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5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虚幻与现实的界限在此模糊

马尔克斯的蒙波斯:不在梦中,亦可相逢

○作者 [美] 尼古拉斯·吉尔 ○编译 书畅 《 青年参考 》( 2014年05月21日   42 版)

    市中心广场前摆放着锈迹斑驳的大炮

    当地信众正在打扮一尊圣像

    马车和摩托仍是城内的主要交通工具

    蒙波斯是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地标,也是现实世界中的一座隐秘之城。作为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市井生活的样本,虚幻与真实、精神与物质的界限在这里不再分明。

    我头一次听说“蒙波斯”(Mompós)这个地名是在大约10年前。当时,我痴迷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迷宫里的将军》,里面写道:“蒙波斯是虚幻的,我时时在梦中与她相逢,但在现实中无从寻觅。”此后好几年间,我一直认为他说的是事实,总有些怅然若失。

    直到2008年,我偶然得知,蒙波斯是真实存在的。我的老相识、英国记者理查德·麦考尔,传来消息说打算在那里建一家宾馆,我方才知道,蒙波斯就坐落在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河中的岛屿上,有着近500年的历史,更不缺乏拉丁美洲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昔日盛名已湮没无闻

    马尔克斯曾经提到:“我先后到马格达莱纳游历过11次,对这条河边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棵树了如指掌。”对于身为异乡客的我,最大的障碍依然是如何到达这座偏远小城。蒙波斯跟哪儿都不挨,没有机场,只能坐汽车加轮船。听说,它附近要建一座桥,周边还计划修路,但这一切还停留在蓝图上,从首都波哥大到蒙波斯,至少得10个小时。

    从港口城市喀他赫纳(Cartagena)出发,天刚破晓,我就乘上了绰号“托托快车”的小型敞篷卡车,风尘仆仆地奔向内陆;将近200英里都是半铺的沥青路或土路,就在我快要忍受不了颠簸的时候,马格达莱纳河终于出现,顺利搭上轮渡,目的地便遥遥在望了。

    当地居民约有3万人,大部分住在殖民地时期留下的40个街区里,那里的建筑可以追溯到16~19世纪蒙波斯的全盛时期。彼时,海量的烟草、贵金属乃至奴隶从山区运到海岸,蒙波斯则是贸易路线上的重镇。19世纪初,随着马格达莱纳河逐渐淤塞并改道,失去地利的蒙波斯,影响力迅速萎缩,只能栖身于文学世界的一角,被多数人遗忘。

    而在20世纪最动荡的岁月里,马格达莱纳河谷仅在白昼的特定时间可以进出。这种状况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来自贩毒集团和武装叛乱分子的威胁才开始消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1995年把蒙波斯的城市建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其依然声名不彰。

    上个月,得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身故,我给麦考尔去信,询问他对蒙波斯的商业开发前景的看法。对方回复:“如果谁说此事会引起一个旅游小高潮,他绝对是不负责任的。”此话不假,站在街头一眼望去,市面上的畜力车仍然比汽车多太多,许多上了年头的建筑未经整修;每年10月的爵士音乐节,加上圣周(复活节前一周)的相关庆祝活动期间,城内旅店的价格确实会明显上涨;但在其他时节,来蒙波斯游玩的客人寥寥可数。

    赞歌打破白昼的寂静

    既然有朋友在当地,麦考尔经营的La Casa Amarilla宾馆自然是首选的下榻地。在他的哥伦比亚妻子阿尔瓦帮助下,这座墙面斑驳的老屋变成了一家温馨的精品宾馆,装上了空调,还有液晶电视。沿着河滨大道随便走走,明黄色的圣芭芭拉教堂必定不会被错过,其巴洛克式的钟塔和镀金祭坛始建于1613年。推着木制手推车的男子不时和我们擦肩而过,旁边还往往跟着一两位女子高声叫卖,不禁令我想起“超级碗”棒球赛赛场内卖花生的小贩。

    正在水上餐厅享用油炸淡水鱼和椰子米饭时,我注意到有船顺流而下,上面挂着哥伦比亚著名的“奇昆奎拉处女”肖像。据说,这艘船正在传播信仰;街道上有时也会有成百人簇拥着同样的肖像游行,每到一处教堂便高唱赞歌,让安静得像睡着了的城镇生气蓬勃。

    或许是因为天气炎热,传到我耳中的赞歌并不十分宏亮。太阳升起时,穿着彩格裙子的女生结伴去上学,头戴草帽的工人从独木舟上卸下香蕉和菠萝。随着温度上升,街道上的脚步也逐渐稀疏,大部分人躲进屋里乘凉,个别出来的,多半是要买加了蔗糖的柠檬水喝。

    离河岸两个街区的塔马林多广场上,妇女们向我推销装在葫芦里的吉开酒(chicha),原料是无公害玉米。端着盘子的男人则在出售奶酪球,里面还有番石榴酱做的馅。在一家银器作坊内,几名工匠坐在院子里敲敲打打——传统工艺品就是要精雕细琢,才有那份韵味。

    傍晚,蝙蝠开始飞来飞去的时候,当地人会聚集到Plaza de la Concepción广场的咖啡屋里。我早早占据了最舒服的摇椅,端起一杯啤酒,和着音乐哼唱起贝多芬和维瓦尔第的小调。要是想吃点夜宵,去圣多明各教堂绝对错不了,那里总有十多家食品摊和饮料摊,价廉物美,一块烤牛排加一杯鲜榨柑橘果汁,只需1万哥伦比亚比索(约合5美元)。

    来自奥地利的沃尔特·格思先生经营着全城名气最大的饭店,名为“埃尔堡”——准确地讲,饭店所在的建筑叫圣安塞姆堡(Fort of San Anselmo),原本出自奴隶之手;此后,西蒙·玻利瓦尔以之为据点,招兵买马,将拉美大陆从西班牙统治者手中解放了出来。

    餐厅屋顶以竹子覆盖,桌子由原木打造,桌布则是香蕉树叶,这一切都由格思亲手完成,他曾经的工作是维修飞机和帆船。餐厅的菜单也足够有趣,上书一行大字:“除了我们的宠物,这儿的一切都卖。”一口烧木柴的锅在烹制薄薄的比萨饼,上面摆放着蓝纹奶酪。

    奇迹并未弃人们而去

    在蒙波斯的最后几天,我雇了船夫,顺流而下,前往更加偏僻的农庄和渔村。小船穿越河流和湿地,但见成群的鹭在田野上空翱翔,懒洋洋的猴子们在树梢上睡觉。

    途中,船夫一次次指着岸边的痕迹让我看——2010年,马格达莱纳河流域大雨滂沱,村落被数英尺高的洪水包围,至今,一些房屋周围仍堆着高高的沙袋。我问,那场灾难持续了几天?对方骤然提高嗓门:“几天?7个月!在蒙波斯,人们都以为世界末日到了。”大概是觉得自己言重了,他又绷着脸道:“不过,对渔民来说,那确实是很好的一年。”

    回到La Casa Amarilla宾馆,我和麦考尔提起那场洪水。他告诉我:“直到20世纪前半,这一带的湿地尽职尽责地扮演着‘海绵’的角色。而在过去50年间,大量植被遭砍伐,转变成养牛的牧场,畜牧业一度成为哥伦比亚的头号财富源泉。现在,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

    蒙波斯经历的上一场特大洪水还是在80年前。彼时,居民们将一尊黑人基督雕像(Cristo Negro)请到马格达莱纳河畔,人们将“黑基督”的脚在水中洗了洗,洪水居然退了下去。2010年,人们又想起了同样的点子,再度让这尊雕像出山,洪水果真再次消退了。

    我觉得,洪水退去更多地与雨季结束有关,但蒙波斯免遭毁于一旦,仍足以令人欣慰。事实上,蒙波斯并未以自身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联系为荣,市内没有作家的雕像,见不到有关的匾额,市民也不打算借他的名号进行自我包装,为了经济利益而颠覆传统的生活节奏。然而,就像基督像显灵的故事那样,在这座远离公众视线的小城,看似飘渺的精神信仰与每日的世俗生活,二者间的界限是那样模糊,和我从马尔克斯的小说中感受到的一模一样。

    □美国《纽约时报》

 

马尔克斯的蒙波斯:不在梦中,亦可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