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4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国

孟加拉国:制衣女工用劳动换地位

○本报特约撰稿 张文智 《 青年参考 》( 2014年04月09日   22 版)

    19岁的制衣女工穆赫塔尔·莫拉对微薄的薪水心存感激

    孟加拉国制衣业雇员超过400万人,其中90%是女性。

    地处南亚的孟加拉国是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国,年出口额高达200亿美元,制衣业雇员超过400万人,其中90%是女性。

    在这个国家,女性不再像前人那样处于依附地位。制衣厂的工作虽然辛苦,薪水微薄,但她们通过劳动提升了社会地位,从社会边缘走到了中心。

    从社会边缘走到中心

    19岁的穆赫塔尔·莫拉熟练地摊平一块红色的布料,在缝纫机上忙碌起来。她的职责是为从孟加拉国出口到美国的女式衬衣锁边。在闷热的制衣车间里,她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6天。

    在这个车间里,像莫拉这样的制衣女工共有350人。她们在缝纫机前紧张地工作。巨大的风扇使车间里的空气流通起来,空气中夹杂着她们熟悉的新衣服的味道。

    不到30秒钟,莫拉完成了一件衬衣的锁边工作。帮工把线头剪掉,然后把衣服放进一个箱子,装满后送往下一站,进行下一道工序。莫拉已经习惯了这种单调的重复性劳动,习惯了车间里的噪音、闷热和强光。

    莫拉的周薪是20美元,她得把近一半薪水寄给家人。她对微薄的收入心存感激,因为它帮她离开贫穷的小村子,摆脱早已被规划好的人生轨迹——在16岁前嫁人,和公婆生活在一起,出门必须得到婆婆的批准。

    “这样的家就是笼子,一点儿自由都没有。”莫拉对《洛杉矶时报》说,“我的生活比女同学们强多了。每次我回到村里,她们都求我带她们出来打工。”

    孟加拉国的制衣女工大多生长在偏远的山区。莫拉的家乡靠近印度,是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莫拉15岁那年,父亲病倒了。她离开家乡,到首都达卡的“美丽”制衣厂打工。

    这个国家有5600家制衣厂,雇员超过400万人,其中90%是女性。在外界看来,这些工厂的劳动条件相当恶劣,厂房常常垮塌,火灾时有发生。但事故频发、工作强度大(有的工人一周工作80个小时)、收入低,无法消除这份工作的吸引力——女工们不再处于依附地位。

    “这份工作为她们提供了独立自主的可能。”孟加拉国社会学家莎杰达·阿敏说。

    孟加拉国和美国的劳动者权益保护人士认同阿敏的说法,认为孟加拉国制衣业给年轻女性提供了从社会边缘走到中心的机会。

    在家乡,制衣女工被视为“成功人士”

    午饭时间到了,莫拉和工友们走出车间,享受一小时的午休时间。在回宿舍的路上,她遇到了另外3个年轻女子,她们是她的室友。

    她们的宿舍距离工厂两个街区,是一套两居室公寓,窗户上安装了金属护栏和百叶窗,但没有玻璃。

    这4个女孩睡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卧室里,天花板上有吊扇和一个灯泡。她们分摊每月45美元的房租。

    另一间卧室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和他们6岁的女儿,这对夫妇也在“美丽”制衣厂打工。

    7位房客共用设施简陋的卫生间和厨房。靠近厨房门的地方有一台冰箱,它是那对夫妇的财产。生活用水来自距宿舍20多步远的水龙头。

    灰尘从窗户飞进房间,莫拉她们不得不把衣服装在塑料袋里。虽然墙面的涂料有些剥落,但地面比较干净。

    莫拉和室友们为租到这样的房子自豪。性格开朗的坎奇·哈兹说,在家乡时,她和父母、6个姐妹、两个兄弟挤在一栋小房子里,和那时相比,现在的居住条件堪称“豪华”。

    24岁的哈兹一笑起来就会露出宽宽的牙缝。两年前,她到“美丽”制衣厂打工,缝衬衣口袋,“每天缝到缝不动为止”。但她仍然“喜欢这里”。

    “我能决定自己的生活,也能挣钱补贴家里。”哈兹把双臂别在身后,自豪地对《洛杉矶时报》说。

    因为经常加班,哈兹每月可以赚78美元。她把一半薪水寄回家。

    每隔几个月,哈兹就会回去看望家人。有人夸她是“家里唯一一个挣工资的人”,有人对她在男女混合的工厂里打工嗤之以鼻。

    在同龄人眼里,哈兹是个“成功人士”。“她们把我当成榜样。”哈兹说。

    制衣女工推动社会发展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孟加拉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国,年出口额高达200亿美元,仅次于中国。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制衣女工的默默付出。

    英国广播公司称,去年11月,孟加拉国制衣工人通过罢工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每月最低工资为68美元。制衣业薪水微薄,但这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到大城市的制衣厂打工。

    孟加拉国1971年从巴基斯坦独立后一直积贫积弱,近年来在女性识字率、未成年人和产妇死亡率、人均收入水平、平均寿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纽约时报》认为,制衣业对孟加拉国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制衣业的发展对该国人口及家庭结构产生了影响。《洛杉矶时报》称,有数据显示,制衣女工中近一半已经成家,她们不像长辈那样喜欢大家庭,而是倾向于只生一两个孩子,这种观念使孟加拉国人口增速放缓。

    过去,女性在登记结婚时往往隐瞒真实年龄。按照当地风俗,新娘年龄越大,家里准备的嫁妆越多。为了给家里省钱,女性不得不在年龄上撒谎。

    社会学家阿敏说:“女性年龄越大,越不可能给自己‘加价’,出嫁时,家里就得为她们准备更多的嫁妆。”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到制衣厂打工,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打工女性不必隐瞒年龄,也不必担心嫁妆太少——把有固定收入的女孩娶回家,你还想怎样?

    英国《金融时报》称,在孟加拉国的制衣厂里,三四十岁的女工越来越多。

    近年来,孟加拉国女性结婚越来越晚。阿敏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拒绝婚姻。“她们想结婚,但不想那么早结婚;她们想生孩子,但时机要合适。”

    每天早晨,在制衣厂周围的街道上,一群群女性步履匆匆地去上班。在制衣业没有发展起来时,这种场景不可能出现,因为未婚女性独自上街是伤风败俗的行为。

    莫拉和室友们对目前的处境表示满意。她们希望结婚,但近期没有这个打算。

    父亲的病好了,莫拉不必寄钱补贴家用,但要承担妹妹的学费。

    “我并不认为自己牺牲了什么,”莫拉熟练地踩着缝纫机踏板,“如果妹妹书读得好,就能嫁到好人家。”

    莫拉打算在“美丽”制衣厂再打4年工,这样可以把技术学好,也可以多攒点儿钱。她说自己喜欢城市里的生活,但会听从父母的安排。

    “我什么时候嫁人,父母说了才算。”她说。

 

孟加拉国:制衣女工用劳动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