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保密法“被退休”

“避税天堂”瑞士被“税”降伏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4年05月14日   10 版)

    2009年,为避免被美国起诉带来全球性的损失,瑞银集团承认曾帮助客户逃税。这一事件开了瑞士银行“背叛”传统、“出卖”客户的先例。

    5月10日,瑞士资产管理公司Swisspartners表示愿意支付440万美元罚金、交出美国储户信息,来换取美国的“原谅”。这是5月6日瑞士加入银行间自动交换储户信息协议后,该国金融机构首次“主动背叛”延续百年的银行保密法。

    撬开瑞士的保密账户

    瑞士信贷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它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向富裕人群传达信息:我们能帮你把钱藏好。为了帮助客户“隐姓埋名”,瑞士信贷银行用代码代替储户信息、建立空壳公司,甚至设立私人飞机场,以便富裕的客户避开海关盘查,到瑞士处理财产。

    银行保密法让这些举措显得顺理成章。然而从5月6日开始,保密法亮起红灯,终结了瑞士作为离岸资产中心和“避税天堂”的时代。

    5月6日,在巴黎召开的欧盟部长级会议上,瑞士同意签署全球标准的自动交换信息协议,代表了对其保护客户个人隐私的百年传统的决定性突破。经合组织税务主管帕斯卡·阿曼斯告诉法新社:“很明显,银行滥用保密机制保护逃税的时代要终结了。”

    打击逃税是国际社会“围剿”瑞士银行保密法的主要理由,2008年的经济危机则是关键的转折点。经济危机袭来后,世界主要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开始对税款“斤斤计较”,对逃税的个人和公司穷追不舍。

    以美国为例,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统计,美国境外资产高达8.5万亿美元,多数未缴税。为了打击逃税,司法部门必须获得准确的账户信息,此前,各国政府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瑞士银行保密法变成了绊脚石。

    此外,经济危机激发了公众对瑞士银行家的痛恨,他们被看作贪婪和巧取豪夺的代表。“众叛亲离”的瑞士银行业顶不住国际社会的较量,很快败下阵来。

    保密的瑞士遭遇缺钱的美国

    研究瑞士政治的英国肯特大学教授克里夫·丘奇告诉《今日美国》报,瑞士的银行保密法可以追述到1934年。“很多人知道,这是为了保护犹太人的资产不被纳粹收缴,”丘奇说,“那可能是最初的动机。它形成的真正原因,是法国第三共和国与德国魏玛政府都担心大量资金流向瑞士”。当时,德法两国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相比之下,瑞士社会稳定、银行业发达,于是大量法郎和马克流入了瑞士。

    法德两国当时的政府试图追查这些钱,德国秘密警察甚至“使诈”:前往瑞士银行,向受怀疑的账户存钱,如果能够存入,说明账户的所有人开设了海外账户。为了应对德法两国花样百出的调查行动, 瑞士决定将泄露储户信息、违反财政保密法看作刑事犯罪。从此,保密成了瑞士金融业文化的重要基石。

    然而,当保密的瑞士遭遇缺钱的美国,保密法衰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对保密法的第一轮冲击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出现。当时美国参议院统计发现,在2006年鼎盛时期,仅瑞士信贷银行一家就有2.2万个美国账户,保管着约130亿美元资产,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向美国税务部门申报。

    美国联手欧盟,通过经济制裁和国际舆论“系统地”向瑞士施压。作为结果,2009年瑞士改变了一向反对经合组织税收报告协定的态度,加入了这项协定。

    根据规定,瑞士的银行可以向其他国家的税务部门提供部分信息,前提是外国税务部门提供具体、确凿的调查申请。换句话说,当时瑞士银行只为已取得进展的调查提供佐证,想要将瑞士各大银行的账户作为查税的突破口,仍然不可能。而对于查询账户信息的要求,银行保留逐案审议的权利,甚至可以驳回调查申请。

    瑞士政府的有限妥协,并没有换来美国“高抬贵手”。2009年,美国将调查的矛头指向了瑞士最大银行集团——瑞银。为避免被美国起诉带来全球性的损失,瑞银集团承认曾帮助客户逃税,支付了7.8亿美元罚款,并且交出了4700名美国储户名单。

    正是这一事件开了瑞士银行“背叛”传统、“出卖”客户的先例。瑞士司法机关“恨铁不成钢”,扬言要对该银行违反银行保密法的做法展开调查,最终却不了了之。

    尝到了甜头的美国司法部不再与瑞士政府和银行业联合会纠缠规章制度,而是针对瑞士各大银行,各个击破。从2012年开始,美国司法部门对14家瑞士银行立案调查。受调查的银行如果想免于被起诉,就必须支付罚款、提供美国客户的详细账户信息,并且“揭发”其他保管秘密账户的银行。英国《金融时报》认为,美国的真正目标是向尚未接受调查的300多家银行全面“开炮”。

    2013年9月5日,瑞士与美国达成政府间协议,公布美国客户的个人信息,并承诺打击那些帮助美国人逃税的瑞士银行。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3年12月,很多瑞士银行向美国客户施压,希望他们保证没有向国税局隐瞒财产,以防影响银行获得美国司法部门的特赦。极端情况下,银行甚至不惜为此冻结客户的账户。

    安永会计事务所一项调查发现,2/3的瑞士银行怀着“极大的忧虑”,希望结束与美国的税务争端。多数受访公司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认为公司业绩将受影响。

    “如果有人认为在瑞士的账户仍能保持秘密状态,那他就是在犯傻。”美国司法部税务司助理总检察长凯瑟琳·肯利在2013年9月这样告诉彭博社,“在过去5年里,我们从瑞士银行获得账户信息的能力有了显著变化。瑞士不再是藏匿资产、躲避税收的天堂了。”

    融入国际合作

    为追查税款,国际社会的合作呈现出了少有的默契和高效。

    据“今日俄罗斯”新闻网称,最初与瑞士达成双边税收信息互换协议的是英国和奥地利。很快,美国、法国和德国先后掌握了帮助富人逃避税收的瑞士银行名单,并且推动信息互换合作从双边协议走向多边共享。

    去年夏天的北爱尔兰G8峰会和圣彼得堡G20峰会上,逃税都是热门话题。

    2013年9月,欧盟税务专员宣布将推动一个严格的全球银行信息交换体系,防止将资产转移至海外带来的税务欺诈。今年2月全面实施之初,经合组织秘书长安吉尔·古利亚宣布它将“真正改变游戏规则”,因为该协议跨过了繁琐的税收调查条款,让避税资产无处遁形。

    《印度教徒报》称,瑞士联邦议会早在去年10月9日就批准了这项协议。2013年的多起逃税调查中,举报人提供了大量瑞士银行帮助个人或公司洗钱、逃税的细节,让瑞士饱受谴责。在这种情况下,议会通过该公约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今年5月6日,瑞士正式加入了这项协议,成为47个签约国之一。按照规定,签约国家必须通知其金融中心,“立即执行新的全球标准”。

    瑞士银行家们辩称,保密系统仍然完好无损,保密法也未被完全取缔。瑞士银行家协会声明:“瑞士的银行与其他金融中心自动交换信息,但这些信息仅用于查税目的。”

    他们声称,在美国强大的“相互法律援助”系统下,瑞士法院别无选择,只得要求银行提供个人信息。不过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瑞士的银行家认为该国银行还有一丝活路,因为美国尚未胁迫瑞士修改银行和税务法案。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迟早要扫清这个障碍。

 

“避税天堂”瑞士被“税”降伏
昔日避税天堂,今日重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