。我告诉她,‘不,妈妈,不是每个同性恋者都有艾滋病’。她接着问,‘两个女人怎么会有性生活,我搞不明白’。我告诉她,‘我们拥抱和爱抚’。帮她了解我的生活十分有趣。”
几年前,艾丽斯参加了纽约的同性恋自豪游行,她的朋友指着人群中一个想引起艾丽斯注意的人说:“那不是你妈妈吗?”
“那真的是我妈,她挥舞着双臂喊着我的中文名字‘梦韦,梦韦’。她没告诉我她要来参加游行。”艾丽斯对《华尔街日报》说,“她的观念改变了,这花了整整10年。”
艾丽斯希望,“我们的肖像,我们的家人”这个展览能缩短这个过程。结束在纽约的展览后,艾丽斯开始准备接下来的巡展,甚至希望能在海外展览,“有人专门从马来西亚赶来看这个展览”。
“家人同样经历着你的‘出柜’”
2010年5月,肖恩惴惴不安地回到加州与父母共度周末。他打算告诉父母,他是个同性恋者。
早餐后,他对父母说出了压在心底的话。
“父亲的反应尤其激烈。他们离开印度来到美国时,正赶上20世纪80年代的艾滋病恐慌。他们觉得同性恋者就是艾滋病患者。让他们接受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者,的确是个挑战。”肖恩的父亲让他去接受治疗,母亲则深深自责,认为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忽视。
肖恩说,对父母坦白自己的性取向格外困难,因为南亚人从骨子里重视子女的婚姻。
“亚洲骄傲计划”的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家人同样经历着你的‘出柜’。”
艾丽斯告诉《华尔街日报》:“在白人家庭中,一旦父母接受了子女是同性恋者这个事实,就会彻底接受他们。但在亚裔家庭中,父母被迫接受现实,却不愿声张。他们会说,‘无论怎样我们都爱你,但不要让亲戚们知道你是个同性恋者’。”
“如果我们想改变亚裔社区的‘恐同文化’,就必须帮助这些家庭接受子女的‘出柜’。许多亚裔家庭是移民家庭,不能流利地使用英语。从传统文化上说,他们认为‘家丑不能外扬’。”艾丽斯对《Slate》说,“‘亚洲骄傲计划’可以让他们知道,他们熟悉的人面临着类似的困扰。”
同性婚姻也要“门当户对”
遇到纳文·M时,纳文·D不得不相信缘分。他们有着相同的名字、民族、文化背景和性取向,他们的父母对子女“出柜”的态度也一样。“我们的家人都认为,喜欢同性只是我们成长中的一个阶段,他们为我们的未来忧心忡忡。”两位纳文的家人分别居住在纽约和马尼拉。
2011年,两位纳文终于说服家人齐聚加州,参加他们的婚礼。“仪式结束后,天空中出现了两道醒目的彩虹,好像老天爷都在说,‘你们做了正确的事’。”纳文·D写道。
目睹了他俩巧合般的相似后,家人迅速接纳了这桩婚事,两个家庭也因此产生了交集和友谊。
莱斯里·郭是“亚洲骄傲计划”的工作人员,一位印度父亲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震惊、怀疑、挣扎后,这位父亲接受了女儿对男人没有兴趣的现实,开始热情地为女儿物色女性伴侣——必须是印度人,必须出身高种姓家庭,最好是医生或律师。
他告诉莱斯里,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儿能接受“与优秀女士的包办婚姻”。
随着“尊重同性恋群体”逐渐成为政客和社会活动家的口头禅,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几乎成为美国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不过,很多同性恋者仍然为被家人接纳而挣扎。在亚裔家庭中,这个问题尤其严重。
如果你在美国西海岸的麦迪逊海滩遇到努力将自己晒成小麦色的杰森·李,这位24岁的华裔留学生会谈起他的男友卡里,介绍他最喜欢的同性恋酒吧。
除了与他关系亲密的堂兄,家族中没人知道这个秘密。母亲常常问杰森,在美国有没有找到女朋友。
杰森对美国《西华报》说,在他的家乡台湾,家里出了个同性恋是件大事。“我怕妈妈会切断我的财源。”杰森说,到时他将无法继续在西雅图大学学习会计学。
杰森并非杞人忧天。他担任同性恋支持项目的志愿者时,见过很多年轻人“出柜”后被赶出家门。“他们都很年轻,没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最终沦落到靠性交易谋生。”
随着“尊重同性恋群体”逐渐成为政客和社会活动家的口头禅,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几乎成为美国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不过,很多同性恋者仍然为被家人接纳而挣扎。在亚裔家庭中,这个问题尤其严重。
“孝顺和忠于自己的性取向一样重要”
阿卡拉·升在红色高棉的劳改营里长大,食不果腹是他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有一次,饥饿难耐的升偷了一块山药,三口两口将山药吞下肚。这段记忆带来的羞愧至今伴随着升,他将“吃独食”的动机归结为“不孝顺”。
24岁那年,升的父母为他安排了婚姻。升知道自己不喜欢女人,却羞于告诉家人。为了尽孝,他接受了这桩婚事。3年后,他向家人坦白,离开了妻子。出乎意料的是,母亲没有责骂他。
“他的母亲认为,只要他不和女人结婚,就会过得愉快,并且接受了这一点。”升的侄子彼得告诉美国《Slate》杂志。为了报答母亲的宽容,升和年迈的母亲住在一起,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如今,他和母亲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斯托克顿市。“在他看来,孝顺和忠于自己的性取向一样重要。”彼得说。
美国华人博物馆7月推出的“我们的肖像,我们的家人”主题摄影展中,彼得为叔叔和祖母拍摄的照片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个展览用图片和文字,讲述了5个亚裔家庭逐渐接纳子女的同性恋伴侣的故事。
美籍华人谢嘉敏(音)是位职业摄影师,也是女同性恋者。她以父母和妻子谢丽尔为主角拍摄了系列照片。谢嘉敏告诉《Slate》,她的家人一直是她的模特,但这是她第一次拍摄妻子与公婆在一起的照片。谢嘉敏拍摄了谢丽尔与父母一起采购、做饭、用餐。“这些照片展现了我的父母欢迎谢丽尔到家里来……在我家,共同做饭和吃饭是表达爱的终极方式。这只是日常琐事,却意味着经过16年的努力,父母终于接受了我是同性恋者的事实。”
谢嘉敏说,让父母接受她的性取向是一场“漫长的斗争”。
“她的观念改变了,这花了整整10年”
“亚洲骄傲计划”的创始人艾丽斯·廖是这次影展的发起人。
艾丽斯出生在台湾,14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在学校里,她和4位堂兄妹是仅有的亚裔。“我花了6个月才掌握英语,在那之前,我在学校从不说话。”
忙着应付文化冲突的艾丽斯从不和人约会,也没有意识到吸引她的是女人。直到20岁出头,她才意识到这一点。
艾丽斯多次将女友带回家。一天,妈妈对艾丽斯说:“最近很多电视节目都在讲同性恋。”艾丽斯看着妈妈:“你是不是想问我,我是不是同性恋者?那好吧,我是。”
妈妈一言不发地走出了房间。“她用了一个月去消化这个信息,最终还是爆发了。她让我从家里搬出去。我开始收拾行李。20分钟后,她走进我的房间,小声说,‘我并不想让你离开’。”
接下来的10年,艾丽斯一点一点地帮母亲了解同性恋者的生活。“她问我,‘你有没有染上艾滋病’。我告诉她,‘不,妈妈,不是每个同性恋者都有艾滋病’。她接着问,‘两个女人怎么会有性生活,我搞不明白’。我告诉她,‘我们拥抱和爱抚’。帮她了解我的生活十分有趣。”
几年前,艾丽斯参加了纽约的同性恋自豪游行,她的朋友指着人群中一个想引起艾丽斯注意的人说:“那不是你妈妈吗?”
“那真的是我妈,她挥舞着双臂喊着我的中文名字‘梦韦,梦韦’。她没告诉我她要来参加游行。”艾丽斯对《华尔街日报》说,“她的观念改变了,这花了整整10年。”
艾丽斯希望,“我们的肖像,我们的家人”这个展览能缩短这个过程。结束在纽约的展览后,艾丽斯开始准备接下来的巡展,甚至希望能在海外展览,“有人专门从马来西亚赶来看这个展览”。
“家人同样经历着你的‘出柜’”
2010年5月,肖恩惴惴不安地回到加州与父母共度周末。他打算告诉父母,他是个同性恋者。
早餐后,他对父母说出了压在心底的话。
“父亲的反应尤其激烈。他们离开印度来到美国时,正赶上20世纪80年代的艾滋病恐慌。他们觉得同性恋者就是艾滋病患者。让他们接受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者,的确是个挑战。”肖恩的父亲让他去接受治疗,母亲则深深自责,认为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忽视。
肖恩说,对父母坦白自己的性取向格外困难,因为南亚人从骨子里重视子女的婚姻。
“亚洲骄傲计划”的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家人同样经历着你的‘出柜’。”
艾丽斯告诉《华尔街日报》:“在白人家庭中,一旦父母接受了子女是同性恋者这个事实,就会彻底接受他们。但在亚裔家庭中,父母被迫接受现实,却不愿声张。他们会说,‘无论怎样我们都爱你,但不要让亲戚们知道你是个同性恋者’。”
“如果我们想改变亚裔社区的‘恐同文化’,就必须帮助这些家庭接受子女的‘出柜’。许多亚裔家庭是移民家庭,不能流利地使用英语。从传统文化上说,他们认为‘家丑不能外扬’。”艾丽斯对《Slate》说,“‘亚洲骄傲计划’可以让他们知道,他们熟悉的人面临着类似的困扰。”
同性婚姻也要“门当户对”
遇到纳文·M时,纳文·D不得不相信缘分。他们有着相同的名字、民族、文化背景和性取向,他们的父母对子女“出柜”的态度也一样。“我们的家人都认为,喜欢同性只是我们成长中的一个阶段,他们为我们的未来忧心忡忡。”两位纳文的家人分别居住在纽约和马尼拉。
2011年,两位纳文终于说服家人齐聚加州,参加他们的婚礼。“仪式结束后,天空中出现了两道醒目的彩虹,好像老天爷都在说,‘你们做了正确的事’。”纳文·D写道。
目睹了他俩巧合般的相似后,家人迅速接纳了这桩婚事,两个家庭也因此产生了交集和友谊。
莱斯里·郭是“亚洲骄傲计划”的工作人员,一位印度父亲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震惊、怀疑、挣扎后,这位父亲接受了女儿对男人没有兴趣的现实,开始热情地为女儿物色女性伴侣——必须是印度人,必须出身高种姓家庭,最好是医生或律师。
他告诉莱斯里,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儿能接受“与优秀女士的包办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