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4月0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克里米亚之战为何兵不血刃

本报特约撰稿 那哲 《 青年参考 》( 2014年04月02日   18 版)

    乌克兰军人(左)在武装人员监视下撤离原驻地

    对俄罗斯来说,兵不血刃地控制克里米亚,是对其综合军事实力的肯定;对乌克兰而言,在战场、舆论场乃至网络空间的完败,直接导致了丧师失地的后果。

    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后,莫斯科与西方在政治层面的角力还在继续,但各方在克里米亚地区的军事行动已告一段落。从3月31日起,俄罗斯逐步撤出部署在俄乌边境的部队,而此前一周,乌临时政府已命令驻扎在克里米亚的武装力量悉数撤离。

    尽管兵不血刃,克里米亚之“战”平息后,双方给外界留下的经验教训仍值得玩味。

    俄军部署迅速而有节制

    严格来讲,俄罗斯与乌克兰军队都是苏联武装力量的继承者。不过,因为缺乏战略规划和资金支持,乌军自立门户后基本处于“只裁员,不改革”的状态,兵力和装备规模比1991年时缩减了八成以上,剩余部队的单位战斗力也未得到提升。反观俄军,其虽然也存在先天不调的问题,但20多年来一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同时不断进行改革,走上了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其近年来形成的战争指导思想,在2014年的克里米亚体现得淋漓尽致。

    俄军历次军事行动的最大特点是政治目的性极强,严格遵循“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的理念。军事行动初期,俄军政高层一再对外宣称,“没有向克里米亚派兵”,“当地出现的是自卫队”。为此,俄军在行动中摘去肩章以及车牌等各类身份标识,拒绝回答提问,甚至乔装“克里米亚地方武装”,全力追随克里姆林宫的模糊政策。

    随着形势逐步明朗,乌克兰东部哈尔科夫、顿涅茨克等地陆续出现要求俄军出兵的游行集会。俄军虽在上述地域当面展开军事调动,但始终不为环境左右,恪守了政治层面划定的行动空间。包括在克里米亚坚持不开第一枪,积极采用柔性方式迫使乌军放弃抵抗,俄军的种种“低调”行为意在为政治斗争预留选择空间,配合了本国政府的外交博弈。

    通过演习完成平战转换和战前动员也是俄军的一贯做法。基辅政权更迭后的2月26日,普京即命令俄西部军区和中部军区进行大规模突击战备检查,时机、地域、科目等不得不让外界将其与乌克兰局势联系在一起。此举一方面威慑了美国、北约及乌国内的亲西方力量,另一方面,俄军各部以演习为由迅速前出至出发地域,在对方调兵前抢占了先机。

    具体到战术层面,俄军空降兵的尖刀作用再度得以凸显。在克里米亚,除了原有驻军,俄军的第一波突击力量正是通过机降形式投放。2月28日,俄出动13架次伊尔-76运输机,向克里米亚投送了大约2000人的空降兵部队,成为俄军在半岛的第一批机动兵力,并充分发挥其机动性和灵活性,迅速占领了该地区的关键基础设施,限制了对方的行动。

    舆论打击令乌深陷被动

    从广义战争维度看,高效而精准的“舆论打击”,往往能大幅降低前方军事行动受到的阻力,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再到利比亚战争,西方各国被认为精于此道。不过“风水轮流转”,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前后,同样在舆论战领域大胆创新,主动出击,成效斐然。

    乌克兰局势动荡期间,互联网上出现了多段明显是以秘密手段获取的电话录音。其一是由俄副总理罗戈津的助手于2月7日上传至YouTube的,内容是美国助理国务卿纽兰不满欧盟在乌克兰的行动,因而大爆粗口“去他妈的欧盟(Fuck the EU)”;其二由俄媒在3月6日曝光,内容是爱沙尼亚外长称乌克兰反对派故意射杀示威民众,激化局势;其三是3月24日流出的,内容是季莫申科威胁称“是时候杀死那些俄罗斯人了”。录音均涉及乌克兰局势的焦点问题,引起舆论哗然,乌克兰反对派乃至美欧则指责此系俄情报机关所为。

    不难看出,俄罗斯以曝光“猛料”为噱头,利用“维基解密”和“斯诺登事件”创造的受众基础,设置议题,广泛传播了己方的声音。通过充分挖掘情报的隐秘特性,某些难以通过官方渠道表达的信息被俄推上前台;在纽兰粗口风波中,就有分析认为,此事令华盛顿极为尴尬,不仅在乌克兰局势失控的边缘打压了美欧,还顺带离间了二者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先后曝光的前两份录音材料,均为涉及乌克兰局势的第三方通话。参与者既不涉俄、也不涉乌,可恰恰是通过第三方传达的声音,令乌反对派在舆论场中遭受重挫。以爱沙尼亚外长分析枪击事件的谈话为例,俄爱关系长期不和,爱外长不存在为莫斯科“站台”的动机,其言论的可信度较高,对枪击流血事件几乎有盖棺定论之效。不仅如此,俄罗斯宣布干预乌克兰局势之初,对外宣称理由是“保护民众免遭暴政和暴力危害”,被嘲笑“和美国相互拿错了发言稿”。但随后曝光的爱沙尼亚外长电话录音,却为俄罗斯的军事介入提供了旁证,算是坐实了乌克兰局势的“事出有因”,对反面舆论形成了对冲效应。

    战术欺骗是舆论战的另一层意义。3月1日晚,俄联邦委员会批准了普京军事干预乌克兰局势的申请。随后不久,“今日俄罗斯”新闻网就爆出重磅消息:因乌临时政府要求撤换亲俄的舰长,乌海军旗舰在参加完北约的演习后全舰叛逃!乌克兰国防部虽然在2日予以反驳,声称“这是外国特工机构的破坏行为,意在扰乱克里米亚局势”,但乌克兰方面并不能说明该舰的具体情况,外加公众先入为主,其声音迅速湮没无闻。直到3月4日,乌克兰媒体才传出该舰已正常返航,仍然悬挂乌克兰国旗的消息,但为时已晚,在该舰音讯全无的空白期,乌军饱受舆论责难,“无心恋战”的形象深入人心,部队士气早已一落千丈。

    网络战支援效果显著

    计算机虚拟空间号称没有硝烟的战场。近几年,网络战作为现代化战争中的最新组成部分,各国为此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先拔头筹,俄罗斯也不例外。俄媒称,俄今年可能将效仿美国组建网络战司令部。而在克里米亚,俄罗斯“网军”获得了又一次实战机会,虽然具体攻击模式和手法多沿用成熟技术,仍然有效地支援了正面战线的行动。

    3月1日,克里米亚半岛重镇费奥多西亚港的本地新闻网站突遭“黑客攻击”,无法正常运行,连当地和港口的所有网络摄像头都被切断。当地人还在茫然中,俄军一艘“欧洲野牛”级气垫登陆艇便冲入费奥多西亚港。2008年俄格战争期间,俄首开网络攻击伴随军事攻击的先河,一方面压制对手的信息战能力,另一方面制造社会混乱,为军事行动创造有利环境。费奥多西亚港网络故障,亦被认定为俄为配合军事行动有意发动网络攻击的结果。

    事实上,出兵克里米亚的同时,俄网络战部队就盯上了乌国内的关键基础设施。2月28日,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控制了当地的多个通信中心,切断了所有的固话、移动和网络通信,并以此为基础安装了无线设备,干扰了乌议员的手机通信;3月4日,乌国家安全局局长瓦连京·纳里威奇科称,乌电信系统遭受非法安装在克里米亚地区的无线设备的攻击,造或乌议会部分成员手机通信连续两天受到干扰:乌安全部门4日也证实,克里米亚地区的互联网入口处被安装了无线干扰设备,因此导致部分议员的手机通信无法正常进行。

    乌境内还发生了多起针对基础通信设施的网络攻击。英国BAE系统公司3月10日发布报告指出,一种名为“蛇”(Snake)的新型计算机病毒频繁袭击乌政府通讯网络。该病毒的构造与著名的“震网”病毒相似,袭击者可实现远程入侵、潜伏休眠、控制主机并窃取信息。BAE称,“蛇”病毒来源不明,但其开发者似乎与莫斯科处于同一个时区,代码中也有俄文。

    结语:从2月末进入克里米亚开始,俄军在不到三周内彻底控制了这个战略意义重大的半岛,乌克兰则在此过程中损失了超过两万名军人(大部分就地加入俄军)及包括舰艇在内的大批装备与设施,而未能给俄方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相比较,高下立见。

    俄方的军事行动,充分诠释了常规战、舆论战与网络战的“三位一体”,自身的零伤亡无疑是对其近年来军事改革的肯定;乌方的窘境则再一次说明,一个平日疏于军事斗争准备、无法紧跟现代战争潮流的国家,面对大国的全方位打击将毫无还手之力。

 

克里米亚之战为何兵不血刃
印度将提升空中预警能力
驻阿美军:未计划向巴基斯坦提供装备