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5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人类一定会登上火星,但不是明天

译者 杨旭东 《 青年参考 》( 2014年05月28日   35 版)

    (左起)杜克、孔达科娃和尼可里耶都是“如果有可能,明天就想飞上火星”的宇航员。

  叶莲娜·孔达科娃在宇宙中生活过5个月,查理·杜克曾在月球上漫步,克劳德·尼可里耶是瑞士唯一的宇航员。这3位冒险家在瑞士伯尔尼聚首,共同展望了人类有一天飞上火星的前景。 

    人类为何向往火星

    飞上火星是人类的梦想,为什么?克劳德·尼可里耶认为,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至少还有3个理由:“去理解一个魅力十足的新世界;去学习怎样利用一个地方的资源在那里生活;提供了针对未来进行研究的可能。”

    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发源地”,今年瑞士电子和微科技中心正逢成立30周年,中心负责人马里奥·艾尔-克豪里在纪念活动“火星活动”开场白中说。

    总的来讲,火星在宇航机构的计划书上不是排在最前面的星球。2004年,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曾许诺,在把火星提上日程之前先重回月球。但他的继任者奥巴马在2010年表示,这对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来说“过于昂贵”。

    NASA推迟了火星计划,但依然在想办法解决登陆这个星球所面临的科技难题。

    俄罗斯也没闲着。伊莲娜·孔达科娃说,希望有一天她的祖国俄罗斯能与欧洲合作实行火星计划。欧洲国际宇航组织(ESA)科技负责人弗兰科·昂加罗回应了这位女宇航员,表示从科技角度“接近火星的可能要比人们想象得大得多”,真正缺乏的是主观能动性和资金。

    致命的射线

    一场火星旅程需要640~910天,其中包括在火星上停留的时间。被封闭在狭小空间中,必须克服种种紧张情绪,再加上整个旅程的危险性,宇航员之间得关系和谐,能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冷静。孔达科娃觉得,这是航天计划中最大的问题。她是第一位长时间在宇宙生活过的女性,1994~1995年间,她在和平号空间站度过了168天。

    “如果出现冲突,你无法关上门出去散步。就算2030年之前不可能飞往火星,现在开始为合作做准备也是很有好处的。”她强调。

    查理·杜克是仅有的12位踏上过月球的人之一。他与同事参与了阿波罗计划,成为少数几位曾穿越保护地球不受太阳和其他星球有害辐射的范艾伦辐射带的人之一。

    长达10天的旅月行程中,他受到的辐射比一个接受X光检查的病人还要少。但所有宇航员都知道,如果遇到无法预料的强烈太阳活动,人就会患上癌症。

    登上火星就可能遇到这种辐射,这也是火星计划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停留在火星上又是另一码事,因为该星球没有范艾伦辐射带。比较可行的是制造铅舱,宇航员遇到过强辐射时可以躲进去。但整个航天器不可能被完全保护起来,因为太重,而重量恰恰是太空航行中最大的限制。

    312:1

    根据NASA的计算,一场航天旅行需要包括航天器、居住模块、饮食储备、燃料等80吨物资。为了挣脱地球引力,火箭重量的90%由燃料组成,因此其重量不能低于2.5万吨。换句话说,要把1吨物资带上火星,发射时就需要装312吨。

    当然,眼下尚无人能想象一个重达2.5万吨的承载火箭。阿波罗计划中的“土星5号”火箭重3000吨,想把航天器送上火星轨道,需要7个这样的火箭。

    让我们设想,美国、俄罗斯、欧洲或者三方联手,更大胆一些,设想把中国也拉进来合作,那么就可以想象向火星进发了。

    不过,除了前面这些问题,如何在火星上着陆也尚无定论。火星大气层比地球薄100倍,降落伞起不到任何作用,可以想象的是利用气囊缓冲降落时的冲击。但是想平稳着陆务必需要制动火箭,这就需要更多燃料,重量又得增加。

    1960年至今,火星计划的成功率只有50%,15个降落火星的探头中只有10个是完整的,最重的一个也不到1吨。而目前最小的载人装置重量也超过10吨。

    当宇航员降落火星,眼前尽是碎石和岩石的荒野。夜里零下130°C,白天零上10°C,沙尘暴遍布星球,这种环境不穿宇航服无法存活。火星上的重力比地球小3倍,那里不仅有太阳系最高的火山,还有深达7公里的峡谷,很可能有水在那里川流。

    “火星一号”计划——本世纪一大真人秀

    荷兰人提出了2023年把人类送上火星的“火星一号”计划。轰动一时的电视真人秀《老大哥(Big Brother)》创始人之一保罗·洛默尔计划搭这个便车,在电视上放映火星真人秀。

    去年4~8月间共有20万人报名,第一轮筛选后有1058人入选。在这个将持续多年的电视节目的最后,观众将评定人类能否定居火星。

    计划是这样的:从2016年开始,6艘航天器将向火星进发,送去基本原料。2023年,前四名选手飞往火星;2029年,第二批人进入火星,以后每两年送一批人上去。该项目预计耗资60亿美元,全额由电视台资助。“火星一号”没有返程计划,因为目的不是拜访火星,而是在那里定居和生活。

    尽管观众反响热烈,专业人员却持怀疑态度——“火星一号”计划拿出了具体方案,但既无措施也未进行过测试。直至目前,人类在火星这种险恶环境下存活及从土地中提取水、氧气的想法,都只发生在实验室中。

    “有一天,无论是2020还是2030年,或者本世纪任何一年,人类将在火星上降落并生存下去。”69岁的尼可里耶是瑞士唯一的宇航员,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火星住民了。但如果明天能起飞,他会毫不迟疑。57岁的孔达科娃和79岁的杜克也一样。尽管面临各种险阻,但科研的步伐依然在前进。

    □瑞士资讯网站swissinfo.ch

 

人类一定会登上火星,但不是明天
新型材料可自愈
边锻炼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